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前后北大学术纷争与胡适"整理国故"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前后中国新旧思潮交锋,北大学术论争是其表征,主要表现在章门弟子与桐城派的学术冲突;部分章门弟子与陈独秀、胡适等皖人联手,将白话文运动的矛头指向桐城文法;桐城派大体上被赶出北大后,北大教授因新旧思想的不同及地缘身份的差异而重组学术阵营,遂导致陈独秀、胡适等皖人与江浙学人也有纷争。而政治压力下胡适倡导"整理国故"既有学理本身发展的逻辑,更与五四以后的北大派系重组过程中思想策略运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柳哲 《文史月刊》2014,(9):47-48
北京大学建校116年,名气最大、贡献甚巨的校长当属蔡元培,而京师大学堂改名北大后的校长何燮侯,却鲜为人知。何燏时,字燮侯,1878年8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花明泉村。1897年,他是杭州求是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1898年,清政府选派学生留日,他以优异成绩入选。  相似文献   

3.
胡适是1946年7月29日到北平出长北京大学的,到他1948年12月15日离开北平为止,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当时作为《世界日报》教育版的编辑兼记者,与他有过多次交往。如今,随着40多年时光的流逝,不少事情已从记忆之海里被淘汰,但有些却难以忘怀,即使片言只语也记得清清楚楚。胡适于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被安葬于台北南港旧庄墓园,享年72岁。在他的墓碑上有这样的话:“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  相似文献   

4.
胡适在风雨飘摇的旧北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 《炎黄春秋》2000,(1):64-70
胡适在旧北大执教二十年有余,无论在蔡元培长校期间的“新政”,还是蒋梦麟长校期间的“中兴”,胡适的影响重大。胡适本人长校的旧北大的最后三年,是北大历史上最为艰难困窘、风雨飘摇的三年。随着旧北大走完历史,以蔡元培、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哲学也在中国大陆寿终正寝,中国的教育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们知道,从1917年1月蔡元培当北大校长起,或者确切地说从1917年9月胡适进北大当教授起,北大的一系列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正式揭开序幕。 在抗战爆发前的20年里,北大教育规模发展很快,尽管中间风云变幻、波折屡生…  相似文献   

5.
陈炯明事变前后的胡适与孙中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桑兵 《近代史研究》2001,(3):73-103
由1922年陈炯明事变引发的胡适与孙中山之间的冲突,除了表现新文化派一翼与国民党(尤其是孙中山,孙“系”另当别论)的观念分歧以及统一与分治的政见不合外,中共中央及北京、广东支部和苏俄、共产国际对于孙、陈态度、策略的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事变引起各方利益关系的急剧变动,导致苏俄和中共对孙、陈的态度迅速发生重大调整。作为同路人,胡适虽然适时得知变动的内情,并力图协调口径,毕竟没有组织约束,而能保持独立姿态。由此可见,围绕这一事件,胡适的动向非但不显示其成为列强和军阀的代言人,反而是当时胡适“左倾”的一个例证,表明其在倾向社会主义和国民革命的过程中,一度与苏俄及中共走得相当近。  相似文献   

6.
1946年11月9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致电北大校长胡适,说“国大”如期开会,盼胡适能一参加。第二天,蒋介石来电催:“国民大会将于近日开会,先生为当选代表,德望允孚,举国景仰,务希即日命驾,莅京出席,藉慰众望,并盼电复。”11月15日,胡适出席“国民大会”开幕典礼。12月17日,在南京的北大校友举行聚餐,纪念北大校庆,同时给胡适做56岁的生日。不久,发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大事。12月24日,发生了美军强奸北大先修班女生沈崇事件,并激起了北平人民的强烈愤怒。学生罢课,游行示威,抗议美兵暴行,要…  相似文献   

7.
一北京师大校长陈垣1958年底正式申请入党时,已是78岁的高龄老人。他能否入党的问题涉及五十年代中共对高级知识分子政策的冷热演变,让北京市委、大学部及其所在的北京师大的负责人几年间困扰不已,入党之后一经公布便成了当时轰动知识界的一桩大新闻。按师大党委1959年1月9日入党内部材料确定的口径,陈垣芜杂一生的简历被这样谨慎地  相似文献   

8.
吴相湘 《湖南文史》2012,(10):36-37
世间的大智者也往往会被一个“情”字绊翻在地,为情所圜,甚至为情所毁。原北大校长蒋梦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我是北大的民选校长访: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要当北大校长的消息的?丁:1983年10月。在这之前不久,我在哈佛数学系收到我爱人的信。她说现在北大正在酝酿校领导班子。教育部、人事部、中组部在北大搞了一次由副教授、副处长以上的人参加的民意测验,事先没有提任何候选人,让大家任意填写校长、副校长人选,不记名。然后,教育部有专人把票收走。我爱人  相似文献   

