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的账本     
在父亲斑驳的书柜里,一直珍藏着一撂撂账本。里面记录着父亲漂泊异乡17年勤耕苦做的难忘经历,是我们一家矢志不移艰苦奋斗的见证。我原籍湘西北农村,幼年丧母,家境贫寒。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让我们兄弟俩有个更好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正张卓娅:维护英烈名誉尊重民族记忆我是李兆麟的小女儿,1945年1月出生在苏联八十八旅的军营里。父亲牺牲时,我才一岁。对于父亲和抗联的了解,很多都是听母亲和幸存的抗联前辈讲述的。父亲李兆麟是中共北满省委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  相似文献   

3.
国仇家恨战斗中成长湖北沙市是江汉平原的经济文化中心,物产丰富,水路交通四通八达,曾有"小上海"之称。张家祖籍江西南昌,明末举家迁到沙市。我的曾祖父张世桢是进士,祖父张释明是秀才,父亲张赐先,叔叔张敬先,住沙市梅台巷77号,面积900多平方米,坐西朝东,前两进是二层楼,后一进是平房。父亲是沙市泰新百货商  相似文献   

4.
一天晚上,饭后无事,大家在北屋客厅闲坐。警卫秘书王锁柱进来,对父亲说:“有一对夫妇来访。”“是谁?”我问。父亲接过会客单,那上面在来宾姓名一栏里填着:潘素。“快请他们进来。”父亲边说边从沙发上站起来,急步走到庭院,又高叫勤务员赶快把前后院的电灯统统打开,并瞪着眼对我说:“你的老师登门,跟着我做什么?还不快到前面去接!”黑黝黝的院子,霎时变得明晃晃。张伯驹夫妇在光晕树影间,快步而行。我跑了过去。父亲带着兴奋的神情,站在院子的中心。主宾坐定后,父亲先开口:“这么晚了,你们又徒步而来,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吧?”潘素告诉我们,她…  相似文献   

5.
想写,想耍笔杆,对我来讲,开头完全是种兴趣驱使,约在自己9岁时萌发的。那是抗战年月,我父亲把我从重庆送回湖南老家邵阳花亭子。花亭子有个书楼,是做过前清举入、后又到广西当过一届知县的祖父和我留学美国的父亲及其同辈兄妹讲学、习文处,里面除藏有四书五经及各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还有《三国演义》《水游》《红楼梦》《薛仁责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等等。这些书,不仅使我着迷,且促我产生编故事的“玩”法。我就胡思乱想:有这个“扫北”,那个“征西”……为什么恰恰没有“扫南”的人物?于是我模仿上述…  相似文献   

6.
1938年春,母亲康美云带着不到5岁的我从家乡晋西北柳林县到延安去寻找父亲王达成。然而此前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与白区无法取得联系,所以待我们见面时,父亲已在延安组建了新家庭。在王若飞伯伯的关怀下,母亲被安排到女大学习,周末、寒暑假到王若飞爱人李培之妈妈家指导陕北姑娘带孩子,并帮忙缝缝补补。  相似文献   

7.
我的家庭     
杨尚德 《文史月刊》2008,(10):44-50
家庭概况 我的祖籍是山西省五台县北高洪口村。村里的杨姓人家全部是北宋爱国名将杨业的后裔。从世传的家谱上看,到我父亲杨炳昌这一代,已是第40世。  相似文献   

8.
山泉     
舅舅家住在浅山,山里居住的地方不像川里那么集中,往往是三四户一弯,六七家一洼,大舅和二舅家就住在一个仅有四户人家的名叫岗安的山弯里。十二岁那年,初次跟着父亲去舅舅家时,我这个川里娃对山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和新鲜,于是同二舅串通好,让他给父亲如此这般地说话,次日父亲回家时就把我撂在了山里。从此,我就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的时光。虽然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但我现在还时时记起那里的一切,常常想起那一段生活,尤其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一眼别致而神奇的山泉。走出二舅家的大门,顺着山腰的羊肠小道向北走去,经过两个有几户人家的山弯,羊肠小道…  相似文献   

9.
龚正理 《铁军》2024,(1):42-43
<正>01认识开国少将王集成,是43年前的事了。1981年4月,我和姐姐踏上绿皮火车,一路向北,这是从小长到大第一次去北京,那时候的列车开得慢,在车上待了两个白天一个晚上。我的父亲刘俊在中央政法干校学习,我们去看望他。他当时任安徽省当涂县公安局党委书记。父亲在北京站接站,之后把我们安排在北京的姑妈家。姑妈在轻工业部工作。第三天上午,我和姐姐坐公交车在军事博物馆站下,来到中央政法干校。父亲宿舍楼前停着一辆白色轿车,穿着军装的司机在等着我们。原来,父亲是要带我们去见一位部队的将军。  相似文献   

