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据1994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闽掌故大全》记载,全国共有18个千名进士县.其中.福建省占了4个。这4个县分别是:晋江,历代进士1299人;莆田,历代进士1433人;闽县(今福州),历代进士1159人;建安(今建瓯),历代进士1107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福建文化的发展相当晚,直到东汉,福建仍似孤悬海上的化外之地而有“闽在海中”之称。总体上町以说,包括士人在内的北方汉人的入闽,才带动了福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唐代贞元以后,福建学术文化逐步改观,至宋代,福建文化在全国已可以算是走在前列了。这可以从科举考试中窥见一二。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开始.至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结束,历时1298年.全闻共举行670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102000余人(特奏名除外),其中闽人10800余人,约占九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对孙伏伽的身分,早在30年代,邓嗣禹先生就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中论及他作为隋代进士“是确凿无疑的”①。后来,何忠礼先生在《科举制起源考》一文中认为,孙伏伽在隋朝中进士一事应予否定,他作为唐武德进士理由充分。但对何文,又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孙伏伽在武德中考进士,于情理不通,他不可能是唐武德进士,并认为孙伏伽为隋进士一说仍然可信②。近年出版的各种“状元传”、“状元谱”、“状元录”、“状元史话”等,都无例外地把孙伏伽当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显然,论者所歧义者乃是隋进士或唐进士…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殿试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的一种教育考试制度,远在隋煬帝时,便开始设进士科,以考试取士。唐循隋制,在进士科外,又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及一史、三史等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代。  相似文献   

5.
李艳 《福建史志》2023,(1):15-17
<正>壹古有谚语:龙门一半在闽川。就是用来形容福建学霸之多的。毫不夸张地说,福建茶叶在全国多有名,古代福建学霸的名号就有多响亮。唐神龙二年(706年),宁德福安人薛令之文破八闽之荒,成为“开闽第一进士”。自他起,福建人在科举时代,成了“屠榜”级的存在。宋代时,福建省进士6713名,位居全国第一。明代时,福建省进士2116名,每百万人口的平均进士数位列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6.
明磊 《福建史志》2010,(4):42-42
福建莆田许多人家门上都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句能反映莆田人性格的对联出自宋代榜眼陈俊卿对宋高宗的回答.陈俊卿,字应求,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人,宋政和三年(1113年)生。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与同乡黄公度等同赴进士试。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清近1300年间,共出状元596名;自宋至清近800年间,共出武状元115名。其中,昆山共出状元7名,武状元1名,分别占总数的1.17%和0.87%。在全国25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中不能不说是奇迹了。而这8名武状元也是昆山历代473名进士中的拔尖,其进士的“产出”量也是真够让人钦佩。  相似文献   

8.
赵素文 《文献》2002,(4):147-156
祁彪佳,字虎子,又字幼文、宏吉,号世培.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万历四十六年十七岁举于乡试,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选福建兴化府推官,任职五年后丁外忧归,崇祯四年(1631)服满晋京,次年春考选福建道御史,六年出为苏松巡按,八年乞病归养母,此后家居八年,直至崇祯十五年才北上赴河南道御史之命,主掌计典,计事竣外迁为京畿刷卷.南明立国,被公荐为苏松巡抚,因与东林党人关系密切,为马士英、阮大铖所嫉,任事不过半年便不得不辞职告归.  相似文献   

9.
一、清代福州科举事业的兴盛 从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中《清代福建进士分区统计表》可见:福州府中进士735名,兴化府共61名,泉州府238名,漳州府113名.延平府28名,建宁府39名,邵武府25名,汀州府87名.福宁府24名,台湾府33名,永春州20名,龙岩州22名,镇海卫3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从隋、唐、宋到元、明、清,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文人中考录出700多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和数百万名举人,他们提名金榜不久,就会被选派到各级“政府”,走上仕途.虽不是个个暴富,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1月11—12日,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闽台科举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40余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一、福建在科举史上的重要地位。福建在宋代进士之多居全国之首,在明代仍是科举大省,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人均庶吉士数以及人均进士家族数,皆为全国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世愉指出:"福建在清代科举中有着举足  相似文献   

12.
刘海峰、庄明水两位同志合著的《福建教育史》提出福建考中南唐进士有戴洪宗、戴秉权。但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福建教育史》是有遗漏的。福建南唐进士还有沙县的张确和建阳的阮思道等人。  相似文献   

13.
张俊岭 《收藏家》2012,(4):34-40
朱筠(1729-1781年),字竹君,号笥河.直隶大必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先后任武英殿编修、会试同考官,以及顺天乡试同考官、福建乡试引考官。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至三十八年(1773年)出仃安徽学政。后供职于叫库馆。乾隆叫十四年(1779年)董四十六年(1781年)出任福建学政。  相似文献   

14.
陈烈,字季慈,学者称季甫先生,福建福州人,家住城内郎官巷。生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庆历元年(1041年)举乡荐,试进士不举.遂不再往。倡导道学,与陈襄、周希孟、郑穆称“海滨四先生”。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尊师重教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主人公是杨时与游酢二人。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谥文靖,福建南剑州人,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谥文肃,福建建阳人,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有关游、杨二人立雪程门的时间,各种资料要么没有记录,要么记录不一。本文拟对此典故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16.
金代科举年表考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之制,始于隋而盛于唐,至宋则又光大焉。辽起唐季,颇用唐科举法取士,然仕于其国者,多为皇族国舅之属,进士才十之二三耳。金承辽后,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科举之盛,有非前代所及者。金天会改元,即设科取士。初无定数,亦无定期,所在处设科场网罗辽宋人才而用之。天会五年,行“南北选”之制,以辽人应词赋,两河人应经义,盖因其素所习之业  相似文献   

17.
康基田事略     
《沧桑》1995,(3)
康基田,字仲耕,雅号茂园,清太原府兴县人。童年丧父,家境贫寒。7岁入村塾,资性颖悟,14岁进学成秀才。继赴太原入晋阳书院,困苦中攻读5年,乾隆十八年(1753)乡试中举,二十二年(1757)北上会试中进士。  相似文献   

18.
宋人杨悖礼(1073-约1140年)。字穆仲,福建长溪县(今福鼎潋城)人,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福建历史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福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科举考试方面,宋代福建科举考试位居全国第一。宋代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科考试,录取进士3万多人,其中福建7607人,占约四分之一。科举活动的盛衰和中举及第人数的多寡,往往是衡量一个地区文风高下和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也是最客观的尺度。  相似文献   

20.
王炯 《福建史志》2009,(5):31-33
蔡世远,字闻之,号梁村,福建漳浦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祖父蔡而昱是明末大儒黄道周的门人,父亲蔡璧学宗朱子,曾为福建罗源县教谕,后主讲于福建最高学府福州鳌峰书院。蔡世远少承家学,康熙四十四年中举人,康熙四十八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深得大学士李光地赏识和教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