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文 《史学月刊》2005,(12):84-91
晚清国家观变化所呈现的强烈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恢廓的世界眼光以及各种国家观念纷然杂陈等时代特色,不仅是晚清国家观变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更是当时“千古未有之变局”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在国家观念上的反映。上述特色非但使晚清国家观注入了新的内涵,也加速了晚清国家观由传统王朝观向近代国家观的转变;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13,(2):96-96
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车明怀在《西藏研究》2012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西藏是清王朝的西南边疆重地,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藏内上层分裂主义势力的精心培植,清朝末年西藏滋生出一股分裂的潜流,这些潜流随着形势的变化日益膨胀,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致酿成了晚清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驻藏大臣及其制度到了晚清,已经不适应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驻藏大臣制度终结。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对古代王朝观的反思和批判主要集中在对“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以及“朕即国家“、“国家是君主一家之产业“这两个主要观点之深刻反思和尖锐的批判。这种反思和批判,既是晚清国家观变化的主要内容和鲜明标志,又是晚清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及其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期在安徽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特点和报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为主题,与会学者交流了晚清、民国时期报刊与报人的个案探究,报刊、报刊舆论与社会历史变迁的互动研究,近代报刊生存环境与信息控制的历史研究,以及新闻传播观念史、新闻传播思想史的研究。同时,还对多学科交叉研究新闻史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1909年至1910年间在澳大利亚华文报刊《警东新报》上连载的文言小说《多妻毒》为例,探讨了身处20世纪初的澳大利亚华人知识分子,透过华人书写反映晚清时期澳大利亚华人与当时国内思想界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百年前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文化自信与思想局限。他们不仅关心个体的悲惨遭遇与艰辛生活,更关注国家衰弱与国民意识落后;不仅抒发了晚清海外华人身为儒学之士的家国情怀,更在风起云涌的改革思潮中引发批判还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在进一步探究海外知识分子启蒙底层华人思想以及自身思想革新的基础上,观照海外华人与国内晚清思想界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6.
藏学报刊汇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学报刊汇志□西绕江措报刊是报纸和刊物(亦称杂志)的合称,其主要作用是刊载新闻、评论等,有传递信息快捷、价格低、读者面广等特点。我国的报纸,最早的当属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出版的官报《邸报》。宋元明清各代均出版过官报,但以晚清的报刊为盛,从...  相似文献   

7.
丁宝桢是晚清统治集团和洋务派中重要的爱国者。1877—1886年出任四川总督期间,他高度警惕英俄侵略势力对我国西藏、四川地区的渗透与阴谋活动,提出了加强西藏边防的建议和措施。一西藏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清初至乾隆时期,清政府基本确立了以驻藏大臣为主并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统辖,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但鸦片战争以后,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术界对"封建"及"封建社会"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黄敏兰 《史学月刊》2002,5(2):123-128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只有在西周时期才有封建制。从秦到晚清的社会不应被称为“封建社会”。在这一阶段,社会状况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并不相同,也与斯大林所概括的以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有较大的距离。他们批评滥用“封建”的现象,并力图用新的概念来代替“封建社会”,用新的理论体系描述从秦到晚清的历史。一些学者还注意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可以预料,关于封建社会的认识必将有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作为晚清历史上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在经过六十余年的学术积累之后,国内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已达到相当的学术高度。作为政治事件史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大体在20世纪90年代初臻于成熟,进入守望阶段。尽管90年代之后国内出现的三个研究转向——社会史和现代化史研究、"后辛亥革命史"研究和强化对清朝政府的研究,对辛亥革命史研究做了有益的拓展,尽管学界在某些问题上继续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学术论著,但在事件史研究上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超越90年代初所达到的研究水平。如何从政治事件史角度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突破既往研究形成的学术瓶颈,依然是21世纪国内辛亥革命史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使命。  相似文献   

