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趁意 《收藏家》2013,(8):77-80
笔者在《中日画纹带佛兽镜探秘:中日画纹带佛兽镜的同模镜考》一文中(以下简称为《中日同模镜考》),经过充分论证,确认了《中原》佛兽镜(图1)、日本御猿堂佛兽镜(图2)、京都佛兽镜(图3)是同模镜。三面中、日画纹带佛兽镜是同模镜的结论,对中、日画纹带佛兽镜铸制地、出土地的探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原》佛兽镜是十年前的收藏品。  相似文献   

2.
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机 《文物》1991,(11)
《续汉书·舆服志》说东汉皇后盛装谒庙时的首饰有"假结、步摇、簪、珥"。其中步摇的形制是:"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八爵九华,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从这里的描写看,步摇应是在金博山状的基座上安装缭绕的桂枝,枝上串有白珠,并饰以鸟雀和花朵。至于熊、虎等六兽如何安排,《志》文未说清楚。推测其可能性约有两种:一种是在六兽中间装5簇桂枝;另一种方式则以每二兽为一组,当中各装一簇,共装3簇桂枝。但无论装多少簇。既然枝上缀有花朵,则还应配有叶子,花或叶子大概能够摇动,  相似文献   

3.
“驺虞”考     
驺虞本为祥瑞义兽之名,继而生衍出职官之名、雅乐之名、幡旗之名、地域之名、峙钱之名,诸多对驺虞的释名均以兽名为中心,与兽名关涉;驺虞乃虚拟之神兽,其原型当为虎、豹、马、狮等动物的嫁接组合,其形象建构与龙、凤、玄武等虚拟神物的创设如出一辙,将其原型单一化的诸种见解均有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4.
黄陂历史悠久,文物甚丰。近年,黄陂文化馆征集到众多古代铜镜,使我们获得一批宝岛的历史文化遗产,兹选十余面汉代、六朝以及唐宋时朝的铜镜介绍于下; 一、汉代铜镜。三面。分别是四乳八兽镜,规矩四神镜。四乳八兽镜质为青绿色,略有锈蚀.圆形,直径8.2厘米。小半圆钮,素面钮座,主题纹饰是以四乳丁间隔作四分法布局,其间配置八个走兽。八兽两两相对而立,形象、姿态显得图案化。宽素缘厚0.4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5.
详细考察和分析出土铜禁时发现,铜禁体、附兽的头花和尾花、足兽的头花等均为失蜡法铸造,禁体共分25块,逐块制作。各块的透空立体花纹,是由框梗、拱梗、直梗、花梗、撑梗、连纹梗组成,各块蜡模制作后熔接成完整禁体。各蜡模制成后、浇灌范料成为模壳,烘培模壳,蜡料熔失,乘热浇注铜液。附兽身和舌、足兽身和舌是范铸。头花、尾花与兽的组合,兽与禁体的组合,全采用钎焊法。  相似文献   

6.
汉代雕刻石兽为数不少,惟狸力兽尚为初见。是何地、何时发现,已无法考清,只知这件石雕在旧社会为北京古玩商会会长崔耀庭秘藏,解放后归故宫博物院。这件石狸力兽(图一),是以细黑色石雕刻而成的,为卧形,头右尾左,身有鳞,四足为爪而后有距。高10.3、横长34.5厘米,兽背有圆孔一,深3.5、直径3.5厘米。孔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战国小儿骑兽玉佩二件,1957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小屯村战国大墓,制作精工,造型优美,是战国时期玉雕中的杰出作品。其一作裸体小儿曲膝骑一似虎小伏兽,高2.5厘米。玉色纯白,细腻无瑕,晶莹润泽。小儿头梳单髻,眉鼻厚重,双目微合,面部平直,大耳,小嘴,尖下颔,双手前伸执兽两耳。兽四足前伸,额中部有细线斜格纹。自人头至兽腹有一圆穿以系组佩带。其二为裸体小儿骑一卷尾似虎伏兽,高3.1厘米。玉色灰白,有小点黑沁,晶莹似蜡。小儿头梳双髻,短发梳向脑后,圆脸,  相似文献   

8.
战国云雷纹兽首铜鼎,1978年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该器口呈椭圆形,方沿平折、曲口、束颈、垂腹、圜底,口沿上有对称附耳,底有三蹄足。在双耳之间的前沿上,有一兽首昂首耸立,高出器表,与兽首对面的口沿外,有狭条状兽尾与之对应。其兽首双耳高耸,双目圆睁,就连嘴唇胡须,也刻画细微,生动逼真,活像一只憨态可掬的野兔,着实令人喜爱。  相似文献   

9.
王趁意 《收藏家》2013,(9):79-84
画纹带佛兽镜在上世纪最早出土于日本,见之于图录的有日本原河内金刚轮寺所藏画纹带佛兽镜,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以下简称京都佛兽镜,图1),日本长野县御猿堂古坟出土画纹带佛兽镜(以下简称御猿堂佛兽镜,图2)。  相似文献   