10.
做家长的,如果老是拿出长辈的派头,拿出形形色色的律令科条,不顾及孩子的童心童趣,不去引导他表达,帮他捋顺思维,那么,就一定会挫伤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裴毅然 《文史春秋》2004,(11):59-59
1913年,通过制造“宋案”与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以为政敌已除,开始破坏《临时约法》,逼选总统,靠着梁上诒手下“公民团”的流氓手法,于10月6日第一届国会正式当选大总统。于是,确定10月10日10时10分举行就职大典。为示正统,大典放在清帝登基的太和殿举行。仪式之隆重,程序之讲究,极一时之盛。本来,这是一场应该大鸣大放咸与知照的大典,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典礼过程极不称意,袁世凯严令不得张扬外传,这才有“秘闻”一说。  相似文献   

12.
赖晨 《文史天地》2013,(9):32-34
严复是老资格的"海龟",早年学习海军留学英国,学贯中西。他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归国后,一直在文教界发展,除了短暂在新闻界、实业界、政界呆过,大部分时间在学术界谋生。他先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俄文馆、京师大学堂(即北大前身)、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安徽师范学堂教书谋生,其最高职务是北京大学校长,就是这个职务也没做多久就被教育部辞退了。那么,这个才高八斗的启蒙大师,为何  相似文献   

13.
[本报南京十七日电]胡适校长17日下午3时出席北大同学会所筹办之北大50校庆大会,并发表沉痛演词。庆祝会于中央研究院礼堂举行,到会校友200余人,礼堂正面悬蔡元培遗像,布置简单,首由胡氏致词。  相似文献   

14.
1954年秋,我遵照省委、省府的决定,到湖北省劳动局工作。我初到劳动局时,是宋侃夫同志任局长,我是副局长。不久,政务院和省政府对宋侃夫另调他任,并同时任命我为局长,汪立波为第一副局长,唐振华为秘书主任。未见时,唐振华由我向省委、省府申请,提升为第二副局长兼秘书主任。何光远、田农、杨昌炽、程建清、刘克礼等为科长,郭久菊为人事和机要秘书。我在劳动局任职期间,正处在我们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期,劳动工作中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不断发生,迫切需要学习、摸索和研究。我党指导劳动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总路线的精…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日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6年制订的<中华民国宪法>采取内阁制,实权在行政院,总统虽位居元首,但只是"虚位".蒋介石追求实际权力,对"虚位"不感兴趣,曾拟退出竞选,推荐胡适参选总统,自己改任参谋总长或行政院长,从而改变政府形象,赢取美国好感,以利于争取美援.蒋的提议受到国民党高层的普遍反对,以增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办法扩大总统权力,蒋介石遂接受提名,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此举与美国政府的期望相反,国民党政权仍然是"独裁的政权",司徒雷登批评蒋介石"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国家".  相似文献   

16.
傅国涌 《文史博览》2007,(10):46-48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的办学方针,从而开创了北大精神,也使北大从"官吏的养成所"变成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然而这位受人景仰的北大校长却在十年间七辞校长职务。  相似文献   

17.
学问无止境,学者要在不断修正错误的基础上进步。拙文《差异何其大——台湾时代蒋介石与胡适对彼此间交往的记录》(刊于《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发表前后,有较大的反响,得到一些同行谬奖,也有朋友提供新的见解与资料。①这些意见与资料使笔者对相关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觉得有必要对拙文中的某些论点进行修正,或做进一步的阐发,从而加深对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1945年上半年,北大的教授们,虽然处在西南边陲的昆明,仍不停地听到各种渠道传来的日本要不了多久就要战败的消息。就在他们满怀喜悦地期待胜利到来和北大回迁复校的时刻,又传来了校长蒋梦麟出任行政院秘书长的消息。他们对此不解、不满,然后又满心期望、极力争取胡适回来出任校长,他们甚至以"火德三炎,非先生德望无以济事"来表示期望的心愿。  相似文献   

19.
正1982年8月28日,我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坦率讲,对于这次任命,在征求意见时,我有些犹豫。我热爱海军事业,也很希望为海军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这个愿望一波三折。1964年"部院合并"后,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曾亲自和我谈话,说:  相似文献   

20.
正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之初,在人多力量大的声浪中,有个学者不知趣地提倡节育,这就是北大校长马寅初。同一时期,1949年去台的老北大校长蒋梦麟也不约而同地提倡此事,且两位学者均欲以死明志。此事非为巧合,今天看来他们的远见和魄力着实令人敬佩。1959年,蒋梦麟因在台湾提出节育人口的主张,遭立法委员及舆论的围剿,甚至有"杀蒋梦麟以谢国人"之口号。这位前北大校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我现在要积极地提倡节育运动,我已要求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