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严复与方伯谦同是福州人.同是福建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后学堂轮船驾驶专业首届毕业生.又同被派赴英国留学深造。学成回国后.严复主要在北洋水师学堂执教.方伯谦主要在北洋海军中任职,都成为海军界栋梁之才。不同的是。严复成为著名的社会科学启蒙思想家和优秀的爱国者.方伯谦则因甲午黄海海战中的表现问题被处以极刑.其是非得失至今仍颇费评说。  相似文献   

2.
论严复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是近代名的启蒙思想家,蔡元培是近代名的教育家。作为思想启蒙,严复对教育的认识直接和明显地影响着蔡元培“五育”教育、“男女平等教育”、“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美育代宗教”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n但这种影响不是全盘的接收,而是学习中的改造和借鉴中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严复在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弱肉强食竞争的形势下,力图运用近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中西社会的重大差异进行深刻对比,起到了从接近于真正科学、民主思想的意义上,否定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宣传救亡富民强国道理的巨大启蒙作用。在对比过程中,他以反传统、倡新学的精神,将一批崭新的近代思想文化成果贡献给国人,更具有解放思想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东渐西学运动的引领者,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政治思想是其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关于严复政治思想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严复曾经历过大的转变,也有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使命下新思想的引入,尤以严复为代表。作为思想家、翻译家的严复,其思想来源不乏其时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学人的著述。通过严复的译介和立足于中国国情所作的诠释,牛津、剑桥大学的讲座或课程讲义成为国人思想启蒙的重要读物。严复这种译介式的思想启蒙,涉及近代不同政治谱系有关立宪政治的论点,因此在彰显严复本人寻求政治变革用意的同时,也决定了当时的国人对世界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6.
严复与鸦片     
通过分析严复的英文日记和账本等史料,可以得出严复至死未能革除吸食鸦片这一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舒缓病痛;严复自入仕以来收入颇丰,吸食鸦片的开销只是占家庭开销的一小部分而已;鸦片影响严复仕途发展说不能成立。对于仕途不顺的根本原因,当事人自己的反思是最深刻、最合理、最可信的。严复晚年在与亲友的书信中,将早年的仕途多荆棘归咎于自己以前桀骜不驯、率性而为、好论人非,甚至到了晚年还在吞食早年种下的"恶果"。  相似文献   

7.
李卫华 《史学月刊》2008,(11):51-56
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既"弃"中有"守",又"迎"中有"拒"。对民族危机严重性的感受程度、对社会变革期望值的大小以及对政治改革的满意程度、对西学了解的全面与否,影响着他对中西方文化取舍的内容、择取的多少、背弃的程度。严复对中西文化弃守与迎拒的行为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侵略压迫的形势下,维新派提出"变法维新"。作为维新派代表之一的严复,凭借着自己深厚的中西文化知识底蕴,在近代思想的传播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他在《天演论》的翻译中,首次向国人宣传了西方"进化论"思想,鼓励国人自强不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来自西方列强的挑战,推动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发展进程。本文从严复忧国忧民思想的奠定,戊戌维新时期在思想理论上的巨大贡献以及其历史影响诸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严复是清朝末期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在教育、政治、经济方面的思想如他带来的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呼吁变法的政治思想,他的教育救国论,他的赋税思想等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彗星。其中严复的经济思想研究算是他所有思想研究中比较薄弱的部分。严复的经济思想同他其他思想一样,既有西学渊源又有国学根基,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和近代中、西思想文化发展与融合所结出的硕果。本文拟从严复经济思想的来源、内容入手,对严复经济思想进行一个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0.
王天根 《清史研究》2007,8(1):18-31
就现实与学理的关系而言,严复对近代学科的建构既有学理的追求,又有对现实政治中救亡图存的反思。以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为界限,严复对近代学科建构可分两个阶段。从甲午战争到清末新政宣布废除科举,严复侧重用狭义的进化论结合学科知识,探求西方富强之缘由。1905年前后君主立宪得到朝野呼应,严复在学理上将广义的进化论诠释为狭义的社会进化阶梯,从改良层面解释政治制度变革的艰难。在治学方法及治学路径的选择上,严复以天演进化论为学科理念及对逻辑论证方法的强调,是"不变"的一面。严复对近代学科的建构既有西方学理成分,更有近代世变之亟的困境下实现民族救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俞政 《安徽史学》2004,(1):75-79
1研至1879年留英期间,严复起初倾心于西方自然科学,后对外交感兴趣.他对顽固思想有所批判,大体相当于洋务派的思想水平.他之所以没有进入外交界,是因为得罪了李凤苞和曾纪泽.  相似文献   

12.
与王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要基于日本学者的二手著作而形成的法国大革命观不同,严复的法国大革命观与斯宾塞、柏克、托克维尔、雨果等人密切相关,呈现出直接的地道的西方渊源,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是广泛和深入的,所关注的问题也颇有价值和意义,学理色彩浓重。  相似文献   