10.
《文献》2017,(6)
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晚清名臣张荫桓所致另一位晚清大臣周恒祺的五通信函。此五通信函在时间和所记内容上前后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信函内容涉及晚清人、事、物,尤其涉及《中法新约》、义和团等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从中可以窥见晚清税务、财务、盐务、政务,官场情形等,更可从中发现时人对时事的观感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并能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更加具象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1.
晚清报人彭翼仲创办的北京第一家白话报《京话日报》诞生于二十世纪初国人的办报热潮,与此前的近代报刊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明显的民间立场转向,体现出中文报刊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奕訢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当权人物之一,他为晚清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关于奕訢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很多,相关史料更是多不胜数。在这里,我主要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史料学情况。  相似文献   

13.
贵州官书局或称贵州书局,与资善堂书肆合并后,习称资善堂书局或称资善堂。局址位于贵阳市北,今中华北路慈善巷内,现为市政协办公地址。清光绪二十年贵州学政严修首创。三年的擘划经营,对晚清以来向士子介绍书籍以广识见,传播新兴学术报刊以启迪民智,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沈坚 《世纪》2020,(2):54-56
古来军人皆以建功立业为职志,凭勇力和智慧而求克敌制胜,中外莫不如此。近世欧洲实施授勋制度后,为军人论功授勋予以表彰即蔚成风气。凡重大场合或隆重典仪上,军人佩饰军功勋章荣耀登场的场景,往往给人留以深刻印象。中国近代国家勋赏制度的创设,始于晚清。进入民国后,则愈益完善化、系统化。且不说北洋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曾长期施行了授勋制度。  相似文献   

15.
论文对晚清时期(1872—1911)《申报》中的华侨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申报》中蕴藏着丰富的华侨史料信息,这些史料信息可以归纳为晚清华侨移民的历史与现状、中国近代史中与华侨有关的重要事件两大方面。与同时期的报刊相比,《申报》无疑是研究晚清华侨问题的最好文献。但因为各种原因,目前这些史料信息绝大部分还沉睡在故纸堆里,没有引起华侨研究学者们的关注和利用。因此,对《申报》中的华侨史料进行有序的整理和开发,方便研究人员利用,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徐明 《攀登》2007,26(3):114-116
马布利与龚自珍分别是法国和中国社会变革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他们都关注社会问题,都是先入官场而后隐居著书的。他们关于解决社会矛盾的诸多论述,对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中国晚清的思想解放,都分别产生了重大影响。比较二者的社会思想,有助于我们认清法国和中国在重大社会变革前夕的思想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公元1793年,清中央政府在西藏颁布实施了意义深远的《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这是清军入藏平定廓尔喀后,乾隆皇帝治理整顿西藏政治的重大举措。二十九条章程将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加以法典化,标志着清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完善与主权地位的完备。“金瓶掣签”是章程的第一条:  相似文献   

18.
就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以报刊为核心的传媒无疑是面向西方、东方的窗口。通过传媒看世界,其结果往往取决于报刊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读者心态及其社会地位,也与报刊把关者的媒介素养等密不可分。对国人而言,清末民初面临政治转型,其时报刊无疑是近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架构有重大影响。分析近代报刊功能,离不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调适。  相似文献   

19.
《乾隆御笔写寿娑罗树并赞》是清朝乾隆皇帝于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为祝贺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寿辰亲笔所作。是六世班禅进京献寿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清中央政府和西藏宗教领袖间亲密关系的实物见证,具有重大的物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晚清以降,慈善公益活动以更为生活化的形式融入都市,义演、义卖、义映等助赈活动可谓慈善事业生活化的突出表现,属于近代慈善文化的重要内容。报纸对新型慈善方式的推广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报刊与慈善活动的关系涉及近代慈善文化变迁与媒介转型等问题,目前学界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其互动的研究尚显不足,笔者拟以《大公报》馆参与及关注慈善义演、书画助赈为切入点,从传播学与慈善史发展的视角剖析其特色,分析天津重要报刊《大公报》与清末民初慈善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窥探报刊及其把关人在慈善事业近代化进程中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