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主办,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在京博物馆协办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于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西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它的诞生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牦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千年来,牦牛与高原人民相伴相随,凡是有藏族同胞的地方就有牦牛。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肩负着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讨牦牛与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6,(12)
正《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将于2016年12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这是高原牦牛文化首次以综合、系统的形象走出西藏,来到北京展出。这次展览是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和西藏牦牛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北京市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的一项重点文化援藏工程。于2011年开始筹建,2014年建成开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以其鲜明的特色,被誉为"国内填补空白、世  相似文献   

3.
龙山 《中国西藏》2014,(1):50-53
广袤的青藏高原是自然环境极其严酷的世界屋脊,但这里却是耗牛生息繁衍的绝佳地方。牦牛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大型动物,无论是野牦牛还是家养牦牛,它们与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古以来,这种关系渗透在藏族群众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久而久之,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文化。野牦牛演化为家畜的历史进程野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之一,是十分宝贵的高原畜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雪山天骄"之称。其栖息地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寒地带。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  相似文献   

4.
正我刚来普兰不久到霍尔乡下乡就有人告诉我,自打退牧还草,全面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后,这里的野牦牛胆子大了。它们不仅不像过去一样见人就跑,而是主动向人和家牦牛靠近,有时竟和家牦牛一块吃草嬉闹,有的还成了家牦牛的情侣,悄悄地钻在牛圈里赶都赶不走。我当时没太在意这件事,只当作笑谈一听了之。2014年春季,县林业局的同志专门向我汇报说,贡珠湖一带来了200多头野耗牛,不但把春季草场的草吃  相似文献   

5.
牦牛.藏语称其为“雅克”.国外根据藏语发音通称为“yak”。在青藏高原.牦牛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家畜,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从头到脚.从生到死都在藏族人民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牦牛更在藏文化中被视为英勇的象征.成为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符号。  相似文献   

6.
《西藏人文地理》2014,(2):76-83
为肩负起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究牦牛与人类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加强对一个物种和一个民族和谐关系的认识,研究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以及自然生态发展,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创意工程——牦牛博物馆,2012年于拉萨的柳梧新区正式开建。预计将于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实现开馆试运行。牦牛博物馆其建筑面积8088平方米,加室外展陈面积,达10000平方米以上。拟建成中l国乃至世界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西藏人文地理》2016,(4):22-24
正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世界首个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馆——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两周年之际。两年来,这里接待了国内外观众10万余人,被誉为雪域高原的文化地标。来自河北的参观者廖新华之前对牦牛了解不多,观展后惊呼"大开眼界"。为何要建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感恩牦牛厅"墙壁上的两句话,诠释了藏民族与牦牛的关系。一句是"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十世班禅大师生前如是评价;一句是"凡是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藏》2013,(6):96-96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牦牛以其一切成就了高原族群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到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文,并深刻地影响了高原人民的精神性格。它是西藏的象征,承载了雪域高原民族的悠长的历史,是藏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牦牛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体现了丰厚的精神价值,具有明显的文化地标性以及在地球最高处的人类精神的导向性,内涵极其丰富。为祝贺2014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试运行,《十月》杂志社、西藏作家协会、西藏牦牛博物馆筹备办特联合举办“牦牛之歌”文学作品征文活动,并出版《十月》杂志专刊(牦牛之歌)。  相似文献   

9.
牦牛岩画——我们很想从西藏岩画图像演变史中,寻找牦牛在羌塘草原猎牧人经济及精神生活中的特殊性以及转变的原因,这些早年被藏北猎人们一路追杀过来的野牦牛,从什么时候开始具有了某种神性,弯曲有力的牛角被当成圣物在高原大地被处处供奉?  相似文献   

10.
“牦牛数千年来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有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牦牛的存在和使用,涉及到青藏高原的政治、教育、商业、战争、娱乐、医学、物质用品等等,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也影响了藏族人民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牦牛文化。”——亚格博  相似文献   

11.
1973年在我国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硕大的牦牛青铜器。其身高为0.7米,腹径为0.3米,背高为0.51米,角长为0.4米,体重80公斤,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该器形体结构严谨、准确,造型古拙、质朴,气势雄浑、凝重,雕塑风格概括、逼真,冶炼技术高超,勘称一绝,是我们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1990年4月20日,这件牦牛青铜器漂洋过海赴东瀛展出,引起了日本考古学专家、藏学及佛学界人士…  相似文献   

