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傅国涌 《炎黄春秋》2003,(12):22-26
一王芸生是新记《大公报》第二代总编辑,在他手里继续捍卫了民间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当然也是他参与掐断了这一传统。他的文字热情洋溢,视野开阔,气魄宏大。老大公报人李纯青说他的文章“长处是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泻”,“那时大公报社论,主要就是表现王芸生个人对时事的纵横观”。陈布雷夸奖他的文章“得张季鸾十之八九”。重庆时期,张季鸾在读了他写的一篇社论后由衷地赞赏说:“我要写也不过如此!”无党无派的报人俞颂华在《富有热情的王芸生》一文中这样评价——王芸生的文章为世人所传诵。他立言的长处是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  相似文献   

2.
李伟 《文史春秋》2005,(7):23-27
1报人生涯六十年成功辉煌在桂林著名报人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他一生中有60年的宝贵年华都奉献给新闻事业。先在《大公报》,后在《文汇报》,在两报他都创造辉煌业绩。1957年3月,某日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你们的《文汇报》办得好,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花鸟虫鱼,应有尽有,真是办得好!”  相似文献   

3.
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5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  相似文献   

4.
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5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  相似文献   

5.
金庸的伯乐     
曾任香港《大公报》副总编、并创办《新晚报》的老牌报人罗孚,于十周年晚逝世,享年93岁。国内读者对这位老报人或许陌生,但如果说到他是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家、一代宗师金庸和梁羽生的伯乐,大家定会对他产生好奇。  相似文献   

6.
张建安 《江淮文史》2014,(6):129-135
正与张宗昌的交锋成舍我,生于江苏,长于安徽,是民国有名的报人。他有正义感,刚正不屈,自强不息,即便遇到军阀、巨奸,也毫不放弃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因此在办报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风险,创造了很多了不起的传奇。他与军阀张宗昌的交锋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成舍我在1924年、1925年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一人办三报的报人。此时,张宗昌正在四处攻伐,既是一位无恶  相似文献   

7.
正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引起中国人的关注和兴趣。1920年10月16日,青年瞿秋白与俞颂华、李宗武应《晨报》报馆和上海《时事新报》报馆的聘请,由北京启程赴苏俄考察。瞿秋白在后来发给《晨报》的文章里自称"东方稚儿","带着热烈的希望,脆薄的魄力,受一切种种新影新响",考察、记述了苏俄革命的"史诗",并表示这是他"心弦上乐谱的  相似文献   

8.
彭翼仲(名诒孙,字翼仲,1864~1921年)是北京社会的一位著名报人。他在1902~1906年之间,创办了三种报刊,即《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中华报》。三种报刊有其各自的宗旨:《启蒙画报》意在开启童智,《京话日报》意在开启民智,《中华报》意在开启官智。三报馆址均在同处,即前门外五道庙路西。以一人之力而创办三报,且均获成功,深具影响,在我国早期报人中其例罕见。学术界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清末维新运动一个极有力人物”,”知名全国的爱国报人、北京报业的先驱与巨擘、清末北京社会中享有相当声望的闻人。”  相似文献   

9.
<正>2009年9月15日,山东《大众日报》社迎来两位特殊客人——62年前轰动国内外的"杨禄奎事件"中受害人的儿子杨宝田和孙子杨淑惠,他们叔侄俩是专程来感谢在"杨禄奎事件"中仗义执言的《大众日报》和挺身而出的大众报人李万槐先生的。1947年5月,在解放区山东省烟台市,  相似文献   

10.
<正>在传统社会,收受"红包"一直是少数手握权力的人的一种习惯动作。"红包"一般是下位者送给上位者的,但少数时候,某些上位者为了笼络人心,也会给自己的权力之鞭管不到的下位者送红包。民国老报人陈纪滢写的《我的记者和邮员生活》一书,就谈到时任新疆督办的盛世才给他送红包的故事。1938年秋天,受《大公报》指派,陈纪滢前往新疆采访"全疆各民族第三次代表大会",盛世才热情款待了他,并为其采访提供大量方便。陈纪滢离疆前  相似文献   

