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常见写作■等形的字。一般学者把它们都释作“衣”。这些所谓“衣”字多见於祭祀和田猎卜辞。自王国维以来,学者们大都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祭”之“殷”,认为是一种祭名(参看《甲骨文字集释》2721—2724页)。田猎卜辞中的“衣”郭沫若读为地名“殷”,以为指河南沁阳附近的古殷城(《卜辞通纂》635片考释,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496页),信从者也颇多。但是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辞义多不可通。而且这  相似文献   

2.
我国史前祭祀遗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祭祀遗迹在史前考古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史前祭祀遗迹的综合考察,试图将常见的祭祀形式划分为4类:1.“坛”祭;2.“(土单)”祭;3.“坎”祭;4.“庙”祭。我们认为,史前先民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和目的,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祭祀形式,并且不同祭祀形式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原始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3.
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万人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等祭拜轩辕黄帝。今年黄帝陵祭祖有两大变化:一是首次采用国家祭祀规格,遵循古代以青铜器作为黄帝祭器的传统;另一则是首次采用“民间主祭人”的形式,增加了祭祖的全民性。毫无疑问,祭黄陵的意义,在于表示我们“不忘本”。将祭黄陵提升到国祭的规格、增加“民间公祭人”等,则表达了同祖同根、官民共祭的意愿与诉求,扩大了祭祖的广泛性。不过众所周知,关于黄帝时代的历史,其实是遥不可考的上古“神话史”,而且神话中记载最后黄帝亦是乘龙上天,成了神…  相似文献   

4.
要闻速递     
《神州》2012,(13):6-9
陕西万人公祭轩辕黄帝天地祥,紫气腾,四海华裔,同祭黄陵。4月4日上午,壬辰(2012)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帝陵隆重举行,海内外一万多名中华儿女代表齐聚桥山轩辕殿祭祀广场,满怀虔诚地参加公祭典礼,追念人文初祖功德,表达炎黄子孙追思。黄帝祭祀传承着同根共祖的理念,发挥着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的作用。在中华各民族一体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流融会,通过祭  相似文献   

5.
综合对比平面形状、堆积状况、文物埋藏与保存状况等几方面的特征,目前古蜀地区祭祀遗存可分为六大类六个等级,年代从二里头四期延续至西周晚期,以中商至西周早期较为集中。除等级最高的三星堆祭祀区一至四号坑、七号坑及八号坑为祭祀器物掩埋坑外,其余祭祀遗存均为祭祀坑。结合《左传》等文献记载可知,古蜀地区的祭祀大体可分都城祭祀和地方祭祀。“四时之祭”“禘祭”等由统治阶层主持的祭祀活动只在都城举行,其祭祀等级也相应较高,除此之外,在都城内城墙内侧等地还举行等级相对较低的祭祀活动。地方举行的祭祀活动有在都城郊野举行的“郊祭”,在国之边界区域的高山和河岸举办的“望祭”,以及其他普通祭祀活动。“郊祭”“望祭”等级低于“四时之祭”和“禘祭”,其他的普通祭祀活动等级最低。只有“四时之祭”“禘祭”是固定在宗庙中举行,其余祭祀活动没有固定的举行场所。  相似文献   

6.
“背灯祭”。在深夜举行,关闭门窗,熄灭灯火。司祭者多为童子萨满,祭祀时边诵祭词,唱神歌,边婆娑起舞,同时用神刀、腰铃、卡拉器(一种用木板组成的乐器)合奏出沉重和诣的声响,象征神祇在夜风中行走的脚步声,制造出一种肃穆,神秘的气氛。 有一首《背灯调》的歌词是: 夜深人静星出全, 严禁犬吠与鸡鸣。 紧闭门窗熄灯火, 肃穆跪祭献虞诚。 描述了祭祀的情景和崇敬、虔诚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商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少量有铭铜器,但铭文一般都很简略,多为一个字或两三个字,内容为族名、作器者名、作器对象名(即为谁作器。商代铭文中作器对象和祭祀对象通常是相同的,所以有的著作直接称之为“受祭者名”。但有的作器对象不一定是受祭祀者,所以综观整个铭文  相似文献   

8.
汉代的“蟓螟之醋”具体仪式不详,宋代的醋神可能类似。《宋史.礼志六》记载“又有酣神之祀。庆历中上封事者言:‘螟蝗为害,乞内外并修祭醋。’礼院言:‘……历代书史,悉无祭酮仪式。欲准祭马步仪,坛在国城西北,差官就马坛致祭,称为醋神…。宋人饱受蝗虫困扰,於是查找史书祭祀酮神,并模仿“马步仪”制定相关仪式。由此也可知这两种祭祀的本质无太大不同。  相似文献   

9.
鞠躬的起源     
《文史天地》2008,(8):69-69
“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一直保持到现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崇敬。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含义是人们为了祭神而集合到一起。祭祀的历史和神灵信仰一样长,两是一种表里关系,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是通过祭祀的形式来表达的,古代就有“礼莫大于祭”的说法。因此祭祀是一种具体表现人和神交涉的仪式,祭祀的目的多在祈愿,答谢,慰灵  相似文献   

11.
“世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家”——世世永祭之庙。西周以来,礼制规定诸侯五庙——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后四者为亲庙,前一庙为始庙。亲庙每世一迁,四世之后即行毁轶,不再祭祀;而始庙则世世永祭,因此得称“世家”。孔子受世世祭祀、陈涉被明令置守冢三十家,因此他们均享有世世永祭之庙,他们都被列入了“世家”。  相似文献   

