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巡至泰山所立。原石到北宋时期保存基本完好,后不知何时遭毁,明代仅存4行29字,传至今还剩9字。馆藏明拓《泰山残刻二十九字拓本》是极难得之佳拓,其流传有序,罗振玉曾辑入《秦金石刻辞》中。  相似文献   

2.
正泰山上下,石刻极多,历史悠久,年代连续,内容广泛,风格各异,可谓一座露天的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而其镇馆之宝,当首推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第一刻,开创泰山刻石之先河,是秦始皇的颂德碑。秦泰山刻石乃书法大家秦相李斯所书,李斯小篆不仅是"汉晋碑铭所从出",更是"古今所师";秦泰山刻石是大秦帝国结束先秦各国各说各话、各书各字的历史,实行"书同文"的典范之作和实物例证;秦泰山刻石是当今仅存的两通秦刻石之一,且是字迹  相似文献   

3.
去年,偶然在某旅游刊物上看到一篇介绍武汉黄鹤楼下“鹅”字刻石的文章——《黄鹤楼下一笔“鹅”》,不久又在一份地方报纸上读到一篇《黄鹤楼下“鹅”字碑》,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了“鹅”字碑的作者问题。他们的结论不外:一曰、“无从  相似文献   

4.
陕西三原县存《陆让碑》,为唐初名碑。今人杨震方《碑帖敍录》称此碑“为唐碑中有数之作”,其文亦“可补史之逸”。明以前未着录此碑,至清初发现时,已残泐殆半,今存字更少,撰者官衔仅存“洗马”二字。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四六所载此碑撰书人署衔为:“太子洗马艹陵囗囗撰,太原郭俨书。”  相似文献   

5.
泰山唐代双束碑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重新移立于岱庙东碑廊中,这是唐代在泰山上所立碑中唯一遗存至今者(泰山大观峰上的唐玄宗《纪泰山铭》摩崖刻石不属碑类)。此碑原立在泰山脚下的岱岳观内(己圮,遗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绛县尧寓村之所以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各大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是由于在这里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帝尧史迹刻石。首先发现的是大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的古碑。此碑为浅褐色沙石质,半圆顶。碑身高92厘米,宽47厘米,碑阳斜阴刻“唐尧寓处”四个隶体字,字径16厘米。上款竖刻:大晋永和二年孟春创立。下款补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刊。碑阴四周文字风化漫漶不清,中心留有大字痕迹。此碑为我国发现的最早有关帝尧史迹的重要刻石,原藏于村中元代时建的三官庙中。距此碑不远处,还发现有《重修寨记》残碑一通,碑序中写“口邑殊为伏羲”,“绛邑南古帝尧寓处”,“耕田凿井时作帝,唐尧遗风为此庄”,.“大明崇祯六年(1633年)”。该碑早于康熙五十四年重刻之“唐尧寓处”碑83年。  相似文献   

7.
1991年春节前夕,盱眙县党校整地,发现赵孟书《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碑》一块,现已移至第一山玻璃泉左侧.此碑残高250、宽139、厚34厘米.行楷.字径约4厘米.每行上下缺字,偏下方剥落两片.现存24行,500多字.首行书普照禅寺灵瑞塔碑,第二行书有“翰林学士承旨赵孟”.碑左侧有小字二行,系清雍正二年(1725)张炳文题记.据清光绪《盱眙县志稿》载,刻石于处 五年(1318),原在泗州普照禅寺.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沦没于水,移至盱眙文庙大门内(即现在的党校院内).五十年代兴建县大礼堂时埋入地里.从此碑书法看,点画圆润清秀,笔意流畅自然,笔力遒颈,体势化方为扁,有北碑意味,具有“颜筋柳骨,铁画银勾”之妙,是赵孟 晚年之作.此碑用石之大,是赵刻中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七年秋,在拆除法门寺塔基地宫时,于地宫中室右壁顶部发现了惠恭“支提之塔”残碑,碑铭曰:大唐岐州岐阳县法门寺检校佛塔大德禅师惠恭支提之塔”。同时又发现了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所树《惠恭大德之碑》。出土时,该碑已断为数段,其中较大的两块,一块为碑首,另一块为碑身。经拼对,此碑残高约1.66米,残宽0.64米,厚0.23米。碑文部分文字已破损,但还可以读。碑阳篆额,两行,上部字已残损,每行现有三字:“□门(?)惠恭(首  相似文献   

