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先秦士人的群体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逐渐形成自己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群体品格,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2.
石少颖 《民俗研究》2014,(2):121-134
朝宗岩文化的创设根源于韩国(朝鲜)社会传统的义理思想。历史上,朝宗岩文化虽然以明朝遗民崇明祭祖的形式传承,但朝鲜儒林始终是朝宗岩文化得以维持、复享并保留至今的重要力量。作为现今韩国境内唯一一处举行崇明祀典的场所,朝宗岩在历史与现代之间传递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朝宗岩文化颂扬了中韩先贤义士的义理精神,记录了两国间一段特殊的历史情谊,同时在历史变迁中,与崇慕传统、忠孝爱国、诚敬感恩的韩国本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韩国现代社会而言,朝宗岩文化并不纯粹是一种遗民文化。它既是宗亲同族间敦睦的纽带,亦是国家、民族和合统一的象征,对于今天韩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精神的塑造,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三线企业,作为贵州工业建设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不可剥离的一份子,从藏在深山到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文化现象。一个三线子弟撷取片段,对集体过年的白描式记录,不仅有时代背景下十分个人的回忆,折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有属于群体的集体记忆,反映个体与群体、群体与外部的息息相关。跨越了世纪的过年,离家的父辈们从回家到守家,再到子孙们的回家,循环往复的不止是岁月流转,更有传统年文化里生生不息的根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晚明士人群体的组织活动、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心态及士风、社会生活及生存状态、士人与地方社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晚明特殊历史时期士人群体的新变化,为晚明士人群体及晚明社会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材料和新方法。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过于注重单个人或单个方面的具体现象研究、注重晚明士人群体的分化及变化研究,而对于士人群体的整体性研究、具体现象的文化解读、士人固守传统方面的研究,则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5.
花影 《贵阳文史》2014,(1):21-23
三线企业,作为贵州工业建设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不可剥离的一份子,从藏在深山到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文化现象。一个三线子弟撷取片段,对集体过年的白描式记录,不仅有时代背景下十分个人的回忆,折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有属于群体的集体记忆,反映个体与群体、群体与外部的息息相关。跨越了世纪的过年,离家的父辈们从回家到守家,再到子孙们的回家,循环往复的不止是岁月流转,更有传统年文化里生生不息的根脉:  相似文献   

6.
作为明清易代特殊历史情景下衍生出的一个独特士群,明遗民的存在始终对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乃至此后相当长时期内清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清初的明遗民这一关涉面甚广的历史文化现象,素为学者所关注,尤其近几年来,屡有研究成果问世。2009年7月,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孔定芳博士推出的《清初遗民社会——满汉异质文化整合视野下的历史考察》(42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堪称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7.
李瑄 《史学集刊》2005,(4):28-31
刘程之,号遗民,晋宋问人,晋末弃官归隐。后人往往根据其不仕之事与“遗民”之号,将其理解为易代后出于政治立场与道德自觉不仕新朝的“遗民”。其实,遗民一词的此一义项在晋宋之世尚未确立,刘遗民不过是一位追求山林玄远之趣的隐逸之士。并且,由于刘遗民的历史存在,还产生了“遗民”一词不被广泛注意的另一义项——隐士。  相似文献   

8.
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禁毁某些出版物,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起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明、清时期一系列的文字狱,每一次的"文化专制"绞杀运动,无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大批文仕惨遭迫害、屠戮的同时,大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黄俊杰教授对界定中国历史思维特征的反思为起点,讨论了历史文化与传统进行比较与对照的方式,并探讨一些新的思考方式。文章认为,文化比较通常引起两方面的情况(一种文化遭遇另一种文化后开始自我反思),并试图界定一种历史文化,如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中国史学传统在西方被提出和感知时,它或多或少是被视作西方历史思维独特性的反例。鉴于西方学术在现代具有的霸权性影响,当今的中国历史学家也在抵制东西方的两分法。对这种两分法或两种文化的特征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不仅相互有关,而且是暂时的。例如,当现代中国人显露出受到兰克史学的巨大影响时,他们基本上尝试去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过去,如18世纪的考据学传统,以适应变化的世界。本文主张,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赋予文化比较得以在其中进行的特殊情境以历史意义,超越那些为重新评价某种文化中的确定要素而易被接受的特征,运用历史智慧,应对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在清初社会的重建过程中,满汉两种异质文化经历了从冲突到调融再到整合的演绎,与之相谐应,明遗民对清廷的态度也发生了从抗争到徘徊分化再到合流的转捩。满、汉文化与明遗民呈显一种双向互动关系,遗民现象因满、汉文化的紧张而凸显,亦因满、汉文化的调融而淡化。透过这种互动关系来探赜清初历史,将会得出合理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11.
傅山与屈大均,为清初南北两大遗民,在山西、广东两地遗民群体和士大夫阶层中均为旗帜性人物,而两人在当时也有交往,本文拟就傅、屈两人的交游进行考证,并对这两位煊赫青史的文化巨人在志节、思想等方面做出比较和论述,以冀对明遗民的行藏异同进行探考。  相似文献   

