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内东大街北隅,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年)、在大雄宝殿(即今三宝殿)以北建弥陀殿七楹和观音殿五间、殿内塑像、四周壁画、绘有释迦说法图等,共计321.02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黑城新出天文历法文书残页的几点附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87年第7期《内蒙古黑城考古发掘纪要》报道的出土文书中有天文、历法资料。仅从发表的历书残页(原图三七)和月食记录(原图版肆:4)来说已很令人欣喜。今特附记几点。一、经分析,出土的历书是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授时历残页。根据是:(1)元初行用重修大明历,至元十八年始用授时历。新出历书注记"七月大建甲申、一日丁巳"。在元朝九十八年中,有七月丁巳朔的年份为至元九年、大德七年、至大元年、至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时,在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成就。在天文学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成就,造就了许多有名的天文学家。但《唐书》所推崇的天文学家却只有两位,即“尤称精博,后人未能过也”的“太史李淳风、浮图一行”。而不少通史讲到唐代的天文学时,则只讲一行和尚,对李淳风则很少提及,这是一个遗憾。笔者拟对李淳风的生平和籍贯以及在天文上的成就作些粗浅的论述。 (一) 一般都说李淳风生於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卒於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活了68岁。《旧唐书》说:“唐祖受隋禅,傅仁均首陈七事,言戊寅岁(618年)时正得上元之首,宜定新历,以符禅代,由是造《戊寅历》。祖孝孙、李淳风立理驳之”。《新唐书》又说:“贞观初,与傅仁均争历法,议者多附淳风”。这个争论持续40余年。终于由少数派到“议者多附淳风”,争得他主持修撰的《麟德历》的颁行。  相似文献   

4.
《唐写本孔子与子羽对语杂抄》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考古工作者一九六九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区发掘古墓三十九座,编号为69TAM134的一座夫妇合葬墓内,出土有唐龙朔二年(公元六六二年)赵善德妻墓志等。汉文文书除墓道填土中有麟德二年(公元六六五年)署年的一件外,还在男女尸纸鞋上拆出多种。经过整理,录入《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五册,今列举目次如下:  相似文献   

5.
公元3年,高句丽(前37年—公元668年)由卒本川的纥升骨城迁都到了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自此之后至公元427年,历四百二十四年的漫长岁月,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始终在集安。今天的集安县保存有丰富的高句丽遗存,这一地区是高句丽考古最重要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上,根据史料的记载,曾制订过各种不同的历法。由于各国劳动人民对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三者的周期变化识认不同,产生了三种主要的历法: 一是“太阴历”(或称阴历)。它是根据月亮的盈亏——由朔至朔,或由望到望。其中相隔的时间是29·53059天,为一个朔望月,作为月亮运动的天文基本周期(同太阳运动没有关系),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年354天,每隔五年加一闰月,闰月时在12月份加上一天,以调整岁差,共355天,阴历和阳历每年相差十天或十一天。这种历法以古代印度的太阴历可作为代表之一,阿拉伯国家(回历)亦系此历。二是“阴阳历”即阴阳合历。这种历法是根据太阳与月亮的运动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变化来制订的基本周期,这是由于它的月平均长度接近于“朔  相似文献   

7.
周家台秦墓竹简69—91所记历谱无论系于秦始皇三十六年、三十七年,还是秦王政十年、十一年,都不能与"古六历"及其衍生历法相容。秦时期历法步朔与古六历无涉,但秦时期历法的"阳历因素"可能按颛顼历排定。秦时期历法以公元前361年之前一年10月丁巳为朔余无的朔望月起算点,依四分术步朔,置闰法则按照3—3—3—2—3—3—2的序列人为安排,虽不知原始起点,但秦王政二年当是一个序列(一章)的起点。由此可以给出这一时段的朔闰表。  相似文献   

8.
公元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代明行政,开始了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此后,清代历朝陵寝,相继在北京迤东二百五十里燕山南麓遵化州(今遵化县)昌瑞山下,以及在北京西南二百四十余里太行山东麓易州(今易县)永宁山一带,第次兴工营建,历二百六十年,逐步形成了规模崇宏、体系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的武冈,曾经是一个涂满了鲜血的城市。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刘承胤在这里屠杀了以尹子奇袁有志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注一);永历元年(公元一六四七年,清顺治四年),刘承胤又在这里演出剃发投降,企图倾覆残明最后一个政府——永历政府的历史悲剧。即今站在瓦砾(?)疎的大小皇城的遗址上,站在「故明兵部尚书赐东阁大学士」  相似文献   

10.
1913~1915年间,斯坦因在进行第三次中亚探险时,曾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城子进行过发掘。所发现的纸质文书中,有一件印本历日小残片,编号为K.K.11.0292(j)。此件为正、背两面印刷。背面为何内容尚需研究,但正面为历日则毫无疑问。不久前,沙知先生在其《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一书中,刊布了此件图版,附有释文,并题作"元印本具注历残页"。不过,准确年代尚未究明。笔者利用古代历法的专门知识对其  相似文献   