12.
和牦牛打交道的人张丹,多穷张云查看牦牛的冷冻精子。研究牦牛11年,藏族畜牧师张云对牦牛有了特殊的感情。他说:"牦牛千百年来和藏族人民息息相关,相依为命。现在这种畜种出现退化趋势,急待改良,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张云从1984年开始研究牦牛冻精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3.
“那是一头公野牦牛。”贡扎肯定地说道。在玛依岗日——藏北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我第一次看到野牦牛,内心激动、紧张。我对野牦牛知之甚少,据说激怒的公野牦牛力大无比,能够顶翻一辆越野车。  相似文献   

14.
1972年6月,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青铜牦牛。与牦牛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铜马、一件铜骡,铜马、铜骡因锈蚀严重而未能保存下来。唯铜牦牛因质地厚实而几经磨难终于保存下来了。1980年铜牛被收藏于县博物馆。这件文物身长118厘米,前脊高61厘米,角长40厘米,重75公斤。  相似文献   

15.
在牦牛博物馆里,收藏着很多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和牦牛相关的作品。这些艺术家说,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藏文化和牦牛文化一脉相承。他们自己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对牦牛这种最质朴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赵家英 《文物》2011,(7):93-96,98
1976年在甘肃省天祝县哈溪镇友爱村出土一件元代铜牦牛,长118、高77厘米,重75千克,1980年6月被天祝县文化馆征集,为国家一级文物。1995年有关部门复制这件铜牦牛时,在铜牦牛的一侧翻模后因未清洗而在翻模一侧覆盖一层灰白色与浅绿色相交、厚2~3毫米的硬结物,铜牦牛的耳、脖侧、臀、尾等处布满浅绿色瘤状物,后背、脊背、后腿前缘  相似文献   

17.
物以稀为贵,天下牦牛多为黑色和杂色,而生存于天祝这块神奇高原的白牦牛,就自然成为世界牦牛珍稀畜种。“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白牦牛这一广告因而闻名于世。成为天祝高原奉献给人类的一件稀世珍宝。 关于天祝(亦称华锐)白牦牛,在民间曾有这样一  相似文献   

18.
在流传的与野牦牛发生接触的各种故事版本里,野牦牛都因性格暴躁、极具攻击性而令人生畏。而乔治·夏勒博士从生物学角度的描述则代表着深深的担忧:“野牦牛象征着广阔无限的羌塘,是这个高地的符号。同时,它们也代表着青藏高原上野生动物的艰难状况。”目前,中国已将野牦牛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估计全球野牦牛数量的几乎一半,约7,000-7,500头都生活在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最近几年,青年作家、摄影师杨一松一直致力于羌塘野生动物的田野调查与影像记录工作,让我们跟随他一同走近“羌塘草原三剑客”之一的那神秘而难以接近的野牦牛。  相似文献   

19.
漫话牦牛     
在西藏高原、宽旷无垠的草原上,散落着一群群牦牛。在风雪高原生息繁衍,它是藏旅同胞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传家宝”。 我国牦牛的故乡,在西部高原地区。我曾在雪山牧场,在崎岖的山道上,在藏民家里,饱赏过牦牛的风采,才知道它在高原居民生活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在大西北高原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生活着一种稀有而珍贵的牦牛畜种──天祝白牦牛,它既是该地的特产,也是世界珍稀畜种。天祝白牦牛以其色白而闻名,当绿色的草原上放牧着白牦牛时,远望去恰似朵朵白莲怒放在碧水之面、绿丝毯上撒落着颗颗莹光闪闪的珍珠,真是令人陶醉。天祝白牦牛特点不仅是毛色洁白无暇,它适于在高海拔(3000-5000米)的空气稀薄的高山草原地区生活,耐力极强,皮下组织发达,胸部发育良好,肺大,气管短而粗,适应高山生态条件。天祝自牦牛全身都是宝,除了与一般牦牛共有的优点外,它还肉质鲜嫩,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