13.
严复、何启二人,先后在19世纪70年代留学英国,留学的时间几乎同时。严复留学时间颇短,而何启时间较长,但似乎并无机会碰面。前者习海军,后者习医学及法律。回国后,二人有不同的事业发展。何启以香港为基地,施展其所学之长,服务香港社会,成为一位重要的华人领袖,对香港的民政建设,建树良多。严复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并积极介绍西方的学术思想,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们二人有关中国近代化的改革蓝图,从提倡的初始即出现不同的取径,从而显示两种不同的近代化模式。严复认为英国的盛强,不在其船坚炮利,而在其学术之至真和风俗之至善,他深受斯宾塞学术思想的影响,视民质的提升为强国的根基,以自由主义的学术思想启蒙国人。力倡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用渐进的方式使中国社会迈向文明进步,最终成功近代化。何启熟悉英国的政情,深叹其政制之美,视英国的强盛与进步之基乃其政治上的公平、自由和民主。力主中国应修明内政,引进英国各项先进的政经制度以为改革的张本,期望清廷通过政制的全面革新来实现近代化的目标。严复以西学来改造中国,取态是温和而缓进的;何启以西政来革新中国,取态是迅猛而急进的。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严复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是留英同学的传闻开始出现,其内容和细节在流传中愈益翔实。1990年代严复一些未刊书信面世,在《致梁启超》一函中,严自称留英期间与伊藤博文同窗数载,回国后的待遇、命运则大相径庭。尽管该函两个标点本的识读有一定差异①,但考查这一时期严、梁的言行、交往、境遇,其内容有真实性,不能简单认定为伪,何况传闻的出现时间远早于此函。依据传播学原理判断,“同学说”的始作俑者可能就是严复本人。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后,中国国弱民贫,民族危机日深。国内部分有识之士为救国救民,积极向西方探求真理。严复是"清季输入欧化第一人",旅欧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铁路对国计民生的巨大作用,因而在中国主张兴建铁路富国阜民。本文旨在分析严复铁路救贫思想的形成原因、具体内容,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张之洞幕府相互倾轧,严复在两者之间艰难抉择。李鸿章及其幕府遭张謇等弹劾,严复始有投奔张之洞幕府的想法。在李鸿章幕府内部,又有“闽党”与“浙人”之争。在内部斗争形势变化,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严复著译以“立言”,剖析李鸿章幕府弊端及在战败中应承担的责任。严复发表《辟韩》,从君臣之义上对甲午战败进行反思,而张之洞命作《〈辟韩〉驳论》,严复与张之洞交恶。严复针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提出中体有中用,西体有西用;还抨击张之洞师法日本之“新学”及对“西学”的偏见,谴责张之洞干预教育制度。严、张交恶既有派系之鸿沟,又有“西学”、“东学”之分歧。严复作为政治家在李鸿章幕府并无过人之处,与经世立业相比,严复在著述立言上的功绩较为引人瞩目,这与晚清倡导新学分不开。严复等在李鸿章幕府中倡导“学新”,形成有别于张之洞及其幕府倡导“东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7.
王启初 《收藏家》2003,(6):41-45
(一)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此为严几道《戊戌八月感事》五言律诗。戊戌维新时,严复曾受光绪帝载脂召对,有“上皇帝万言书”,可见其有参预新政的意思。但政变时,他已回天津水师学堂,闻六君子谭嗣同等惨遭杀害,故以孔子的“临河鸣犊叹”典故自比。字里行间处处站在维新派和光绪帝立场为六君子鸣不平。将政变后的北京比为“天如晦”和“雨又来’,可见严复对当时顽固派的僧恶和对六君子殉难的悲痛。从而乃知严氏戊  相似文献   

18.
维新运动期间严复率先公开斥责包括清朝皇帝在内的历代专制君主为窃国大盗,指责"六经五子"也对国家的贫弱负有责任,并结合友人创办《国闻报》,积极鼓吹维新变法,特别是在戊戌政变后,该报仍然以《视死如归》为题报道谭嗣同被捕前大义凛然的态度,发表评论指斥朝政。严复在维新运动期间并不保守,更不代表所谓维新派中保守的一翼。  相似文献   

19.
严复是近代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 ,在史学理论和方法方面均有所创新和建树。他突破了传统史学的局限 ,提出从世界历史的视域探究历史规律 ,讨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问题。在研究方法上 ,提出运用新的历史研究法 :归纳研究法、中西比较研究法、天演涂术  相似文献   

20.
严复的家庭     
严复一生有二妻一妾,五男四女。第一位妻子王氏是1866年他12岁时受父母之命娶的。壬氏是福州乡下人,与他年纪相仿,不通文字。婚后不久,严复父亲去世,举家迂回阳歧祖居。严复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求学5年,船上实习6年,后又去英国留学,家中诸事,皆由王氏照料。1892年王氏去世后,严复曾感叹,“不料四十之年,一家旧人部尽,此后纵极荣华,而同苦者不能与我同乐,此所以略一思量,不禁放声长号,哽咽无已也。”两人仅生有一子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