12.
金沙遗址出土金蛙之寓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探析,金沙遗址盎箔蛙形怖是古代蜀人的崇奉象征,是举行“祭蛙求雨”祭祀仪式后的珍贵遗存,  相似文献   

13.
【源考】“畤”(zhi)是指中国古代帝王专门用来祭祀天神上帝的地方,畤祭是从秦国到西汉时期的一种重要的祭天形式,国君帝王们极为重视,不但多处建畤,而且祭祀频繁。凤翔县古称雍,是历史上建畤最多的地方。在秦汉期间雍地先后建有五畤:鄜畤-祀西方白帝、密畤-祀东方青帝、吴阳上畤-祀中央黄帝、吴阳下畤-祀南方炎帝、北畤-祀北方黑帝。后人遂称凤翔为五畤原。  相似文献   

14.
“望”甲骨文作下为一个人形,上面是一只眼睛,商承祚解释说“象人登高举目远瞩之意”①。“望祭”来源于“望”。由本义引申为“登高远望的祭祀”。《尚书.舜典》曰:“望于山川,于群神。”说明舜帝曾经在山上举行过“望”祭活动。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四考证“望”祭曰:“五岳、四镇、四渎、四海,兆各因其方,祭则设表位,合于一坛而祭之。”则是在坛上进行“望”祭。由于山上和坛上都处于高处,而登高必能望远,所以《广雅.释天》云:“望者,遥祭之名。”望祭的本义即是指登高遥望的祭祀活动。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可见的同类词是“望祀”。《礼…  相似文献   

15.
古代天子祭天地乃为重典,但上古所祭为一元至上的上帝神,天地二元神崇拜至汉代才逐渐确立。据《汉书.郊祀志》载:“三十余年间,天地之祠五徙焉。”祭祀天地的地点不定,正是二元神崇拜体制确立过程中的现象。而天地时而合祭,时而分祭,开启后代纷争,又反映了当时阴阳观念与五行学说磨合的情形。汉初祭祀基本循秦制,所祭至上神为“上帝”。秦人所祠,“唯雍四上帝为尊”①,雍四所祭白、青、黄、赤帝,皆为上帝。汉高祖为汉王二年,又立北黑帝祠,仍为祭上帝。秦所祭天、地(所谓“天主”、“地主”),只是八神中的二种②,汉高祖时有“九天巫,祠…  相似文献   

16.
根据已有考古资料分析,明代藩王墓室内存在祭祀情境。常见的祭器有香炉、花瓶、烛台以及一些日用器型,多设案桌供奉,祭祀对象是墓主。祭器在整个明代藩王墓随葬品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且常因墓葬被盗扰而不易辨认。这些祭器及其组合与陈设方式,证实了明代藩王墓内设祭现象的存在。至少一部分祭祀行为应该和“赠礼”有关。  相似文献   

17.
郑玄《鲁礼志》据《春秋》记载,鲁国君三年丧毕,行祭于太祖庙,明年行祭于各庙;三年后再行祭,五年再行祭。如是更迭而行,所谓“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谛”。鲁行天子礼,故天子礼同。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郑氏说不可信。一、先秦古籍唯《礼记》三处有“”字,均作祭祀方式讲,不是祭祀名称,根本无祭。二、郑氏云“某年某月”、“某年某月”,多数为推测之辞,不见于《春秋》。即《春秋》所载七次祭事,也只有二次为祭,其余为四时祭及有所祈祷之祭。三、“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为《公羊传》及何休注采用汉《礼纬》之说。经考证鲁国君三年丧毕,只行一次祭,或在太祖庙,或在己庙,以定昭穆之位。郑氏之误,由于信纬书之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种瓜祭的宗教仪式。《论语、乡党篇》:“虽蔬食菜羹,瓜祭,心齐如也。”《礼记、玉藻》:“瓜祭上环,食中,弃所操。”孔颖达《疏证》说:“瓜祭上环者,食瓜亦祭先也。”可见,瓜祭实际上就是祭祖先。这种瓜祭的仪式极为庄重。《礼记、曲礼》:“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等级分明,十分讲究,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关于"帝"的记载,是我们认识上古先民"帝"观念的宝贵资料。此书的《山经》部分多记帝在天下居住之处以及帝都的情况,《海》《荒》经则多记帝的世系与功勋,这与《山海经》各部分写成的时代早晚有直接关系。《山海经》所载"冢祭"与"禘祭"反映了上古先民祭祀情况及天神观念。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  相似文献   

20.
对鸾亭山祭祀遗址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县鸾亭山山顶的祭祀遗址应是历史上“西畤”的一部分。祭祀的玉器有“礼神用玉”,也有用来燔燎的“降神用玉”。出土的多组玉器反映了对天上群神的两次大的合祭活动;每次既有对昊天上帝(白帝)的主祭,也有对日、月、星、辰的从祀。玉器风格与鸾亭山所出相似的西安北郊联志村遗址和芦家口村遗址,应分别是西汉长安城东南郊的“泰一坛”和未央宫内祭天的地点。三处的玉人乃象征祭天人牲的“偶人”。鸾亭山遗址的祭祀用“偶人”、犬祭以及用牲种类数量的庞杂,都是沿袭了历史上秦文化的传统。该遗址遭废弃,是西汉晚期经学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