10.
1986年江陵雨台山18号墓出土。状座浮雕出相间的方块,双兽的首、身背向相连插于座上,兽作凸眼、长舌、曲颈、弯体,兽首上插四只真鹿角。器座、身为木胎,黑漆,以红漆绘出龙纹、云纹、菱形纹等繁褥纹饰,通高100厘米。器现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此器形体复杂,规整,对称的造型中透出几分神秘、怪异的色彩,是镇墓兽处于发达阶段的代表形象。根据同出陶礼器形态分析,其年代属战国中期。除偶见于魏、晋之地外,东周时期该墓兽绝大部分均出于楚墓之中,因之被视为楚物质文化中最富有代表性器物之一。镇墓兽的发现最早当在三十年代长沙…  相似文献   

11.
靳彦乔 《收藏家》2004,(8):38-43
犀角与其他兽角、兽牙、兽骨一样,是动物身上最坚实的部分,以其制成的装饰品或器皿,美观耐用,深得人们喜爱。加之犀牛已成濒危动物,因而犀角越发显得珍贵,以犀牛角制成的艺术品,更是身价不菲。那么古人是何时认识犀角的?又是如何利用犀角并把它发展为艺术品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博》2020,(4)
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入藏的兽簋为应国器物,可能是从平顶山应国墓地流出。兽簋铭文中的"应侯"是指应侯见工,"兽"是应国公族成员,后者曾服事应侯爯和应侯见工两代应侯。在应侯见工统治时期,兽负责管理应国的走马和驭人,其职司与《周礼》校人相似。兽簋铭文中的走马、驭人属于诸侯国职官性质,填补了应国官制乃至西周诸侯国官制史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0月10日,安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良朋上马山清理了一座残墓,出土青铜盉、原始瓷壶各一件,其中青铜盔尤显珍贵。该盉为三足提梁盉,带盖。盉身的横截面呈扁圆形,直口,扁鼓腹,平底微圜,卜接3个兽蹄足。足跟部还堆塑一个兽首,形体较小,其中两足上的兽首已缺。通高26、口径13.2、最大腹径23.5厘米(图一、二)。器盖圆形平顶,素面。盖面上原有捉手,已残。腹部一侧有一流,流口呈螭首状,螭耳呈角状向后弯曲。耳上还有两只小型卧兽,兽体相连,兽首相背。螭尾做成宽扁的扉棱,立于两兽中间。提梁呈桥形,中空。通体饰绞索状绳纹…  相似文献   

14.
化石     
又见侏罗古兽一块保存完好的中侏罗世古兽化石.再次为颇有争议的内蒙古道虎沟地层时代为中侏罗世的观点提供了证据。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是经典的晚中生代化石产区.以出土有大量蝾螈、翼龙、兽脚类恐龙、哺乳动物、昆虫、古植物等化石而蜚声国际。但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这一地区的地层时代归属意见分歧很大。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地层的时代大约为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是热河生物群早期动物的辐射部分;另一些  相似文献   

15.
吴相汉 《江汉考古》2023,(6):96-100+119
神兽纹铜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武昌地区(今湖北鄂州)最为流行的铜镜。本文以出土材料为主,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简要分析了鄂州神兽纹铜镜的源起、主要分类和特征、传播及对其他地区铜镜生产的影响等。鄂州神兽纹铜镜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中的石兽的名称,研究者说法不一。通过相关文献以及考古资料的进一步收集和分析,可以认为帝陵石兽中的单角兽称天禄、双角兽称辟邪,王侯墓所用无角兽称狮子(或可因其生有双翼而称翼狮)是比较可取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在以楚文化为核心的区域相继出土了一批材质相同、形制相近的镇墓兽,成为我国后世镇墓明器的重要源流。文章以考古发掘所见楚墓镇墓兽为研究对象,对其材质、形制以及使用规制等进行研究,指出至迟在春秋末,楚文化中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镇墓明器使用制度,镇墓兽经历了由兽面兽身向人面兽身的演变过程,对后世丧葬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十堰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6月,十堰市公安局在打击走私文物违法犯罪过程中,缴获古代铜镜1件,并于1996年交由十堰市博物馆(原郧阳地区博物馆)收藏。铜镜为变形四叶兽首纹镜。圆形,圆纽,圆纽座,座上饰连珠纹一周。座外为蝙蝠形四叶纹,每叶内各饰一兽首。兽首粗眉,圆眼,细鼻梁,额、颊两侧向上飘起毛发,额顶双角弯曲。叶间亦配置兽首各一,形象与叶内兽首大体相同,只是更显粗犷  相似文献   

19.
声音     
《中华遗产》2008,(12):16-16
两亿元天价的圆明园兽首铜像 暂时不要也罢,我们可以没有历史文物,但我们必须有历史和尊严。 作家姜伯静说:“包括兽首铜像在内的很多文物本来就是中国的,只不过被一些强盗抢走了,现在如果我们花大价钱去回购,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让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团圆固然可喜,但被人掠夺的滋味并不好受,如果以数以亿计的代价来换取这种团圆,那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就失去了意义,重温历史也就变了滋味。”  相似文献   

20.
崇理 《古今谈》2000,(1):42-45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个幼婴自娘胎呱呱堕地,作为父母及其长辈,都希望新生儿健壮成长,并希望长大有所作为。遂渐渐形成幼婴成长期间诸多的育婴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