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历史时期关中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本文以关中地区为例简要分析了两者的相互作用,认为:关中地区自然环境的东西、南北差异不仅制约着关中农业开发的进程,而且规定着关中农田水利事业的区域特征,而自然环境的变迁又影响到引水灌溉工程的规模大小甚至兴裹。反过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水利工程的兴修对关中水文环境、土壤性质、动植物体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改变了不少地方的微观地貌。今后学术界要深入研究、决策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在区域开发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清代西部农业技术的区域不平衡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中国西部农业技术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区域不平衡。它一方面表现为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农业技术组合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技术发展的空间过程中存在着突出的“孤岛”现象。与之相关联的是,不同的农业资源条件下技术的利用效率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王莉珑 《丝绸之路》2012,(10):10-11
元朝政府对宁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为宁夏以后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元代时期宁夏地区的农业开发与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元朝政府的策略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就元代宁夏地区畜牧业和农业的开发状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史前古城与稻作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长江中游史前古城的地理环境及古城与稻作农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陕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造就了特殊的农业信仰风俗,包括自然神和天象神、农业先祖神、龙王等灵物、畜力神、祈子神以及其他和农业灾害相关的神灵信仰及各种神灵报赛和庙会等习俗活动。这些神灵信仰从不同角度反映或影响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略论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农业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农业条件,分析了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率衰退与城市近代工业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特殊关系。论文首先根据前人对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状况的研究,对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率进行了评估,然后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中国近代国民收入分配情况的分析,阐述了在农业生产率下降的前提下,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如何实现的。作者提出,农业生产的衰退使得农业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基本的剩余,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中国的近代工业化需要一场农业革命。文章比较广泛地涉及国内外若干学者的相关观点,并提出了商讨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在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农业的基础地位凸现出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重视。在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较差的山西,省委对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进行了积极扶持和鼓励,科学技术日益深入人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本试图对此做一初浅探讨。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湿地景观特征与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生产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商品基地。由于过去长期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本文根据洞庭湖湿地景观特征,对洞庭湖湿地农业资源和湿地农业开发现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指出了湿地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洞庭湖湿地农业产业化开发利用模式,以实现洞庭湖湿地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清朝前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边疆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内地汉族人口大量进入西南边疆地区。在边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下,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本文从边疆地区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的兴修;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边疆茶业的发展等方面。清朝前期,西南边疆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农业生产无论是从技术、品种、产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为边疆的稳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鲁临琴 《攀登》2000,19(9):48-51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选择。目前,在经济体制、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以及土地、水资源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因此.实现转变应从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增加投入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与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结合点上,探讨了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曦 《人文地理》2002,17(4):71-7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对文化发展历程的影响、对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对文化特征的影响、对文化格局的影响、对中华文明早期发生发展的影响等5个方面,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体现在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采集渔猎经济的存在、家畜饲养业的发展、对居住地的选择、因地制宜的居宅建筑、生产生活用具的制造、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预等7个方面。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具有人对地依赖性强、地对人制约严格、相互作用极为直接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河西在汉代以前的文明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华  李吉均 《人文地理》2002,17(3):75-77,89
文章首先从地理的角度论证了河西的农业形式的文明只能从乌鞘岭东边传播过去。在这基础上,结合乌鞘岭东边农业形式的文明的发展历史,从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了河西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可能性质,认为虽然有挟有那样生产技能的文化曾经传播到河西,但由于游牧社会生产方式的排斥影响,农业并没有得到发展,更没有进入农业社会。整个河西在汉代以前一直处于游牧社会,并发展着游牧文明。  相似文献   

14.
殷都安阳兴衰的地理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书灿 《人文地理》2006,21(5):70-73,60
殷都安阳的兴起和发展与安阳一带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农业、交通、人口、历史文化基础等地理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商晚期以后,安阳的衰落与安阳一带的自然环境趋于恶化,政治中心转移,经济衰退及军事防守方面的缺陷和漕运不便等地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国璋 《人文地理》2002,17(5):93-96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本文通过分析山西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山西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加快退耕还林步伐,调整农业用地结构,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力度,防止土地退化,减轻自然灾害;强化土地管理,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农业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6.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系统的功能决定于系统的结构,合理的农业结构应该是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因地制宜发挥地区的优势,使农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构成良性循环,达到低投入,高效益,持续稳定增产的目的。本文根据农业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和层次性,利用系统工程中的结构分解--协调法计算出南宁地区左江流域六县(市)最优的农业结构,即合理的农业结构。为该地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地域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顺  陈才 《人文地理》2006,21(2):82-84
文章阐述了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条件,分析了发展农业产业化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身优势、产业基础和在全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和地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古遗址、古交通线路的多年考察以及沉积剖面分析,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南缘汉代以来在自然与人文环境影响下交通线路变迁的特点。历史上,在汉、唐两个最为兴盛的时期,气候湿润,国家统一,中央政府统辖西域军政事物。自然与人文环境有利于发展。塔里木盆地南缘各绿洲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交通往来频繁,线路稳定、通畅。在此两个时期之后的阶段,自然环境干燥少雨,中央政府衰败,难以顾及和控制西域,地方政权相互角逐争斗。绿洲受多种因素影响迁移、废弃或消失过程中,交通线路变迁快。空间上,东西向的交通线路在和田河与克里雅河之间向南移动了200km左右;克里雅河与车尔臣河之间向南移动了100km左右;和田河以西移动了10-50km;而车尔臣河以东变化不大。南北向的交通线路中,沿和田河的交通线路自古以来一直有人通行,而沿克里雅河的路古代也曾是连接盆地南北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9.
鲁峰 《人文地理》1999,14(3):75-79
本文用地理学的方法,细致分析和探究了《诗经》中蕴藏的农业地理知识,其中包括农业自然资源条件、自然灾害、土地利用、重农思想、物候与农事活动。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发达的畜牧业等。古为今用,作者通过对《诗经》中农业地理知识的深刻挖掘,得出了三个有益的启示。可为今日农业生产和农业地理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有关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改革与发展的产物。健全和完善不同特色系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保证,二者相辅相成。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在分析现状特点、存在问题、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宜重点发展的四种"匹配模式"。并认为在思想上,要实现"三破三立";在战略上,要调整和优化"三大结构";在举措上,要做到"三个依靠、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