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6年3月,安康县吉河区晏坝乡中河村村民王生洲在中河南二里许的半山坡(俗称毛狗洞)打火粪、挖石坎时,发现铜质鎏金佛像一尊。据云铜像出土时仅距地表约30公分,铜像倒竖,座下长有一山苔。地区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奔赴铜像所出土的村舍进行了考察。此鎏金铜佛像重0.3公斤,通高13.5厘米,梯形方足床,中镂空。宽4.6厘米,高4.1厘米。佛像赤足盘趺座上,面容端庄丰腴,眉目清秀,头有螺髻,敞领袒胸,袈裟垂蔽  相似文献   

2.
北京雍和宫法轮殿宗喀巴像前,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释迦牟尼佛像。1924年以前,此像一直作为法轮殿内的主体佛像供奉。造像手法带有印度早期艺术风格,并多有藏地特点(图一、二)。此像身高40、铜台座高22厘米,下带木质须弥座,高24厘米,后有木质背光,通高110厘米。佛像头饰螺发,肉髻凸现,呈青色,面部双眉高挑,间饰白毫,鼻梁挺直,双唇微合。像右肩袒露,披帛斜披至腋下,胸部丰满,衣纹呈水波状,双手端置胸前,右手掌向外,以大姆指结触食指成环形,左手掌心向内,作说法印。  相似文献   

3.
<正>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大批精美铜佛像,其做工精致,造型优美,时代上以明清为主。它们是了解湖南地区佛教信仰传播与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宗教、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文选取部分精美明代鎏金铜造像加以介绍,兼谈金铜佛像的收藏与鉴定。1.明代鎏金释迦牟尼说法铜像,通高27厘米,表现佛祖45岁正式说法传教的形象。这种造像单独出现即可定名为释迦说法像,如分置于成道像两侧同时供养,则是代表三世佛中的迦叶佛和弥勒佛。此尊铜像面容沉静,神态安逸。顶饰螺发,身披袈  相似文献   

4.
正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黄山市屯溪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利用当地盛产的生漆作主要原料,掺以绿松石、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而制成,古称菠萝漆器。漆器髹饰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即誉满全国,有"宋嵌徽器"之称。髹饰技艺丰富,有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其中螺甸漆、菠萝漆、脱胎彩绘漆、漆砂砚等漆器颇负盛名。主要品种有家具、容器、日用品、文具、艺术品以及乐  相似文献   

5.
1978年1月上旬,新乡市博物馆从新乡市废旧品公司购得一件北魏铜造像。造像全高31厘米,佛像连座高20厘米,佛像高9.5厘米。造像为弥勒说法,高螺髻,大耳,面目清癯。宽衣,衣领作长环状裸于胸前。右手前伸,左手下垂,作"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下衣褶纹垂千须弥座前。须弥座下为一方形四足座。佛背光作  相似文献   

6.
封面简介     
《收藏家》2009,(4)
高5.5、口径25.8厘米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藏汉代盛食器。木胎斫制。外髹黑漆,内髹红漆,盘内以浅红、深蓝、金黄彩绘龙  相似文献   

7.
石超 《收藏家》2016,(4):89-90
长北教授新著《(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以下简称《〈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以鲜明的原创性与独创性,受到各界的普遍重视与关注。笔者研读此书,认为其原创性与独创性表现得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吕宝玲  刘安宏 《文博》2000,(1):37-40
1985年12月,陕西省华县赤水罗家堡村民在窑场取土时,发现一明代铜像窖藏。窖藏发现于窑场取土的约六——七米高的土崖边。华县文管会得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在公安局的协助下征集到47尊铜像及部分铜像残件。现将其中有一定代表性及有较高价值的佛像加以介绍,以供大家共同研究。 一、佛像 1.涂金释迦牟尼坐像(馆藏编号:HXZ00200)(下同)高40.5cm,头饰高肉髻,两眉间有白毫,身着圆领通肩式袈裟,袒胸露乳,右手带镯,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椭圆形莲花座上。 2.释迦牟尼坐像:(HXZ0031),高4…  相似文献   

9.
1975年湖北江陵雨台山297号墓出土。口外径25.8、腹深8.8、通高12厘米。木胎,挖制。盖、身子母口扣合,盖较矮,顶微弧,盖正中有一套环圆形钮,弧腹、平底、矮圈足。器内髹红漆,器外描绘花纹的部位髹黑漆,无纹饰的部位髹红漆。盖顶四周绘有两两对称的卷云纹,  相似文献   

10.
金申 《东南文化》2002,(4):46-51
2001年4月,浙江省博物馆展出了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物,内中的鎏金银质塔颇引人注目,塔通高35厘米,透过塔身镂空处,可看到内有金质容器,据认为可能就是金棺,棺内应供奉有钱弘俶的佛螺髻发。  相似文献   

11.
南京博物院珍藏一件巨幅折迭屏风,共十二扇。屏高2.48米,每扇宽0.42米,展开总宽度约5米。木胎选用上等杉木,极平直,板厚1.5厘米。在距上下端各70厘米处凿成通卯,贯以0.5厘米宽、6厘米高的木带,形成上下两条暗穿带,防止木胎翘曲变形。屏片上端挖出倒梯形槽口,封以"抹头"构件,用竹钉钉牢(图一)。下端则按设计意图挖去中间的木料,形成屏片的双腿和线脚。屏片间以铰链联结。通体髹黑漆为地,正面饰软螺钿镶嵌的整幅园林仕女图,背面为刻漆十二幅山水条屏(图版柒、捌)。这是一件体制巨大、制作精细、画面宏富、嵌饰  相似文献   