10.
正江津邓氏我是四川江津人,江津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我父亲邓燮康早年由在复旦大学读书的邵志刚(邵力子次子)介绍加入共青团,1930年担任私立奎聚中学第一任校长。奎聚书院门楣上有一幅对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我祖父题写的。我记得幼年时父亲曾经为我讲解过。他做过四川商业银行的总经理。解放初期,国家要振兴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1月底,我收到芜湖书家方石寄来的他父亲方诗恒(1914—1983年,亦名诗痕)诞辰100周年纪念画册——《百年诗痕》,画册的序是廖静文用毛笔写的。序中说,"诗痕不幸历经坎坷,沉冤二十载,身在缧绁而不辍绘事,其意志之坚强殆难想象。平反后重返安徽师范大学执教,热情仍未减少年。旋赴东北写生,途经北  相似文献   

12.
父亲那一跪     
为了挽救儿子,他含屈忍辱,突然双膝跪地。这一跪,改变了儿子的一生……金色九月,清风习习。我终于等来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向父亲飞奔而去,我要给父亲一丝安慰。我那苦心的父亲哟!一年前,父亲那无言的教诲深深地触动了我,是他把我从歧途的边缘拉了回来,是他重新点燃了我那即将熄灭的理想之火。我的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无情的岁月在他脸上刻满了沧桑。由于母亲长期生病,父亲起早摸黑,就像一头拉磨的驴。母亲病故后,尽管家里一贫如洗,但他还是通过一个在城里的亲戚关系,不惜重金,把我从乡下转到了城里的一所重点中学。在他眼里,我成…  相似文献   

13.
我叫王三娃,是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人。小时,父亲在灵石县城一家杂货铺里当先生(即今之会计)。1945年春,也就是我12岁那年,我到父亲那儿去玩,结识了一名日军小兵。  相似文献   

14.
我最早知道陈叔通先生, 是在我父亲学鉴赏时 的老师张效彬老先生的寓所。张老是有名的古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郭沫若等知名人士是他那里的常客。 少年时代,父亲常携我去张老寓所。张老的故宅在今北京什刹海畔的鸦儿胡同(当年恰和张中行先生之寓一墙之隔)。寓所院门上高悬的“固始张”(张老为河南固始人,清末有功名)匾额,即为陈叔通先生所题。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2017,(5)
正进入中南海我十几岁时随父亲从河北老家到北平。解放前父亲是北平一家车行的司机。1944年我18岁时,父亲托人把我送去了新街口南大街的永茂车行当学徒。日伪统治时期,中国人没有地位,学徒工的生活很辛苦。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北平迎来的是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接收大员。本想今后的日子会好过些,不料国民党和日本人一样,都是欺压老百姓的活阎王。当时北平城里流传一句歌谣:"盼政府、想政府,政府来了更受苦。"可见国民党政府  相似文献   

16.
包中 《贵阳文史》2004,(3):10-14
谢老孝思先生是我伯父包北弘之爱生,父亲包净六之挚友。在我小时,他常来南京我家,以后天各一方,直到1956年父亲曾去苏州与他会晤。“文化大革命”后,谢老多次返乡,我均去拜谒,主要聆听谢老深谈“达德”传统、贵州教育、父辈往事、苏州园林、贵阳发展,议“达德”恢复,开会  相似文献   

17.
时间像一条河,她湍急的浪花不时湮没记忆的岩石,但总有那么几块岩石,随着时间之水的流逝,反而愈加清晰,高高矗立在我的心中。那年我十五岁,正是心高气傲激扬岁月的青春叛逆期,再也不是从前在父亲面前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小子,于是与父亲在生活中的磕磕碰碰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张宗麟的坎坷一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沪 《炎黄春秋》2001,(6):48-54
1957年8月,我在北京日报社被划成右派。在批斗我的第一次会上,我的一位上司突然对我大喊:“右派分子张沪,你别以为你出身于革命家庭!你的家庭没给你好影响……”他这么一喊,把我喊蒙了。难道我的家庭不是革命家庭?!难道我的投身革命几十年的父母会有什么问题?!正当我疑惑不解的时候,我获悉我的父亲张宗麟在高级党校也被打成右派了,他的主要罪名是为陶行知辩护。因为我和父亲的血缘关系,我之被划成右派,当然是在所必然了。  相似文献   

19.
正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母亲是遵义人,父亲跟随军队来到了贵阳。在这样的家庭父亲的威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在家中有严格的家教,父亲的处事方式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以至于我遇事会比较谨慎,这使我在人生中每每遇到抉择时,总能做出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雅典卫城     
刘以林 《旅游》2007,(11):10-11
我来到了欧洲的希腊,我站到了雅典卫城。雅典卫城是希腊精神的飞翔之地,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点,来到雅典卫城,就是来到了欧洲的精神故乡。我走遍欧洲,走遍世界,我感到人类文明有两个大的波浪,第一浪是四大文明古国,第二浪就是欧洲。世界上凡沾到第一浪文明的国家都有久远丰沛的历史,凡沾到第二浪文明的国家现在都属于“发达国家”。有人说,到达欧洲就是到达文明的第二个父亲,我说,到达希腊就是到达欧洲的第一个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