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清理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物》1983,(7)
1980年冬,秦俑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彩色插页:上)。每乘车驾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车马的系驾鞁挽具齐全,装饰华丽。这是继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之后,我国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目前仅对后车一乘(二号铜车马L·2②)作了清理修复工作,现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2.
文博简讯     
《文博》1988,(3)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毕 经过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数年的努力,出土于秦始皇陵破碎不堪的一号铜车马已经修复完毕,五月一日起在秦俑博物馆公开展出。秦陵一、二号铜车马原为一组。一号为前导车,古代称为“高车”或“立车”,形同战车,二号为“安车”。一号车舆厢右彩绘云纹盾牌,是秦俑坑、秦陵发现的唯一一件盾牌。秦陵一号铜车马对研究秦汉宫廷车制具有重要价值,也对研究古代战车战术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遗产》2004,(3):33-33
1980年,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为了妥善保护,将其整体迁移至室内清理和修复。通过全面细致的考古学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一号铜车马的结构、主要部件的成分、各部件的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制定了综合利用粘结、焊接、机械连接及适当使用加强件补强的总体修复方案。在修复材料及工艺方面,经过大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83,(7)
1980年冬,我们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这是我国秦代考古的重大收获。目前后车一乘已基本清理修复。车马的形制结构完整,系驾鞁挽具齐全,御官佩剑执辔,栩栩如生。车马上的大量金银构件、饰物华贵富丽,以白色为基调的彩绘肃穆典雅。这一重大发现已引起国内考古界和其他有关方面专家的注意和兴趣。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北临渭水,南依骊山,风景佳丽,气势雄伟,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陵及其周围,地上地下遗存有大批珍贵历史文物。1974年破土而出的一号兵马俑坑及随后的二、三号坑,1980年发现的两乘大型铜车马,都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为了揭开世所瞩目的秦始皇陵的奥秘,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各学科的综合研究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本工程的研究重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曾就秦陵二号铜车马的几个问题写过一篇小文,刊登在《文博》1985年第2期上。近年来在工作和阅读中,对秦陵铜车马又有一些新的认识。由于秦陵一号铜车马的简报和报告均未发表,故这里仍然主要根据二号铜车马的资料进行探讨。所谈的几个问题可以算作上篇文章的续作。一、纛秦陵二号铜车马右骏马的额头有一个半球形的铜泡,铜泡正中树立一铜柱,铜柱顶端有一铜丝作成的缨络。《秦陵二号铜车马》  相似文献   

7.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因青铜质地上施彩的文物非常少见,对其彩绘实施有效保护的研究显然还进行得很少,并未见诸极道。近年,结合对铜车马彩绘的保护工作,我们对常用的及新合成的几种保护剂进行了实验比较,并从理论上对它们的性能作了分析,从中选出了一种代号为870l型的保护剂料,用这种保护剂对铜车马彩绘实施保护,效果比较理想,兹陈述于后。  相似文献   

8.
岳家沟是秦始皇陵西南的一个村庄,地属今西安市临潼区晏寨乡。1986年1月,岳家沟一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挖出一座古墓,我们随即进行抢救性清理,并将此墓编为一号汉墓(M1)。当陕西省秦始皇陵考古队对秦俑一号坑进行第二次发掘时,又在该村民院子里发现二号汉墓(M2)。同年8月,我们对M2进行了考古发掘。现将两座墓的发掘情况简介如下。两座汉墓位于秦始皇陵的西南,在陵园西侧内、外城之间的南端,西距外城60米,南距外城约350米(图一)。一号墓和二号墓东西并列,相距4米。这两座墓地处骊山北麓大水沟口的山前洪水冲积扇上,系黄土沙砾堆积,土质疏松而坚…  相似文献   

