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八十多年前,在我国所有书籍中,都找不到一个“她”字。那时的中文里,出现第三人称代词时,不管男女一律都用“他”字。因此,读者一碰上“他”时,往往产生疑惑———到底是男还是女呢?一眼无法看清,还得联系上下文,作一番推敲。后来,幸亏刘半农先生发明了“她”,一眼就大白了。鲁迅先生曾在《忆刘半农君》中说,“她”和“他”二字是刘半农先生创造的。并称誉这是刘先生“很打了几次大仗”之一。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是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当时,他年纪不满三十,就已在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曾给刘半农写过一封书信,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3.
朱洪 《江淮文史》2007,(5):75-81
刘半农和苏曼殊,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如都是诗人、翻译家、小说家;他们都是反封建的文化战士;他们的命运都非常坎坷。曾经,他们也有过短暂的交往,值得追述。  相似文献   

4.
朱洪 《纵横》2010,(5):53-56
1916年秋天,中华书局发生财政危机,刘半农辞去编辑,搬到上海铜仁路明厚里一号(今延安中路上海展览馆前),任上海实业学校和中华铁路学校教员。  相似文献   

5.
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是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1925年,他的《汉语字音实验录》在法国获奖。本文"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引文中的"他"一作"她",与"伊"同用。"她"字为刘半农首创,后通用、入典。  相似文献   

6.
龙飞 《名人传记》2020,(2):66-66
刘半农才华横溢,他的妻子朱惠美丽贤惠。两人的婚姻颇为传奇。少年时代,刘半农随母亲到庵堂进香,遇到母亲的老友朱夫人和她的两个女儿。以后两家常在此见面。朱夫人很喜欢这个五官端正的男孩,想将长女朱惠许配给他。刘半农的母亲也看上了那亭亭玉立的少女。回家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丈夫因朱惠大儿子三岁而反对。朱夫人又提出可把次女许配刘家,刘家便同意了这门亲事。不久朱家二女儿患病去世。  相似文献   

7.
稍有英文基础的人都知道,He被译作汉语里的男性第三人称“他”,而She则用以指代女性第三人称“她”。然而,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汉字都没有对“第三人称”在性别层面上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8.
稍有英文基础的人都知道,He被译作汉语里的男性第三人称“他”,而She则用以指代女性第三人称“她”。然而,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汉字都没有对“第三人称”在性别层面上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9.
张加强 《古今谈》2006,(3):34-36
寻找鲁迅,如不得要领,易在寻找中走失自己。友人要鲁迅写点东西,遂有了惊世之篇《狂人日记》,大地震动。刘半农断言鲁迅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赠给他一个条幅:托尼流派,魏晋文章。  相似文献   

10.
1925年6月下旬,刘半农结束了长达五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留学生涯,在国人中首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后,冒着酷暑,自巴黎启程,经迢迢万里海路的颠簸,历时月余,终于抵达祖国的上海。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到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相似文献   

12.
吕春 《文史精华》2011,(11):42-45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笔者在研究、查询大量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时,发现鲁迅一生打过两次官司,透过其中鲜为人知的细节,使我们更加增添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鲁迅和 刘半农功勋卓著,前者被誉为旗手,后者被称为闯将。那么,他俩的关系如何?以往一些研究文章,总是赞美鲁迅,贬低半农。事实上,这些文章有矢偏颇,更违背鲁迅意愿。 刘半农与鲁迅相识于1918年,当时刘半  相似文献   

14.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我国名国学家、历史学家。中学学历。从乡村小学教师而中学教师,而大学教授,先后在燕京、北大、清华、北师大、西南联合大学主讲史课程,1949年后,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相似文献   

15.
吴腾凰  徐航 《江淮文史》2002,(2):120-137
皖籍名左联作家蒋光慈,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革命和学活动中,与很多同志和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瞿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罢本文,让人不禁唏嘘。作为中国脊梁代表人物的一代文豪鲁迅,想不到会遭到亲弟弟如此无情的打击。  相似文献   

17.
万华 《纵横》2012,(2):29-33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是鲁迅先生在《忆刘半农君》中对胡适与陈独秀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1930年实际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李立三秘会鲁迅。 李立三:“为确保先生的安全,我们会派专人保护,并且还可以给先生专门发手枪,以防不测。” 鲁迅:“我不会打枪,要打枪可能打不到敌人,反而打了自己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凡研究鲁迅或熟知现代文学史者,没人不知道台静农。20年代末,台静农曾以《地之子》和《建塔者》两本小说集名世,得到鲁迅先生的很高评价。鲁迅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收入台静农的4篇小说,入选量与他自己相等,是这部大系中入选作品最多的两位作家。台静农祖籍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镇,他生于1902年11月23日,1990年11月9日病逝于台北。早在1922年,台静农为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毅然走出故乡,到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求学,考取了北京大学旁听生资格。次年,他又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研究生。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刘疵墓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品作了详尽的叙述。对金缕玉衣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意识形态中对玉的神话以及刘疵墓出土金缕玉衣独特形制作了相应的考证,同时也对刘疵墓墓主人及其身份作了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