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部《大唐乐章》大型音乐舞剧从四川走向全国,赞誉之声不断,成为近年来化艺术界的一大盛举。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在古代东方明中成就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宣传亮丽恢宏的大唐明,固然是值得赞许的事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四川作为中国唐宋时期经济化最发达的地区,成都作为中国唐宋600年间经济化最繁荣的二大城市之一和唯一持续高度繁荣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郭绍林 《史学月刊》2004,(3):120-123
唐代军队中经常举行乐舞体育活动,是军旅活动的一个侧面.由于不是军队的本色,一直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唐代把杂技、魔术和体育总称为百戏或散乐,因而乐舞活动通常和体育活动混在一起。唐玄宗时,张说在幽州(今北京市)出席军宴,作《幽州夜饮》诗说:“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张说《张燕公  相似文献   

3.
4.
徐州地区出土的西汉乐舞陶俑,其造型采用大写意手法刻画舞俑的形体、动作、表情,同武俑不仅具有艺术的共性。还有细微的个性特征,生动地表现了汉乐舞艺术的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5.
"闯关东"精神孕育于长达三百年之久的"闯关东"运动中,是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携手并进的民族精神构成了"闯关东"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梦秋 《福建文史》2001,(2):62-62
西禅书院作品集荟萃了一批书画精品,清新之气,扑人眉宇。这使我不由自主地在对诗意与禅心的追寻中,开始了新一番的审美之旅。我时常漫步西禅,疏风细雨中宛见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种超然独特的化精神向度,悄然改变着我对艺术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精神的和智力的支持。发展先进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掘丰厚的中国历史化资源。优秀的中国史学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记录,同时也是当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对原始艺术研究的成果,从文化、考古、艺术的综合视角,分析解释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人形塑像,是祭祀礼仪的主体形象“尸”的再现。他们揭示了一个史实,即祭祀礼仪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物塑像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祭礼仪式中充当特定角色,即受祭者——“尸”的肖像,他们被作为活的个体,与神沟通,往往是领袖人物或者蜀王的化身,主祭对象为神和先祖。古蜀设“尸”的祭祀礼仪具有连续性,时间跨度大约在夏至商周之际,期间,三星堆遗址期为稳定和快速发展期,到金沙遗址期为转型期,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礼乐文明碰撞、融合。  相似文献   

9.
由唐代乐舞诗看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舞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使者。唐代西域乐舞大量涌入中原,唐人以博大的胸怀吸收并消化着外来的文化。唐代乐舞诗捕捉西域音乐的新奇旋律,记录民族乐舞的美妙韵律,咏赞异域民族艺术家的才艺与贡献,充分展现出唐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盛况。  相似文献   

10.
周人起源于今陕西武功县一带,在翦商之前曾有一段迁居甘肃陇东地区的生活经历。居陇时期的周人在首领不窋、公刘等的带领下光大部族,为日后取代商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肃陇东地区所孕育的先周文化以农耕为基础,以礼乐为核心。随着西周正式建国,周制天下,农耕文化传统与礼乐文化精神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张纯 《史学月刊》2000,(4):37-42
戏曲音乐的主体是声腔艺术,而戏曲声腔艺术,则萌芽于金、元时期的北曲与南戏。北曲的形成与发展,确立并开创了我国初具规模的戏曲音乐。曲牌联套体制的组织结构较为严密完整,调性色彩对比较为鲜明,形成了北曲在戏剧音乐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南戏的音乐成熟虽较之北曲晚,但它繁衍迅速,吸取民间创作的传统特点,特别是采用了北曲的套曲,形成了“南北合套”,同时也解决了复杂的音乐技术问题,成为戏曲声腔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古典舞身韵教学的基本要点、课程特点、如何教学以及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注意的要点四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和分析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建设,中国古典舞已经走向成熟,而身韵教学是这一学科建设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原始音乐起源的考古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原始音乐分为形体艺术、时间艺术和造型艺术三种艺术形态,从考古学的角度对音乐起源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中国史前音乐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4.
《续六经》之一的《乐论》,表述了文中子的音乐理论,《乐论》虽已失传,但从其他典籍可以考知其梗概。文中子看到了音乐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作用,它不仅能体现王道,而且是时代的体温计,他的乐理理论其实是秉承了孔子的乐理思想。在经过从汉到隋之前儒学的衰落之后,文中子的乐理思想也是他重振儒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前仰韶时期的乐舞遗存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至仰韶时代晚期陶鼓乐器已为少数权力阶层拥有,龙山时代以鼓磬为组合特征的乐舞遗存标志中国礼乐明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6.
王军 《攀登》2010,29(6):50-55
毛泽东建党学说和建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建党思想所折射出的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长盛不衰的民族精神。研究毛泽东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联,对于加强现阶段党的建设以及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汉画像石中罕见的纯器乐演奏形象,利用图像学的方法,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对图中有关乐器的属性、放置与演奏方法、特殊乐器的来历等,进行了较为细致地综合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草原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美术品种类有岩画、动物风格的青铜器、建筑、壁画、石人等多种,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文化风习、审美形态的历史记忆。草原文明从发生到绵延盛大的历史,因随逐水草的游牧方式,文化素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因地缘文化的关系,留存的美术品一方面表现出与中原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又与欧亚草原的文化形态相呼应。本文试以各时段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遗迹为纲目,参用具体的作品实例,诠释波澜壮阔的草原文明背景下的美术面貌,由一斑而略窥全豹。  相似文献   

19.
牛建强 《史学月刊》2002,(4):98-107
明代前期,政府采取了有限豢养奴仆的政策,限定了奴仆数量的增长和使用范围的扩大。由于地权的集中和赋役负担的不均,自中期后导致了基层社会体系的破坏,大量的自耕农沦为奴仆,从而使奴仆存养现象普遍化。同期由于市镇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乡绅及各社会阶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介入,使奴仆具有多种类型,而各类奴仆的活动多带有时代特征。奴仆可分为勋戚奴仆、缙绅奴仆、文人奴仆和庶民奴仆诸种类型;不同类型奴仆的实际地位和主仆关系表现出较大差异。虽然明代奴仆的最终法定地位未能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奴仆经济活动方式和范围的变化,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观念的变动,江浙地区一些地方的奴仆在就学、婚姻等方面已取得了和平民相同或趋近的社会权利,这是明代社会整体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汉代文化的重要构成,汉代经学与文学对此均有讨论与表现,二者传递的审美理想并不相同。经学视阈下的音乐之美:以德为本质与归趋;表达欢乐平和之情。汉代文学中的音乐之关,表现为:重视娱耳目乐心意之用;情感悲凄,曲调婉转、急促;乐器以丝竹类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