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简讯四则     
《收藏家》2005,(8)
著名学者、鉴定家启功辞世启功,字元白,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后从名师习书法丹青、修古典文学。上世纪30年代后,历任辅仁中学国文教员、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 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导。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启功诗书画成就斐然,曾获“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青  相似文献   

2.
社会、历史与文学史发展规律——郭预衡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与文学史发展规律———郭预衡教授访谈录赵仁郭预衡教授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史家。年青时就读于辅仁大学国学系、史学研究所、毕业后历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助教、讲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著有三卷本、近二百万字的《中国散文史》、主编并亲自...  相似文献   

3.
周祖谟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古典文献学家.北京人,生于1914年,193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1939年至1945年任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副教授多年.1946年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兼文科研究所秘书,《国学季刊》编辑委员.1950年转为教授至今,并任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自1939年迄今,他在大学任教已有五十年,著述甚多,已出版的文集有《问学集》、《语言文史论集》、《语文论集》.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六种.此外尚有数种未出版者.这里只介绍他在古籍整理与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1927年9月,罗马教廷下属教会,德国的圣言会(Society of the Divine Word)在北平创办辅仁大学。第二年12月,《辅仁学志》创刊。这是辅仁大学的学术刊物。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任主编。编委由辅大校方人士及文科各系的著名教授组成。其中有:校务长雷冕神父(德)、副校长兼秘书长英千里、教务长胡鲁士(荷)、文学院院长沈兼士、教育系主任张怀、国文系主任余嘉锡、历史系主任张星烺、经济系教授张重一、国文系教授储皖峰、校务长丰浮露(德)等人。《辅仁学志》整年为一卷,年出两期。在实际出刊过程中,常将两期合刊为一卷出版。自1928年12月创刊,至1947年12月停刊,共出版15卷(其中1932年、1935年和1944年全年没  相似文献   

5.
肖璋先生,字仲珪,1909年3月26日生于山东济南府,原籍四川省三台县.父亲肖龙友(名方骏),光绪丁酉科拔贡,早年从政,晚年行医.肖先生幼读四书五经,13岁考入中学,17岁进北京大学,读国文系,23岁毕业.解放前曾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专任讲师,国立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解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9年至1980年兼该系主任.曾任第一届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社会兼职有: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训诂研究学会顾问,北京市语言学会学术顾问等.  相似文献   

6.
1945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因国文系主任谢六逸去世,院长齐泮林特地跑到陪都重庆招聘教师。当时全国只有8所国立师范学院,按现在的说法都是重点大学。据1991年编辑出版的校史记载:当时“尽可能地增聘教授,使一些驰名全国的学者荟萃于此”。8月,姚老应聘为贵阳师院国文系副教授。  相似文献   

7.
金启孮先生是我国著名女真学、满学、蒙古学专家.1918年6月7日生于北京,满族爱新觉罗氏,为清乾隆帝第八世嫡孙.1939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40年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东洋史学科,专攻满洲史、蒙古史,1944年毕业回国.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1958年应邀赴内蒙古大学筹建蒙古史研究室(所),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应邀赴辽宁筹建以满学研究为中心的辽宁省民族研究所,任所长.创建<满族研究参考资料>、 <满族研究>两种刊物,任主编.1989年离休回京后,受聘为北京满学研究会顾问、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顾问、中国阿尔泰学会名誉会长、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等.2004年4月10日病逝于北京.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自传》中说:他在北京教育部工作时,曾经“兼作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任教授是在到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以后的事情。以鲁迅的学术造诣、教学能力和社会声望而论,是远远超过了当时众多所谓教授的专家学者的,为什么鲁迅在北京的高等院校里任教却只是讲师呢?  相似文献   

9.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先父张长弓正在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任教。珍珠港事变后,日军开进燕大校园。父亲遂化装成商人,悄然离开北平,潜回河南。这时,河南大学已迁至嵩县。 1942年,父亲经人介绍,赴嵩县任河大国文系副教授。此时,母亲也带着我们五兄(姐)弟来到嵩县,与父亲会合。以后,我家随河大继续千里流徙,自嵩县(1942年-1943年)逃到潭头(1943年-1944年),再经淅川荆紫关(1944年)逃到陕西宝鸡石羊庙(1945年),1945年底回到开封铁塔校园。1948年7月,我家又随校迁往苏州。1949年4月,苏州解放。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自传》(共两篇,分别作于1930年5月和1934年4月,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中说:他在北京教育部工作时,曾经“兼作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任教授是在到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以后的事情.以鲁迅的学术造诣、教学能力和社会声望而论,是超过了当时很多有着教授头衔的专家学者的,为什么鲁迅在北京的高等院校里任教却只是讲师呢?  相似文献   