12.
漆家具是宫廷家具的主要种类之一,是宫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需要同时兼具美观与实用。用大漆髹饰,不仅对家具的胎骨有保护作用,也具有装饰作用。清宫旧藏填漆戗金炕桌从家具的形制、制作工艺、陈设与使用都值得分析研究,这件漆家具采用填漆、描漆与戗金相结合的工艺,以木胎为底表层髹漆,工序复杂,呈现出了层次丰富的艺术效果。运用元素分析技术对其材料、彩绘颜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文物的研究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丰富了文物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13.
徐婕 《文物天地》2023,(8):100-105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填漆勾莲纹长桌运用了戗金与描漆相结合的髹饰工艺,并未发现填漆迹象,与其底账名称存在一定出入。通过对戗金及其相关工艺的历史脉络梳理,尤其是对明清戗金与填漆、描漆等工艺结合并用现象的阐述,我们对此长桌的纹饰、髹饰工艺、漆层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使用MA-XRF对长桌颜料元素的分布进行检测,并结合以往检测经验及观察,对其颜料进行推测,初步判断底髹为几种颜料调和而成的黄漆,清宫中称之为香色漆,大型漆制桌案类家具中以黄色底髹戗金彩漆为饰者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4.
千阳县地处宝鸡市北,境内多山区,古丝绸之路从县境通过。近几年来,这里先后发现过几批铜佛像害藏,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1986年 11月,该县上店乡磨朝村村民赵勤才在地里挖坑栽苹果树时,再次发现一铜佛造像窖藏,与铜造像共出的还有一枚开元通宝。现将这次窖藏出土的铜佛造像介绍如下。 一、铜像的造型艺术 1.鎏金铜造像,共11件。通体鎏金,分九种类型。 标本1,鎏金菩萨立像。通高17厘米。头戴高宝冠,冠两侧饰高缯顺肩而下。脸型方圆丰满,双眉细弯,鼻骨高隆,神态谦和沉静。颈饰璎珞,下垂宝坠。上身但胸露腹,稍  相似文献   

15.
朱桂辛老先生(启铃)是当代古建筑及丝绣两门学术研究的奠基者,对于我国的髹漆工艺也有深湛的研究,他对于宋代朱遵度著的漆经久已失传,感到非常遗憾,所以远在三十多年前就刊印了明黄大成著的髹饰录,另外还自己苍手汇辑有关髹漆的  相似文献   

16.
扶风贤官村唐鎏金铜造像窖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5年5月,陕西扶风县午井乡贤官村社员郭金山、郭维珍在城关南台村南胜利机械厂一区工地施工时,发现一鎏金铜造像窖藏,造像出土后由县博物馆收藏,共出土多件,只征集到四十六件。其他散失。现分述如下: 一、佛像: 1、结跏趺坐像,3件。标本0328,通高11.5厘米。主尊佛像为高肉髻,眉清目秀,两耳垂肩,斜披袈裟,袒右肩,左手抚左膝,右手曲肘,掌心向前,施无畏印,裙纹流畅,结跏趺坐于束腰式莲花须弥座上。身后有镂孔式莲瓣形通  相似文献   

17.
新乡市博物馆的大部分文物藏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原省文管会从豫北几十个市、县征集而来的,所以文物的内容和数量甚为丰富,尤以青铜器、书画、拓片等较为突出,而石造像、木雕佛像、铜铁铸像也很可观,引人注目。今选其中部分佛教造像予以介绍,以飨读者。北魏铜弥勒造像:高31.4厘米,重1115克(图一)。高螺髻,面相清瘦,眉如弯月,秀目小口,双耳下垂。身着交领裂装,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于长方束腰须弥座上,宽大的衣裙褶叠垂在座前。后有莲花瓣形背光,中部浮雕圆形莲花项光,其上为三尊饰有火焰纹背  相似文献   

18.
1981年秋,山东博兴河东村刘荣棠同志在村西北500米处整地时,于距地表50厘米深处发现五件铜造佛像。这批佛像现在保存于县文物陈列室,简介如下。 (1)鎏金铜佛像立佛像通高15厘米。高肉髻,面相清癯,露微笑。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细颈,平胸,凸腹。右手置胸部,手心向前,指天,左手指前,手心向上,似施无畏、与愿印。  相似文献   

19.
阜新于寺镇出土鎏金铜佛1992年7月4日,阜新县于寺镇下窑屯村民在盖烟房挖土过程中,距地表1.5米左右探处发现察金铜佛。经有关专家鉴定,无论从造型、铸造技巧以及雕塑艺术,可堪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此尊佛像为半裸体鎏金立佛像。佛像身高23厘米,重量2...  相似文献   

20.
1988年湖北当阳赵巷四号墓出土。长24.5、宽19、高14.5厘米。木胎。漆俎整体呈长方形,俎面板四角上翘,面板下方接有四条腿,腿上端凿榫头与面板的榫眼相接合。面板髹红漆,余髹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