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古文献、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文章对汉代建筑明器的渊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认为建筑明器的出理是西汉初期社会墓葬思想急剧变化的产物,是早期墓葬绘画所描绘建筑的物化表现,代表了墓主的部分建筑财富。并认为建筑明器在汉代墓葬中重新出现的年代应在西汉初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河套地区汉代墓葬出土的陶明器为对象,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与关中、中原地区同时期的汉代典型陶明器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其演变过程一致,均经历了萌芽、发展、高峰、衰退、恢复五个阶段。只是,缘于文化传播所造成的滞后性,河套地区陶明器所经历的五个阶段无一例外地相对关中、中原地区滞后一个时期。陶明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类型、形制上,并且这种差异在西汉时期表现较为突出,东汉时期逐渐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陕西华县馆藏汉代陶建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华 《考古与文物》2007,(5):112-112
陕西华县文管会馆藏一组陶庭院模型明器。这组院落建筑模型保存基本完整,是由多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图一,从后往前拍摄)。  相似文献   

4.
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已经证明,大连地区建置始于燕秦,完成于两汉。两汉时期,大连地区长期是辽东郡沓氏县、文县的辖境。随着丧葬习俗的改变,在西汉中期以后,盛行制作各种专为随葬用的冥器。大连地区汉墓中出土了很多建筑模型,这些建筑模型为我们研究大连地区汉代建筑特点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使得我们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朱歌敏 《文博》2021,(1):36-44
本文对洛阳地区汉墓出土陶明器上书写的谷物文字进行了分类梳理,将其发展过程分为滥觞、鼎盛、衰亡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特点加以总结。根据西汉晚期至东汉各种谷物文字数量的统计,可知当时已经形成了以粟、黍为首要作物的种植农业体系;与此同时随葬谷物及陶仓的广泛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6.
汉帝国是中国封建长河中一座令后人仰止的丰碑。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时尚与文化取向的艺术作品,有许多已达到了至今也难以企及的高度。而林林总总的彩绘陶器,正是这一艺术水准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刘立丽 《收藏家》2012,(8):61-66
青铜器在夏代开始铸造,经历了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到汉代因为漆器、早期青瓷和釉陶的广泛使用进入了衰退期。此时青铜器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由先秦的为礼制服务进入了重人阶段。追求人的价值,享受人生乐趣成为时代思潮,使用铜器是为了方便生活,享受生活,所以此时期的铜器,  相似文献   

8.
2020年,蒙城县出土了一批汉代陶质明器,这批明器的种类与形式多样。文章介绍了这批明器的出土情况,并将其与皖北及周边地区同类器物进行对比,来探究它们的功能和用途,以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意识形态、丧葬习俗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汉墓明器看汉代农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器是我国古代专为殉葬而仿照实物制成的殉葬品和各种器物,如灶、盆、壶、案、杯、化妆盒、饮食用具、家具、农具、手工用具、钱币、珍宝、水田池塘、车、船、各种人与动物俑、建筑模型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木”,深受儒家厚葬思想的影响,故成为出土明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时期。明器是死者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从汉代明器探究当时庄园经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惠珍 《南方文物》2005,(1):69-71,24
明器,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朝墓中都有发现。以明器随葬乃是古代丧葬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幻想人死之后依然过着生前一样的生活,故仿制一些生前所用的生活用品,甚至房屋、土地、家畜、侍从等进行随葬,以满足死者冥世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张倩影  王煜 《四川文物》2020,(2):43-50,105,F0003
成都及周边地区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有一种明显为仙山造型的陶质插座,倾向于为摇钱树的树座。其整体的三山、平台、洞穴造型及其上较为丰富的人物、羽人、伏羲、女娲、西王母形象应是当时观念中以昆仑、西王母为中心的神仙信仰的表现。将其制作为专门的丧葬用品,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丧葬文化中的神仙信仰成分和超越死亡的升仙愿望,另一方面也再次印证了西南地区流行的摇钱树的主要内涵应与升仙有关。  相似文献   

12.
房学惠 《收藏家》2009,(5):19-24
2009年初,旅顺博物馆推出馆藏海派画家作品展,揭开了本年度陈列展览工作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旅顺博物馆所藏5件刀形端刃器多数应是出于陕西神木石峁地区,年代较早,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对研究龙山文化时期刀形端刃器的形成、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许昌市北郊出土的长方形实心画像砖颇具特色.画像多为横列式,题材以双阙、楼阁等各种建筑物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艺术风格,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乾隆时期制作的热河图集锦墨两套,其中一套"水流云在"墨侧面有阳文楷书款"程后邨珍藏",表明其为徽州歙县制墨名家程后邨的作品。这两套墨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御制避暑山庄诗》木刻版画内容为蓝本,对相关景致进行了浓缩,表现了封建帝王的山水观及其为政思想。它样式别致新颖,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史料价值,也显示了乾隆时代御墨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房学惠 《文献》2005,(2):42-56
这里刊布的是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清朝遗老致罗振玉的书札,计十通.原件合裱为一册,封皮有罗继祖题署"同心之言",并列来函者姓字与官衔:柯蓼园学士、宝沈盦侍郎、刘潜楼监督、赵声伯太守、冯蒿盦中丞、王病山方伯.但此册中,只含柯、宝、刘、赵书札,不见冯、王书札,可能在流传过程中遗失.  相似文献   

17.
梁雄德 《收藏家》2012,(4):65-66
三国两晋南北朝,内地的战乱并没有对甘肃及西域广大地区产生不利影响,相反这时的甘肃河西走廊相对比较稳定。“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逐渐形成三国鼎峙和西晋的统一;从‘十六国’的纷乱,到北魏统一北方和隋朝的统一全国,都说明了走向统一仍然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两汉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陶灶分为方形、长方形、梯形、前方后圆形、曲尺形、圆形、半椭圆形等七种不同形制的灶,对每种形制的灶又进行了型式划分,并考察了每种形制灶的分布范围及流行年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福建考古文博工作者在漳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瓷窑调查与发掘,取得巨大成果,为国内外陶瓷学者所瞩目。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表,人们的传统观点得到了某些纠正。这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且也迫使陶瓷研究者对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这些资料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