11.
采访重大历史事件的“神笔”文/岳岐图为俞颂华和瞿秋白、李仲武一起去苏俄采访时合影(中为俞颂华、左为李仲武、右为瞿秋白)俞颂华先生是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进步记者、学者和新闻教育家。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2.
褚民谊(1884-1947)是浙江吴兴南浔镇人,早年曾赴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1908年又与张静江同去欧洲旅游,在途中的新加坡参加同盟会。他在法国期间与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创办了《世界新闻》、《世界画报》等刊物。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在投身政治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从本世纪初的《爱国新报》,到他创办的最后一份周刊《热潮》,他创办的报刊多达10种以上,他生命的一半年华几乎都耗劳在报人生涯上。尽管他晚年创办了几种托派小报刊,造成了不好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2015,(9)
<正>1935年,一代报人成舍我在风声鹤唳的北平喜获一子,取名成思危,希望他"居安思危",勿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之重担。而成思危的一生,也确实如父亲所愿,居安思危、勇担重责。居安思危成思危所生活的北平,人民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对时局的厌恶,再加上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对成思危的影响尤为巨大。他在《家》这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觉慧。那个毅然决然离开家庭,寻找自己人生方向的觉慧,在成思危看来,就  相似文献   

15.
正尹任先(1916—2012),江苏淮阴(2001年更名为淮安市)人,资深报人,原香港《大公报》总经理。为人谦厚磊落,对国家永怀赤子之心,对故乡常存感恩之念。在《大公报》期间,他以笔为枪,以报为阵,为祖国的统战事业、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1963年以来,他先后八次回故乡淮阴探亲,乡情乡思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6.
李泓 《文史月刊》2003,(10):34-37
徐铸成,我国著名报人,1927年进入《大公报》所属的《国闻通信社》任抄写员,凭他的勤奋、才智和《大公报》领导的赏识提拔.很快便转为《大公报》记者、编辑主任、总编和《文汇报》总编,1957  相似文献   

17.
正民国元老于右任(1879—1964),不但是中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在其早年更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著名报人。他在上海长达7年的报人生涯中,曾主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鼓吹革命,为民喉舌,被时人誉为"竖三民"伟业。办报缘起于右任出生在陕西泾阳斗口村的一个穷苦人家。1903年,在他24岁那一年,中了举人。但于右任没有就此循例走上科举应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报界前辈中,张友鸾是值得尊敬也值得羡慕的。他曾被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这位民国年间与张恨水齐名的赫赫有名的报人,解放后虽然不再办报纸了,但依然以其卓绝的智慧、多彩的文笔,写成千古文章,供世人广泛阅览。而他在逆境中一如既往的乐观豁达则是令人至为佩服的。张友鸾早已去世了,但他的逸闻趣事却依然在文化界传播。当我再一次从他的表弟赵洛先生处听到关于他的有趣掌故时,马上想到“是真名士自风流”这句话。张友鸾在民国新闻界是非常有名的。他20岁在北平平民大学读书时,便受到著名报人邵飘萍的重视,邵让他主编《京报》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方杂志》对中日关系发表了大量的看法和主张,以胡愈之、俞颂华、叶作舟等为代表在《东方杂志》上拥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他们曾积极关注中日关系,呼吁国人团结、努力抵抗日本的侵略,表现出了民族主义的特征。透过他们在《东方杂志》上留下的文字,有利于我们了解那时知识分子的所感所想。  相似文献   

20.
一代报人成舍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国涌 《炎黄春秋》2003,(10):39-43
结束了长达8年零3个月的厄运,1945年11月20日,《世界日报》、《世界晚报》终于在北平原地复刊,当天成舍我发表《我们这一时代的报人》长文,深情地回顾了《世界日报》和他本人的办报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