9.
试论秦陵一号铜车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底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俑按照二分之一的比例逼真地模拟真车、真马、真人制作,车舆结构复杂,系驾鞴具完整、关系清楚,制造工艺精湛,为研究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10.
秦陵二号铜车马的修复工作已经成为过去了.三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又面临着一号铜车马的修复任务时,我想提出一些探索性、尝试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的一号铜车马上配备的兵器中有一铜盾,此盾经修复完整无损,制作精良,是秦代实战盾牌的模拟物.盾上部呈弧形,中部作双亚腰形,亚腰上有上耸而卷的四丫角;下部平底,两底角稍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年十二月在秦始皇陵西侧二十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出土时彩绘颜色部分脱落,但大部分花纹仍然保存较好,有的局部花纹色泽如新,多彩多姿,使人们不但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而且对秦王朝的绘画艺术增添许多新的知识,整个车马每个部位都彩绘着精美的图案花纹,典型地再现了始皇乘舆的富丽堂皇,也突出地展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八年十月间,在整修七三年于市郊老万庄发现的金代壁画墓门工程中,又在该墓的东西两侧发现两座墓葬。现将发掘清理情况简报于后。为了叙述方便,将原发掘之墓编为一号墓(已发表),西侧的编为二号墓,东侧的为三号墓。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陵兵马俑三号坑中出上战车一乘,它一直被作为戴华盖的髹漆彩绘战车介绍、论述,在有些文章中甚至把“戴华盖”作为证明该车级别高或乘车主人级别高的证据之一。所以,弄清楚秦俑号三坑之战车是否戴华盖及相关问题,有助于秦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秦陵兵马俑三号坑清理简报(以下简称《简报》)中说:“驷马髹漆战车一乘,出土于第二单元。……在车的左侧的地面上发现一直径42厘米的木质髹漆彩绘圆环,圆环的周围等距离地装有三个铜环,其内部空间有一层彩绘的漆皮,似为车上的圆形华盖。”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前期,始皇陵二号铜车的出土和发掘报告的刊布,曾受到海内外文物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现在,一号铜车的修复、展出和简报的发表,也必将引起广泛注意,并大大推进古代车制的研究。因为这两辆铜车制作得均如此逼真,修复后均如此完整,各种细节均反映得如此清晰,使有关车制的若干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可能在这里找到答案。这两辆车都是驷马车,系驾方式亦相同,唯车身的形制大不一样。二号车是一辆  相似文献   

16.
铜车马内的铜壶和铜折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兴文 《文博》2002,(2):62-65
写这篇小文章,我心情非常难过地想起和我同时走进秦俑博物馆的北京大学高才生聂 新 民朋友,他不幸英年早逝。当时聂新民一直致力秦代铠甲的研究,颇有成果;而我和党士学 同学就住在铜车马修复室里,从事铜车马修复的一些相关研究,探索残破成三千多片的 铜车马连接与系驾关系。记得一天晚上快十二点了,他拿着一本书来找正在伏案写作的我。当时在二号铜车马的车 厢 中清理出一个皮囊状的铜方壶,及一个四折正方形铜页,当时一直弄不清是什么东西,干什 么用的,所以也没法给它定名,党士学提出这个铜方壶是“车?”即油壶的说 法…  相似文献   

17.
秦陵铜车马有关几个器名的考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陵铜车马有关几个器名的考释●袁仲一关于秦始皇陵铜车马有关部件的名称,我在《秦陵二号铜车马》(见1983年《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一号)一文中,曾作过一些考释,但有的问题尚未涉及。现根据自己学习的一点心得,并参考学术界一些先生的意见,再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始皇陵二号铜车马对车制研究的新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三月间,承蒙临潼秦兵马俑博物馆和考古队给予便利,笔者有幸对修复工作已近完成的二号铜车马进行了初步考察。这一组古文物瑰宝,不仅气魄恢宏,工艺精湛,装饰华奂,而且造型极其谨严、准确。全副鞁具包括像繁缨这样的细节,都用金属逼真地复制了出来。在过去发掘的瘗真车马的从葬坑中,这些部件却大都朽失无存。因此可以认为,二号铜车马的出土,无疑将促使古车制的研究迈进到一个新阶段。在出土物中,有  相似文献   

19.
自秦陵二号铜车马发掘出土后,考古学、历史学界对此非常重视,已做了很多研究工作。特别是袁仲一、程学华二位先生的《秦陵二号铜车马》一文,对二号铜车马进行了全面深入,科学细致的研究。但是,拜读之中,我们感到文中有些提法欠妥,今专文提出,以求教於袁、程两位先生和各位专家。一、系驾中的四马袁仲一、程学华先生在关于系驾关系的几点认识中断言:“二号钢车的四马马首平齐”,我们对此不敢苟同。《诗·郑风·大叔子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两服齐首,两骖如手”。郑玄笺:“雁行者,  相似文献   

20.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二号坑中出土了几件级别较高的“武官俑”,《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及许多宣传资料中都称其为“将军俑”.关于这一称谓早就有人提出了异议.“第一、二、三号俑坑中没有将军俑,现在所说将军俑,应分别是校尉俑、郡尉俑和司马俑”“所谓将军俑的提法不确,目前只能称为军官俑”.台湾的研究者认为应称之为“武将俑”.“将军俑”到底应该定为什么级别的武官俑,还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