9.
一、碑文句读 一九九二年,法门寺在拆除清代建筑大雄宝殿时,从房基内挖出明弘治十八年(1488)刻立《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以下简称“大乘殿记”)石碑一通,出土时碑已残碎,经我们拼对,残长270,宽100,厚40厘米。碑弧首,圭额内篆书“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额旁线刻二龙戏珠,碑周边沿一圈二方连续忍冬花草。铭文楷书,碑文共30行,满行52字,字径3厘米。碑阴为功德铭,字多残缺,漫患不清。现将正文摘录於后:  相似文献   

10.
徐宝贵 《考古与文物》2006,3(5):106-107
此字古文字作如下等形体:西周中期央(孟蕊①“需西周晚期再(伯公父匿②春秋时期”字所从)“需”字所从)蔡侯残钟)期三晋系不(《侯马盟书》裤(《侯马盟书》下(《侯马盟书》希(《侯马盟书》示(《侯马盟书》示(温县盟书)楚系香(《包山楚简》194·4) 85·23) 154·l) l·30) l·41) (《包山楚简》(九店楚简) 2) 218)西(《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16)灭(《睡虎地秦墓竹简旧书甲》21反)曰(《睡虎地秦墓竹简旧书甲》2“需”字所从)秦代(峰山刻石) (《说文》篆文)而而《说文》对其形体及其本义分析为:“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  相似文献   

11.
隋《龙华碑》,前人多称之为《隋龙华寺碑》。原石出土于山东省博兴县冯吴村南龙华寺故址,已断残,现存山东省博兴县文物管理所。杨震方《碑帖叙录》谓此碑在河北赵县,不确。碑为螭首竖式,形制宏丰。碑额完整,以深浮雕技法刻四龙盘绕之形,高97、宽115、厚20厘米,上题篆书"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3行12字,字径10厘米,中有界格。碑身残高145、宽106、厚18.5厘米。碑文正文27行,满行存50字;正文之后,有小字题名11行。皆为楷书。正文字迹大多完好,锋毫清晰可见。题名则大部漫漶不清,可识者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1,(8)
正汉《刘熊碑》全称:酸枣令刘熊碑,是著名的汉碑之一。碑文取隶书,现存拓本已是石碑断为二石后所拓,上块残石存5行,每行12字;下块残石存原碑的下半截23行、每行17个字。对于此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便已有记载,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城的《金石录》等也有著录。南宋洪适的《隶释》又详记了碑文,可知此碑在南宋前尚未断毁,后来不知何时残断为两块,断毁的残石亦下落不明。该石碑流传至今的墨拓本极稀少,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中有双钩摹本,翁亦未曾见过原拓本。  相似文献   

