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凡  金忠民 《人文地理》2002,17(5):17-20,96
安徽黟县的皖南明清古民居群是世界文化遗产,本文在对西递、宏村和南屏三个古村落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旅游对古村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指数,并对比旅游对三个古村落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发展影响效应已呈现出的阶段性特点,即西递的旅游影响效应要高于宏村和南屏。并指出目前中国古村落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似的模式: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和旅游开发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轴线,其中社区村民和地方政府是两个最重要影响因素,在古村落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双方应在考虑到彼此的利益的前提下,达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以确保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程远曲 《沧桑》2010,(5):37-38
晋中晋商古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要实现相立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晋中相立古村落旅游开发作了SWOT分析,提出相立旅游开发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其它遗产地不同的是,古村落首先是生活着的村落,原住民及其生活是古村落的核心,这不仅导致古村落旅游目的地资源产权公私交错及其开发管理的复杂化,也使旅游开发利益主体及其利益诉求多元化。古村落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开发管理的特殊性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介入实施公共管理的必要性。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古村落基本属性、古村落旅游地开发保护中公共管理问题的界定,以及实施公共管理的机制途径等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古村落旅游地现状问题的核心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社区核心利益之间的矛盾,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管理对古村落旅游地开发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约束与规范管理是现阶段古村落旅游地政府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村落群旅游差异性开发的竞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朱桃杏  陆林 《人文地理》2006,21(6):57-61
独特的地域文化蕴育了徽州众多的古村落。徽州古村落群的高度集聚效应,诱发了区内古村落旅游资源的集聚屏蔽竞争,同时古村落市场感知的替代效应导致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抑制竞争。论文认为,徽州古村落群的旅游开发应坚持差异性开发战略,在现状发展的基础上,以古村落的不同特色价值、空间构成、标志性景观等差异性特征为基础,加快建设区内交通设施、构建良好的空间竞合格局,提高徽州古村落间的网络化水平,促进旅游流的畅通与基地旅游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村落蕴藏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古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合理开发与村庄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地区古村落文化景观由于开发不当而受到破坏,合理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以广东省汕头市陇田镇东仙村为例,通过对古村落现有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及基于"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试图提出多元主体参与分区规划建设的发展模式及相应对策,促进古村落旅游开发与当地村民生活和谐发展,促使古村落旅游行稳致远,同时为我国古村落的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次旨在研究当前古村落开发与利益分配模式。通过古村落分布、旅游开发等相关书籍、报刊进行理论研究并进行数据收集、实地调查分析最终提出优化建议。调查选取广东沙湾与江西婺源为研究对象。分析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当地村民与游客四大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7.
古村落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文化生态旅游。识别古村落游客感知价值的内在维度、探明古村落游客感知价值的来源,可以为古村落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构建了古村落游客感知价值概念模型,并以张谷英古村落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初步探明了古村落游客感知价值的来源,并且发现,古村落游客感知价值的内在维度呈三层次贡献分异,认知维显性化,情感维隐性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许多古村落逐渐销声匿迹。石堰坪作为第一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拥有着极具特色的民族风俗文化和保存完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对张家界石堰坪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从科学进行系统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开发多元的旅游产品、大力强化人才的培养意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主张以石堰坪独特的风俗文化和田园景观为旅游品牌,妥善处理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本次旨在研究当前古村落开发与利益分配模式。通过古村落分布、旅游开发等相关书籍、报刊进行理论研究并进行数据收集、实地调查分析最终提出优化建议。调查选取广东沙湾与江西婺源为研究对象。分析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当地村民与游客四大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10.
邵秀英  李静 《旅游科学》2007,21(6):61-66
古村落旅游地是以保存完整的村落为显性吸引物,以原住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形成的民俗文化为支撑,并与自然景观和谐依存而构成的原生态旅游地.因其吸引物及其赋存条件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旅游环境结构的特殊性,进而对旅游地项目的选择与开发管理模式产生影响.本文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对古村落旅游地环境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根据旅游环境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
雷蕾 《人文地理》2012,27(5):94-97
中国的古村镇保护利用工作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是也出现了因保护而破坏的严重问题。本文尝试从对古村镇定义的修订切入,将古村镇作为一种文化综合体和文化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强调古村镇是由器物、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构成的文化综合体,是具有自组织性的文化生态系统,对系统中任意环节的破坏都会造成保护利用的悖论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重现建筑特色与消解建筑特色等四重"中国式悖论",并进一步从社会文化环境、理念认知、管理机制以及开发模式等层面分析了中国式悖论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向洋 《人文地理》2006,21(5):41-45
综合国内外社区旅游研究文献,认为社区旅游不能进行界定,而只宜于进行描述。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旅游描述性工具--社区旅游连续统。并结合徽州古村落各自的特点,对古村落社区旅游及相关策略进行探讨,认为古村落社区的弱势地位导致了社区旅游的非持续性态势,因而古村落社区应充分利用旅游发展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上,以"第三条道路"理念为指导,贯彻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对所有社区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进行折衷与选择,并结合各村落的旅游发展阶段,确定社区参与的层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唐晓云 《人文地理》2015,30(1):135-142
以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1)居民文化认同感越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2)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越高,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强。(3)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对社区发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越强。(4)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其支持或反对旅游开发的行为倾向越明显。研究还对旅游开发中古村落的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文章简要论述了徽州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和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现状,认为发展徽州文化旅游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重点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和规模不经济;搞好规划,避免破坏性建设和不合理开发;大力宣传徽州文化旅游,推出徽州文化旅游线路;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和满足社会的旅游需求,历史文化保护区(尤其是古城镇、古村落等)纷纷进行旅游开发,演化成旅游社区。社区居民以资产、人力资源、社区文化等不同的社区参与要素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旅游开发,获得不同利益,形成三种不同的社区参与模式。论文在对三种参与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历史文化保护区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并探讨其解决的途径,提出应激励投入增大总效用、认定和提高社区居民的分利能力以及构建"社区参与"的利益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卢松  张业臣  王琳琳 《人文地理》2017,32(4):138-145
新世纪以来古村落已发展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大众旅游地,在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外来人口在此常住与工作,形成旅游移民。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研究案例,在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其旅游移民社会融合结构及融合现状。结果表明:①宏村旅游移民社会融合包含4个维度,分别为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②宏村旅游移民整体社会融合度不高;其中,心理融合最好,公因子得分达到3.57分;其次是文化融合与身份融合,融合度均未达到中等水平,且文化融合维度的内部离散性较强;最后是经济融合,其融合度最低,移民经济收入未达到预期水平。③影响宏村旅游移民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迁入地因素,其中迁入地因素影响程度大于个人因素。最后对古村落旅游移民社会融合的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产权合理安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单纬东 《人文地理》2004,19(4):26-29
文章从目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入手,认为仅仅以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村和生态博物馆等方式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保护问题。根据产权理论和文化资源的本质,文章提出解决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应从产权合理安排方面着手,改变以往不合理的产权安排.论述了合理的产权安排能从本质上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是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基本前提。提出只有让少数民族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得到最大的利益,成为自己资源的真正主人,才能从根本上激励他们合理保护自己的文化资源,使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