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列宁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他的倡导下,曾成功地实现了从11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伟大改革。这与他的人才思想是有密切关系的。王安石自成体系的人才思想,在我国古代丰富的人才思想宝库中也是不多见的,特别是他的一整套关于培养、选拔、任用、升迁人才的思想,至今还闪耀着光辉。一“方今之急,在于人才”,“得士则兴,失士则亡”——人才的重要性王安石通过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考察,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到了社会的主要症结在于人才…  相似文献   

2.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人,是19世纪后期具有经营近代工商业实践经验的民族资本家,也是一位立志改革的有影响的进步思想家。关于他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学术界有很多论述,人才思想则很少论及,本文就郑观应的人才思想作初步探索。 “人才众则百事兴”,倡言人才对国家之重要 郑观应立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不仅从道器本末、体用的哲学高度阐述了中学和西学、人才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他说“从来讲备边者必先利器,而既有利器,则必有用此利器之人。器者,末也;人者,本也”;“今我苟欲发愤自强,必自留意人才始”(1),而且较早地认识到国家…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荣辱观,强调羞耻心于人十分重要。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有关这方面论述的名言警策不少。比如,春秋时期的孟子主张仁政,在他看来:“仁则荣,不仁则辱。”他认为:“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说:“耻之于人大矣。”汉代的桓宽在《盐铁论》中有云:“贤者不容辱。”王安石在《拟上殿进札子》中有道:“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欧阳修则在《魏公卿上尊号表》中有言:“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可以说,千百年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儿女恪守为人的荣辱观,明礼义,知廉耻,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泱泱华夏才无愧于文明之邦,礼义之邦。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集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他不是史学家,但在他的著作中包含有大量的史论内容:或以史立论,或借论史为自己的政论张本,这些无疑是他全部思想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开展对王安石史论的研究,探求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益于我们全面地去说明王安石的思想,而且对王安石及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是有意义的。一王安石继承了我国历史上“气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精神,并对世界万物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具体说明,关于这些,早已有人详述。值得提出的是,王安石在肯定世界物质性的同时,认为物质的运动、变化是其固有的特  相似文献   

5.
(一) 孔子一生做官的时间不长,而做大官的时间尤短。他的政绩,在史书上是记载得很少的。所以我们今天来谈孔子的为政之道,主要只能以他的思想言论为依据,实践方面,难以多举。孔子为政,重在德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他还认为,“德之流  相似文献   

6.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发表的文章很多。或则强调其“富国强兵”,或则强调其“保民常产”;还有“大明法度”、“抑止兼并”、“众建贤才”,“理财供费”等。众说并立,难趋一致。能否找到一个简单概括的提法呢?我考虑过很久。平均思想,其庶几乎!在王安石的头脑中,平均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他的许多诗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例如,他在《易象论解》中说:“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顺天休命,而以谦  相似文献   

7.
魏源是我国走向近代社会这个历史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面对清政府腐败无能、日益颓废之势 ,他以大无畏的勇气率先冲破封建主义和闭关主义的牢笼 ,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主张。同时他又认为改革首先必须要有能够胜任改革重任的人才 ,“得其人则能行 ,不得其人则不能行”① 。李华兴的《魏源的人才论》(《文汇报》1 980年 1 0月 2 7日 ) ,文章从知人、用人、教人三方面论述魏源的人才观 ;杨慎之、黄丽镛的《魏源论人材》(《求索》1 983年第 1期 ) ,概括魏源的人才思想为“财与材”、“德与才”、“公与私”、“养与用” ;李汉武的《魏源传》(湖南…  相似文献   

8.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逝,20岁的神宗皇帝赵顼继位。 神宗青春年少,雄心勃发。他不愿因循守旧,积极寻找有志于改革的人材,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还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常听他的老师韩维讲论经义,每到精彩处,赵顼禁不住连连拍手叫好。这时,韩维总是微笑着说:“这并不是我的发挥,是我的好友王安石的见解。”由此,赵顼一直想见见这位博今通古、很有见地的王安石,只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的一天,神宗破格降诏:特召翰林学士王安石入殿,商讨国家大政。按惯例,皇帝不会单独召见翰林学士。所以,这一不寻常的召见,…  相似文献   

9.
汉代的忠孝观念及其对汉画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忠孝观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它强调居家孝敬父母长亲,处世忠于君王朋友。孔子及其弟子十分强调忠孝的重要性,《论语》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学而篇》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子路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在这里孔子把忠孝作为称士的标准。孟子对忠孝也非常重视,他在总结尧舜的统治经验时  相似文献   

10.
男、农、辱、蓐、耨、(禾辱)、槈、鎒、薅诸字在现代汉语中音义都有所不同,似乎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但它们造字之初在音形义各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就这几个字作简单的考释.男,《说文》解释说:“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于於田也.”从“男”的甲骨文、金文形体可以看出《说文》的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甲骨文中,“男”字有下列各种形体:(见附页①②③④⑤⑥⑦.以下如遇古文字形体,即按编码顺序排于附页)战国  相似文献   