12.
学有渊源的“文化世家”及学有师承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我国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人才,不少情况是父子两代、祖孙数代或兄弟数人接连取得成就,对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政治结构、文化教育状况及文化心态,促成了文化的家传及亲朋间的传授与师承,形成了古代中国特有的以家学渊源为特征的“文化世家”。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存有学问家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西方“文化”概念成为整理传统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概念工具。国人编纂文化史有意展现传统中国的文化成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竞争下,国人隐秘的文化争胜意识。“文化”与“历史”结合,逐渐成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文化史在史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判断、时代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发展出自身特征,亦反映出西方文明史、文化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中国“新史学”的影响。文化史在实践中注重对民族历史生活的呈现,表现出民族史的特征,其叙述特定群体或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群体的精神内核。历史、文化与民族融会一体,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权威失坠的情况下,文化史构建了一种彰显社会凝聚力的叙事。  相似文献   

14.
近五十年来有关洪秀全的心态史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指心态史学,系指广义的心态史学,涵盖了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和心态史学(history of mentality)两个概念,前者起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盛行于美国;后者起自法国年鉴学派对社会一文化史进行的研究,勃兴于法国。中国学术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绝大多数侧重于传统史学研究。但由于研究的详尽程度较高,史料繁多。  相似文献   

15.
正中世纪的西欧,有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那就是骑士。这个特殊的群体衍生出骑士制度、骑士文学、骑士精神,等等。骑士被视为西欧中世纪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对西欧乃至整个西方历史、文化、民族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一、骑士的起源骑士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西欧骑士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文化批评学的视野,以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宋末词人张炎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平经历,认为宋元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新旧文化的突变,而张炎因为对宋文化的重恋情结,故而成为宋文化的传承者,即“文化遗民”.了解此心态后再来诠释其作品,方可得其要旨.  相似文献   

17.
政治结构的历史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与西方世界政治制度的差异是一种根本的或结构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权力、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这个三角关系的不同组合。中国封建社会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即春秋战国以后,以小农经济基础上逐步游离出士(儒生)这样一个多少摆脱  相似文献   

18.
赵夏 《清史研究》2007,(3):26-32
本文主要以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黄周星的幻想之园——"将就园"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将就园图景和园主人生境遇的考察和分析,一方面阐释了将就园本身的构想特色以及"园"与"人"之间的特殊际合,同时也展示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一些典型社会特征和所盛行的文人文化,如强烈的遗民思想、隐逸心态以及戏曲、传奇文学的兴盛等等,而这都与当时园林的兴盛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深入整理与研究江南文化,梳理江南文化的传承体系,把握其内涵特质,才能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推进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建构新时代的江南文化多做贡献。常州为历史上的中吴,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地区。常州文化中物质文化层面的衣食住行与水关系密切,心态文化层面也有水文化的特色。同时作为江南文化的常州文化也有刚性的一面,历史上多刚直不屈之士。两种文化的融合体现为外柔内刚,亦柔亦刚。  相似文献   

20.
张丹丹 《风景名胜》2021,(4):0044-0045
一个城市的符号及其文化是城市生活最真实的写照,综合反映了城市中社会群体实现自我求知、生活娱乐、与人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因素。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传统传承中的一个表象,自身富有特殊的内涵和意义,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以文化符号形式将城市文化的历史内涵呈现出来,不仅能够实现城市文化的传承,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文化的历史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