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钢  郭媛 《贵阳文史》2012,(1):2-F0002
2011年4月1日,筑城广场正式启动建设,历时9个月之后,可容纳10万余人、兼具集会、休闲、文化、生态和历史纪念等功能的“贵阳耨坐标”——筑城广场顺利落成。  相似文献   

2.
浊流 《贵阳文史》2013,(6):F0002-F0002
看过电影的人,也许认为贵阳的电影院是值得歌颂的,因为它代表一种特异韵“文化”。这种“文化”不是其他的都市所能企及的,几乎是贵阳所特有的一种风气,一种习惯,不,毋宁说是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3.
贵阳府学宫己经片瓦无存,只有留下来的几张珍贵照片还能见证它的辉煌。至于贵阳府学宫每年的盛大祭孔典礼,早已随打倒孔家店之举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中,它培养了多少学子、出了多少名流也不可考。文庙巷在今喷水池西侧的延安西路北面旁边,是一条明代就存在的古巷。此巷不长,大约只有两三百米。闻名筑城的薛家井也在巷内。它的旁边就是贵阳著名的府学宫,此巷名"文庙巷"即缘于此。文庙是奉祀至圣孔子的地方,故又称孔庙。同时又叫府学宫,即府一级的学校。由此可见,这个简称"文庙"的处所,实际上有两个单位,一是文庙,专门奉祀至圣孔子的地方;另一个是府学,乃专供生员读书的地方。其布局是文庙在前面,府学在后面。贵阳如此,全国大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4.
高宁 《贵阳文史》2012,(5):49-50
透过这4张收据看出,在政权更迭仅仅一年后的贵阳,尽管百废待兴,但政府工作部门运转正常,社会管理有序,物价稳定,个人私产还未被没收,老百姓安居乐业。数年前,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他珍藏的若干张五十年代的老收据,这是我们家大十字的那栋房产解放初期向政府缴税的凭证。仔细揣摩其中四张1950年的收据,可略见当年贵阳社会民生之状况。收据上的缴款人,均为我的祖父高若尧。横排表格的两张,一张为房产税的缴款书,一张为地产税的缴款书。房产税正税:八十九万四千四百元(旧币,相当于新人民币89.44元,后同),表格有一栏注明"折合大米1376斤",纳税时间为1950年11月22日,房产地址为"中山东路225"号。  相似文献   

5.
自1413年贵州建省以来,路两旁名山争耸,牌坊林立,寺庙遍布,衙署纷呈,商铺云集,留下了很多胜迹和轶事。可以说,这条路上的人事情景就是老贵阳的依稀缩影。  相似文献   

6.
马队的先锋引着路, 四环是净白的城墙——朗朗朗……深长又宏亮的马铃声不断地响着! 这里有丽秀的象征“甲秀楼”, 这里有雄壮的气象“中山门”, 马车逗着人们去旅行……“肠旺粉”真是别有一种风味, “培养正气”卖的是一块老牌子。自来水是顺着河流来的, 牛奶是牵着牛巡行着街上来卖! ……这是一首朗诵的诗,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这便是黄尧先生60余年前的力作——《漫  相似文献   

7.
2001年11月,原贵阳水田中学的部分教师,到曾经生活过的乌当区水田乡竹林村,寻觅43年前的旧梦。43年前,他们绝大多数都只有20多岁,最大的也不过30多岁,正是风华正茂之际,而今都已年过或年近古稀。故地重游,每个人都十分激动。在他们居住的蔡家寨和后寨,各自寻找过去居住的房屋,拜访健在的房东或他们的子弟;一起回顾过去的峥嵘岁月,在旧居前  相似文献   

8.
《贵阳文史》2012,(2):9-10
1917年3月4日贵阳成立"群益社" 背景:1917年3月4日,由贵州政界有权力的人士发起组成了一个拟发展贵州实业的政治团体——群益社。选举时任财政厅长张协陆、黔中道尹王伯群、督军署秘书长兼贵州中国银行行长熊铁岩、省议会议长张彭年、文通书局总监理华延厘、政务厅长何季刚、黔东道尹陈稚书、原达德学校校长凌秋鹗、黄齐生等9人为理事。群益社在贵阳曾发展社员达9000多人。  相似文献   

9.
贵阳读书记     
黄圆 《贵阳文史》2013,(5):27-27
这个城市不断变化,不经意间才发觉如此讲谂,怀念某些擦肩而过的瞬间。在这个城市——贵阳,小学到大学,达德小学、贵阳一中、贵州大学,十六年的时间就落在这三个点上,曾经认为这就是一生,曾经也认为这不过是长长生命中的一个个瞬间。当时光飞逝,这些求学的瞬间就如被遗忘的花朵般,在记忆的角落里悄然绽放。就读达德小学的时候,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科学路小学”。大约是入学不久,就改回最早的校名,这可是贵阳最早的新式学校,足清末接受西方先进民主思潮兴起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贵阳文史》2011,(5):8-8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既是古人对贵州的印象,也是对贵州的贫穷落后、边远蛮荒的高度概括。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贵州面貌,疏浚交通、畅达物流实乃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丰世玲,一个平平凡凡的女性,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已经在教育这块园地里耕耘了33年,而今已是贵阳二十七中校长、党支部书记、贵阳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她仍壮心不已。 丰世玲同志1968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英语系,那是正值文化大革命风雨飘摇的岁月。当时风华正茂的她,先到部队农场锻炼一年半后分配到罗甸县教书,一干便是7年。1977年,丰世玲调入贵阳棉纺厂子弟学校(贵阳二十七中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的西移,为贵阳城市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促进了贵阳城市经济、文化、交通、市政建设、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的近代变迁,极大推进贵阳城市近代化进程.然囿于军事、政治等非经济动力因素的制约,此时期的贵阳城市近代化只是一种畸形繁荣,未能形成持久、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跟着大人去过群新电影院看电影,当时看的什么片子记不住了,只记得电影里汽车、黄包车往往来来。电影放完后,觉得很稀奇,还想到银幕后面去看个究竟,惹得大家都笑了。  相似文献   

14.
作为正街的中华中路如今极具现代化都市街道的气息,沿途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商铺首尾相连,两边的驰宇大厦、  相似文献   

15.
刘奕 《贵阳文史》2011,(4):31-31
如果不是黄齐生,如果没有1938年在陕甘宁边区的一次大会,张益珊——这个出生于齐鲁之地的山东大汉或许不会在贵阳留下自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16.
地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地与物,地与人关系的意义。地处西南“竹文化圈”的贵阳各方面都受到竹文化的影响,在地名演变中蕴含了大量竹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毓秀路颜氏残留的"小院",一直通到黔灵西路颜氏在民国时期早已卖与别姓的"大院",及其周边至合群路、马家巷这一大片曾经演绎过许多有趣历史文化故事的宝地上,几多百余年的老屋,瞬息间,竟然成了一片废墟,颓垣断壁,残板破瓦,满地狼藉……  相似文献   

18.
“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这个鲜明的城市形象定位已经被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9.
贵阳的书院始于元末的文明书院,王阳明思想对贵州的书院产生重大影响,在清代贵阳三书院中贵山书院为全省之冠,严修改革学古书院成为贵州近代教育的发端。  相似文献   

20.
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人也在实践中改造环境。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致的。贵阳,这个抗战的大后方,为战时输送了大量的物资及人员,成为战时的一个避难场所、逃难人员的集散地,同时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战时的民众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人才资源,培养了大量有素质的社教人才,为社教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贵阳的社教由此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