11.
一 林达川,1912年8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独联乡,原名林北滔,父林家英。林达川是家中独子。幼年的学习,是从私塾的“四书”、“五经”开始的。稍长,他进入当地华侨捐款筹建的小学,中学时曾一度随父亲在香港求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北平(北京)辅仁大学。辅仁大学前身称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属教会性质的学校,1927年更名辅仁大学。年轻的学子林达川在辅仁学习了一年即辍学考入国立美术艺术专科学校,正式走上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2.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广东海丰人,毕业于陆安师范。1927年任中山大学助教,后转杭州,任浙江大学国文讲师。1934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研究院,研究民间文艺和民俗学。1936年回国后,在中山大学任教。1947年赴香港,任达德学院教授,兼中华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常委。1949年到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筹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副理事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  相似文献   

13.
杨起 《文史博览》2006,(1):11-14
扬振声(1890-1956),山东莲莱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专攻教育心理学。新文学运动著名小说家,最早将《中国现代文学史》搬上大学讲坛。历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和文学院院长,青岛大学(即山东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本文口述者杨起为杨振声之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我国著名的文物鉴定家、博物馆学专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古典文献专家史树青先生2007年11月7日凌晨因病逝世,享年86岁。史树青先生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陈垣先生研究史学。1947年,史树青先生到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中央博物院北平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程俊英教授(1901—),女,福建福州人.中国第一代女教授.出生于书香门第,父程树德系前清翰林,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程先生自幼受到母亲的教育,励志读书.1917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该校后改  相似文献   

16.
蒋礼鸿教授,字云从,当代著名训诂学家、敦煌语学家、汉语词汇学家,在古籍整理与辞书编纂方面亦有突出贡献,成绩卓著.1916年他出生于浙江嘉兴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幼始知学,少年就读于嘉兴秀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之江文理学院国文系 受业于夏瞿禅、钟钟山、徐益修诸师,而深得诸师治学三昧.在之江他沈潛经史子集,兼攻旧体诗词,夏瞿禅师曾评论:考据词章不妨兼治,锲而不舍,可到陈兰甫,  相似文献   

17.
伦明先生,字哲如,广东东莞人,曾任北京大学国文系讲师.他是近代藏书家兼目录学家.此文自注:乙丑(1625年)七月作”,最初为石印本,流传不广,今录之并加标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道歉     
正1937年9月,施蛰存因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的鼎力推荐,应聘到由数学家熊庆来任校长的国立云南大学文史学系任教。这标志着他由作家兼编辑改行当大学老师。最初,学校安排他教一年级国文、历代诗选和文选。他认真备课、编讲义,传道解惑,循循善诱,颇受学生欢迎。在云大师生眼中,他和蔼可亲,时常"清衫一袭,颇为潇洒"。有一次,矿冶系学生徐祖耀上国文课时打瞌睡,被正在上课的施蛰存叫醒,让他读一下刚才所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先生与明史专家郑天挺先生为北大同学.傅先生于抗战胜利即代理北大校长,时郑先生任北大史学系教授兼秘书长,且负责接收校产及筹备复校。傅、郑的交谊傅斯年先生与郑天挺先生系北大五四时期国文系同学,傅1919年毕业,高郑一班。郑先生自1933年起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兼秘书长。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亦在北平,傅先生又在北大史学系教课,故与郑先生时相往来。1938年,史语所亦与北大同迁至昆明。北大与清华、南开一起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但各校仍有独立系统存在。中研院、史语所亦在昆明,因傅先生关系,与北大异常密切,形同一…  相似文献   

20.
陈漱渝 《文史精华》2013,(12):65-68
鲁迅心目中的“现代派”势力 在厦大国学院中,更多的是跟鲁迅不同调的人,其中鲁迅跟顾颉刚的矛盾最深。顾颉刚是著名历史学家,“疑古学派”代表人物,当时应林语堂之邀担任厦门大学国学院研究教授,兼文科国文系名誉讲师。如果说,北京教育界有“日法派”与“英美派”的阵营,从未留过学的顾颉刚应该是无所归属;如果说,北京文艺界有“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对垒,那在组织上顾颉刚跟鲁迅同属“语丝派”。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