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晶 《沧桑》2010,(2):122-123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普选运动。本文以河南省为个案分析,通过大量史料论述再现了这场普选运动的过程和特点。回首新中国初期这场为加强人民民主政权建设而开展的选举运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和现状,以期不断完善选举制度,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次普选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下乡的集中实践。针对乡村民众对普选的认知,政府在普选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相应的宣传和动员。普选动员在贯彻国家意志中培养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在新旧政权的对比中引发了民众的民主参与热情,在彰显人民民主的意图中加深了民众对民主意涵的理解,在男女平等的宣传中激活了妇女对民主权利的主张。普选的政治动员推动了民主下乡的进程,成为后来农村基层民主勃兴的历史因子。  相似文献   

3.
1953-1954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普选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作为全国普选的一个缩影,江苏基层普选是人民民主制度的重要实践。在试点阶段,江苏基层普选的选举权审查曾发生“左”的偏向,对此,江苏各级选举组织机构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改进和纠偏,最终顺利完成普选。江苏对基层选举权的严格审查,既实现了人民内部最大范围的民主选举,彰显了党和政府实施民主选举的决心和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机构,在广东省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历经普及阶段、制度化阶段以及普选阶段,最终实现了向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在全面普及阶段,尽管成绩与问题并存,但在中共中央与华南分局的督促和领导下成功完成了稳定秩序、恢复生产以及传播民主的任务;随着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开展以及区、乡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的开展与推行,会议逐步呈现制度化趋势,且逐渐代行人大职权,并引入民主讨论和协商机制,使会议运行愈加成熟与高效;1953年,随着普选条件逐渐成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正式向人民代表大会过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践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的民主传播模式以及政权组建方式,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民主实践。  相似文献   

5.
黄勇 《黑龙江史志》2012,(17):57-59
1953年至1954年间举行的全国首次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建国初期广东首次普选的宣传发动,是全国普选活动的一个侧面。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并为县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热情,提高了人民群众在国家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为保障人民群众政治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党组织开展了多次普选运动。为切实保障城市妇女政治权益,各城市民主妇联广泛动员城市妇女参与普选运动,通过积极参与普选运动,城市妇女的思想觉悟得到显著提升,政治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开头语这篇文章是我正在撰写的普通选举制度形成史的一节。从本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原敬内阁时期,以普选为焦点的第十四次总选举的情况,我已分别在《大正民主研究》 (青木书店,一九六六)和《第一次大战后的普选运动》(井上清编《大正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岩波书店,一九六九年)中作了论述。至于以后时期的情况,在《大正民51号)、《政党主时期的政治过程》(《日本史研究》政  相似文献   

8.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侵略当局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俄罗斯陆续公布和解密了一批有关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的历史档案,翻译出版美国、韩国、日本等学者研究著作的增多,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认识。中国人民为进行这场战争付出了重大代价和牺牲,应对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积极意义应给予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全国普选运动开始后,有的试点地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认真发动妇女,保证了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出的代表也具有广泛代表性。但有的试点地区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把妇女吸引到普选工作中来,因而这些地区妇女参加普选的比例很低,普选工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权的实现。发现上述问题后,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将发动妇女参选列入工作计划、多方位宣传动员妇女参选、帮助妇女克服参加选举大会的困难等。由于措施有力,最终绝大多数妇女参加了普选运动。探析发动妇女参加普选的历史经验,对现阶段调动妇女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52—1953年司法改革运动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全方位改造司法机关、探索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的重要部署。司法改革运动的兴起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清理“中层”运动、“三反”运动密切相关,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推动司法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司法改革运动解决了法院系统因留用旧司法人员导致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残余等问题,坚持和加强了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促进了新中国人民司法体系的发展,为1953年开启的大规模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三三制”,为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边区的选举制度保障了边区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真诚合作,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的雏形。边区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促进了边区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2.
民主化是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主题,而民主化的进程又具体地落实在一些民主程序和民主制度之上,其中表现人民当家自主的最佳方法及完美程序,莫过于民主选举。因而民主选举是中国乡村民主化的重要起点和突破口。目前,全国各地乡村选举基本上是仿照或借鉴基层“人大”的选举方法,采取平行选举(或分别选举)的方法同时选举村委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从选举制度本身来看,它只注重个体素质的选择,却忽视了整体的优化组合,并形成如下的民主悖论:在提名上越是充分发扬民主,越是难以形成协调合作的班子。事实上,由此产生的班…  相似文献   

13.
动向     
重点中共党内民主呼唤竞争性选举制度南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近日刊登文章说,发展中共党内民主,就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党内竞争性选举制度。文章说,无论从民主的内容来说,还是从保障中共党员的权利来看,竞争性选举都是中共党内民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竞争性选举是民主的标志,发展党内民主首先要建立体现中  相似文献   

14.
1949~1957年,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0年,在新解放区进行了以废除保甲制为中心的接管建政;1950~1953年,以土地改革为中心进行群众建政; 1953~1954年,以普选为中心进行民主建政;1954~1957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实现了农村基层政权的调整与发展。经过这几个阶段,新中国的农村基层政权逐步建立起来。其中蕴含的历史启示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石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核心是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两大基本民主制度,分别承载着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共同成就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笔者希望能从厘清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中国特性着手,阐明中国民主政治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广泛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正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实践始终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7.
陈永进 《攀登》2003,22(3):18-21
中国人大选举制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每前进一步,都促进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渗透着中国共产党的呕心沥血。人大选举制度所取得的成就,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主生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将当家作主的权力落到实处,还需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将维护党纪、政纪作为政治建设的重点,相继建立了党内监察制度、国家行政监察制度和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构建了党、政、群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这套监督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相结合,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群众有序参与在政权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的清正廉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亦应看到,这套监督体系存在制度性缺陷,影响了监督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致力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民主化的口号;大力宣传培育民主精神;参与建立基本的民主制度,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的系统建立,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倡导民主建设必须以保障人民权利为重点,确保人民民主权利;注意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的结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民主运行机制,要求扩大政治参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领导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立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开启以制度法理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伟大探索——“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在此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参与在此预演,“一府两院”的基本雏形在此孕育,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民主建设的“初始样本”在此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