13.
王基墓碑,全称《曹魏东武侯王基墓碑》。金石家著录多称《王基断碑》、《王基残碑》、《王基墓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洛阳城北7.5公里安驾沟村筑寨掘得之,后移置洛阳城中明德中学壁间,现存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该碑立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四月。碑残高137、宽99、厚22厘米。长方形青石,隶书,19行,前3行行22字,余俱21字。字行之间有界格,全石共计370字。由于碑文上端前3行各窄一格,其余均空2格,下端每行均空5格,且上下文意不达,因此对于该碑是否完整,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碑文是属上缺下不缺;还有的认为此碑只是全碑的下半部,上半部“出土时朱字宛然,因无人辨识。磨拭而灭”故称作“断碑”、“残碑”。河南府训导汝州杜梦麟在碑文末尾跋语中,肯定了该碑碑石是完整的,只是碑文上下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南朝碑碣很少,原因是南朝有敕禁刻碑之事(见《昭明文选》).如刘宋义熙中,裴松之曾上表议碑禁,言辞甚切,由是加以禁断(见《宋书·裴松之传》);梁天监六年,“申明葬制,凡墓不得造石人兽碑,唯听作石柱记名位而已”(见《隋书·志第三·礼仪》).南朝刻石既少,而梁代《萧(忄詹)碑》(图一)碑文三千余字(清·方若《校碑随笔》谓“全文二千八百四十许字”),是南朝少见的丰碑大碣,而且其书法又颇有成就,可谓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5.
读《巴蜀史志》2000年1期老屯的《嫘祖研究的补充意见》(下称《意见》)后,本着还历史本来面目,特提出几点意见:一、赵蕤《唐碑》不避讳玄宗“隆、基”二字,证明《唐碑》确为赵蕤所撰,非《意见》所言伪作:《意见》言《唐碑》中“典礼之隆”、“奠国基”,犯了玄宗隆基之讳,断言《唐碑》为伪作,从而否定嫘祖故里在盐亭。  相似文献   

16.
正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名"司隶杨君碑""司隶杨厥开石门颂""杨孟文碑"等。碑为隶书,摩崖刻石有额,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碑文内容为歌颂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便利交通的事迹,作者王升。该刻石计二十二行,行二十五至三十七字不等,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宋人洪适《隶释》、赵明诚《金石录》,清人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毕沅《关  相似文献   

17.
东坡苏公帖碑是现存刊刻最早的苏轼个人丛帖,也是历史上优秀的苏书刻石之一。本文对该帖作了多方面研究,并特别指出帖碑中保存的《中山松醪赋》“元祜正书本”是仅存的苏轼的两种写本之一,有别于人们熟知的“绍圣合卷本”。该本中苏轼修改的字迹表明它与《中山松醪赋》祖本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帖碑上四种苏轼手迹,三种墨迹已失传,有赖刻石流传,而帖碑是其传世最早的佳刻。因此,东坡苏公帖碑无论在保存东坡书迹方面。还是于苏轼诗赋校勘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帖学研究中应该关注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8.
<正>《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简称《西狭颂》,又称《李翕碑》《惠安西表》等。《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位于今甘肃成县城西13公里的天井山栈道的摩崖上。整个摩崖刻石由篆额、刻画、题记、颂文、题名组成。近年有学者撰文称"惠安西表"四字并非篆额,而另有他意,故不能将该碑简称为"惠安西表"。可备一说,并未取得学者  相似文献   

19.
唐《西山广化寺三藏无畏不空法师塔记》是一通伪刻,从称引不合史实、前人没有著录、题名与内容不合、题款不合唐碑惯例、时地不合、叙事甚为荒诞,与一般僧碑内容不符、避讳有违史实、书法风格与时代不合八个方面展开论证。判定其作伪时间是南宋后期,作伪者乃是杂纂宋代《文苑英华》《佛祖统纪》《宋高僧传》等书记载为文并刻石。作伪的原因是因原石已毁或已失,作伪者重新刻石,讬古以达到自己反对崇信咒术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1984年冬,四川西昌市西郊钟官坡村的一户农民在改建旧房时,发现早年砌在墙基里的一方刻石残件(图一),是一件大理时期的遗物。刻石残件用当地红色砂石雕制,作圆头碑形状,两面刻写文字(图二、三),下部残缺。残高30、宽26、厚5厘米。正面上部中间雕有高约10、宽约6厘米的小龛,龛内浮雕一尊趺坐的佛像。小龛两侧阴刻朱雀图案,下面有阴刻直书的汉字六行,均缺下部,存三十九字。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