11.
隐逸观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却被忽视。本文试作探讨。一孔子隐逸观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关于隐士的衡量标准孔子关于隐士的衡量标准是双重的,即政治标准和伦理道德标准,两者之间互为表里,并非相互分离。政治标准即为士而不仕。在儒家看来,读书是为了做官。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曾说:“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则说:“三年学,不至谷,不易得也”。(《泰伯》)因此,“学而优则仕”(《子张》),“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便是儒家指点给文人的一条虽非唯一但极重要的出  相似文献   

12.
(一)弁言 王安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变法运动具有何种性质?如何评价?历来是一个争议纷纭的问题。从近年来发表的文章看,文学界对它的性质的看法分歧还是很大。 笔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深深地感到:如果不是从整个的历史发展,而是单就变法来论变法,有些问题将是难于说清楚的。即使在材料的处理上,单就变法来评判对立的双  相似文献   

13.
人治是我国的政治传统,在人治背景下,官员的品行特别重要。说起官员的品行,使我想起了王安石。我喜欢读点古书,前段时间正好看完三卷《王荆公文集笺注》,觉得王安石太了不起。王安石身上有一种浩然之气,“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对他其实有很多误解,  相似文献   

14.
刘倩 《环球人物》2012,(28):85-87
欧阳修曾对他竭力提携,司马光曾是他的好友,最后都成为变法的反对者中国古代的变法者,大多没什么好下场。北宋王安石,便是其中之一。在文学上,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雅丽精绝、意境高妙。但是,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后世对他却褒贬不一。赞赏他的人,视他为贤明宰相,"一代圣人";反对他的人,则称他是"元凶极恶",视他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有人托苏轼父亲苏洵之名撰《辨奸论》,称他经月不洗脸、不换衣,  相似文献   

15.
史学思想和史学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同志指出,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中,要重视史学思想方面问题的探讨。要做好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应当讨论一下史学思想探讨在史学史研究上有怎样的意义,弄清楚什么是史学思想,史学思想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围绕史学思想方面的问题开展讨论,应当说,这对史学史研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下面说说自己的想法。(一) 我国史学史上,许多史学家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著述反映目己对客观历史的看法和著史的大旨。司马迁说他写《史记》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是考察一定的目然条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古今之变”是说  相似文献   

16.
宋熙宁八年(1075年),时任江宁府尹的王安石奏请宋神宗批准,泄去玄武湖水,得田二百余顷,分给“贫田饥人”耕种.直到元大德五年(1301年),元至正三年(1343年)两次开浚后湖河道.玄武湖才基本恢复.王安石的这一举动,历来受到许多人的非议.本文作者一反旧说,认为此举原因有二,第一是王安石变法主张的延续,文章以王安石上宋神宗疏为据:“臣窃见金陵山广地窄,人烟繁茂,为富者田连阡陌,为贫者无置锥之地.其北关外有湖二百余顷,古迹号为玄武之名,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臣欲于内权开十字河源,泄会余水,决沥微波,使贫田饥人尽得赢蚌鱼虾之饶.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济贫民,假以官牛官种,又明年之计也.贫民得以春耕夏种.谷登之日.欲乞明敕,所司无以侵渔聚敛,只随其田上色高低,岁收水面钱,以供公使库之用,勿令豪强大作侵占.车驾巡狩.复为湖面,则公私两便矣.伏望明降隆章,绥怀贫腐.”(《湖田疏》)  相似文献   

17.
宋元之际学者许衡,曾参与元初制定朝仪官制等重大活动,为元世祖策划立国规模。他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夫陆行宜车,水行宜舟,反之则不能行。幽燕食寒,蜀汉食热,反之则必有变。以是论之,国家之当行汉法,无疑也。”他对元世祖说:“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是民族英雄,琦善则因妥协主和成为千古罪人,这已是铁打的历史事实,不过,细审之,琦善之罪过,只是在七八个月的两广总督任上犯下的,实难概括其一生的功过。琦善的其他行事是怎样的,特别是同时代的人对他一生的评价是怎样的呢?近日偶翻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以下简称《见闻录》),有一些关于琦善的记载,虽文字数量不算很多,却是极具分量的,读后令人为之一怔。无疑,这些记载是全面了解琦善其人的重要资料。按《见闻录》所记,琦善是一个材全能钜的非凡人物,是国家难得的栋梁之材,甚至说他是“一代伟人”…  相似文献   

19.
马军 《文史月刊》2013,(7):79-79
中国是对联的国度。古往今来,名联无数。而由官员针对自己和他人在治政过程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所撰之联,则是其中值得关注的奇葩。清朝康熙年间河南内乡知县高以永做有一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上联的意思是说当官的要正确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先后在地方和京城为官,曾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并多次任全国主考,担负选拔人才的重任。长期的仕宦生涯,坎坷的人生经历,使欧阳修深知成才之不易,故特别注重招用人才,提拔后进。凡有才能的人,不论相识与否,不论恩怨如何,他都热情扶持,竭诚荐举。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曾巩、苏询、苏转、苏辙,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携、举荐。王安石自幼喜读诗书,据说能过目不忘而至终生。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欧阳修读了王安石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