11.
玄奘法师(公元602-664年)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他最后译经的场所——玉华寺,终年62岁。他生前预嘱后事日:“若无常后,汝等遣吾宜从省俭,可以竹席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  相似文献   

12.
依据史书和历简推算,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和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共发生过三次历法改动,其中前两次仅调小了朔小余余分,未改正朔。表面看三次历改是为了消弭历法后天的弊端,但每次历改减少的朔小余余分显然远不足以抵消累积的后天数值。通过分析历改前后后天数值变动情况,会发现其后天数据正好处于一个明显的低谷,因而可以暂时掩盖历法后天的真相,而问题却并未得到解决。事实上,历改的策划者主要是为新历寻找一个具有天命色彩的起算点,而并未过多关注历法的实际合天程度。太初改历时正朔服色的改动更是为了迎合五德终始说和三统论的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3.
唐代文学家、著名循吏元德秀一生三次出仕,以任鲁山令为世人所知,但任职时间不明;《资治通鉴》将其系于开元二十三年,是误解并修改史籍记载后的结果,这导致今人对元德秀的生平、仕历的认识有悖历史事实,也影响到对萧颖士生平与作品系年的研究。今考元德秀在开元二十一(733)年中进士第后,丁母艰;二十三年服除,补南和尉;最早在开元二十七年转左龙武军录事参军。天宝初已在鲁山令任上,秩满后归隐陆浑,终馁死空谷,其居官首尾约为十年。  相似文献   

14.
汀州,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我国最早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禹贡》,称其属扬州所辖,为七闽之地。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兼闽为越闽地。秦统一中国,属闽中郡;汉为闽越国;三国时属吴国的建安郡。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新罗县(今长汀大同镇草坪村一带)。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置汀州,辖境相当今福建三明、永安、漳平以西地区。自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起,汀州在宋、元、明、清时代,均是州、郡、路、府所在地,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何取名汀州?据《长汀县志》记载:"天下之水皆东流,汀江独南也。"汀  相似文献   

15.
清初以杨光先为代表的部分正统士大夫,遂奋起攻击汤若望和西洋历法,掀起了清初最大一宗反西教案件——"康熙历狱"。"康熙历狱"的实质就是中西历法之争,对清初士人的影响例如徐光启盛赞欧几里德之《几何原本》,以极其忠实的态度翻译出其6卷。他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是倾向于科学起源的多元论的,而且只有通过"会通以求超胜"的努力,才有希望走上近代科学大道。  相似文献   

16.
正渤海上京城(以下简称上京城)是唐代渤海国中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东北距宁安市35千米,西南距镜泊湖13.4千米。自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公元755年迁都于此,至公元926年渤海国灭亡,前后历十三王170多年。渤海国灭亡后,契丹于其旧地设东丹国,上京城改名天福城被东丹国沿用。公元928年,东丹国南迁,城毁。上京城遗址所在地域是牡丹江中游的一处  相似文献   

17.
1991年4月,随傅熹年先生一行前往邯郸,得国家文物局与邯郸市文管处大力协助,考察了响堂山石窟之大部。现据此次考察所获,从建筑角度,对石窟的总体布局、洞窟形式、窟内空间以及窟檐部分略作分析。南北朝是我国佛教石窟开凿最为兴盛的时期。北魏中期,云冈、敦煌、麦积山、龙门等处相继开凿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北魏政权分裂后,各地开窟造像的势头并未因之而消减。西魏北周境内,最主要的石窟实例是甘肃天水麦积山;东魏北齐境内,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继北魏洛阳之后成为新的北方佛教中心。在邺城、晋阳(今山西太原)以及两都间往来的路上,即今河北、山西、  相似文献   

18.
十二星座币     
我国传统历法中采用无干地支纪年;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配,形成属相(生肖)。此说最早见于东汉(公元一世纪)。唐宋(公元八世纪)后已有生肖花钱。1976年香港首发十二生肖纪念币。  相似文献   

19.
陈国伟 《文史月刊》2010,(11):52-52
<正>赤壁大战后,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间,孙权、曹操两家曾数次相互攻守于合肥,二度战于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操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  相似文献   

20.
刘宗迪  宋亚 《民俗研究》2024,(2):80-89+159
历法的发展历程,最早是物候历,其次是观象授时的星象历,最后才有基于天文观测而推算确立的成熟历法。物候历时期,根据特定物候现象确定新年的日期;星象历时期,则根据特定星象的出现确定新年的日期。《夏小正》反映了中国古代历法从物候历到星象历的过渡,它记载一月星象“初昏参中”,表明当时是以参宿昏中为岁首星象,作为新年到来的标志。甲骨学研究证明,商代历法是以大火星黄昏南中天的夏历五月作为正月,夏主参星、商主大火的传说即反映了夏人以参星昏中为岁首星象、商人以大火昏中为岁首星象的纪时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