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 )“曲剧” ,释义即由“曲子”(或曲牌 )为本体 ,逐步发展、变通而形成的一种戏剧。在我国 ,以“曲剧”定称的剧种 ,除河南省以外 ,还有北京曲剧、云南曲剧、四川曲剧和白族的大本曲剧。这五种曲剧虽本源各异 ,风格有别 ,音乐体制亦不尽相同 ,但它们的历史却都很年轻 :北京、云南和白族“大本”等三种曲剧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形成的 ;四川曲剧稍早一些 ,是解放战争期间在四川清音基础上形成的 ;只有河南曲剧是“五四”运动以后登台 ,相比 ,可算得最早吧 ,但也还不足 80年 ,均称不上古老。而正式冠名“河南曲剧”的时间为 195 0年。此前…  相似文献   

3.
秘祝是秦及西汉初期负责为君主移过消灾的祝官,通常以"移过于下"的方式履行其职能。"移过于下"是一种转嫁灾祸巫术,虽然秘祝之官晚出,但秘祝这种"嫁祸于人"的方法却起源甚早。本文以转嫁灾祸巫术为线索,深入研究秘祝的起源,并对秘祝的设立与裁撤、秘祝之法的流变等问题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朱松是南宋朱熹之父,其诗文集《韦斋集》对于研究其生平学术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对于《韦斋集》的版本源流一直缺少细致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今人对《韦斋集》和《玉澜集》的合刻时间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韦斋集》的一些宋、元本的鉴定,前人存在一些失误;部分公立图书馆所藏旧题宋元本皆是明代刊本。对于以上问题,本文一一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5.
传本《颜延之集》可以归为四个系统:黄辑汪校本系统、《七十二家集》本系统、《名家集初刻》本系统和《颜氏传书》本系统。黄辑汪校本系统《颜延之集》版本最差,校勘价值不大。《百三家集》本《颜光禄集》所收内容没有超出《七十二家集》本,但刊正了《七十二家集》本中的若干文字错误,具有同等重要之校勘价值。《名家集初刻》本综合严可均辑《全宋文》中颜延之文和《百三家集》本中颜延之诗汇录而成。《颜氏传书》本《颜光禄集》属于典型的家刻本,内容最为全面,体例谨严,校刻精良,是传本《颜延之集》中最善者。对版本源流的梳理考察,有益于新辑整理校注本工作的展开,也有益于对《颜延之集》中作品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飘曳的经幡     
大凡到过藏族地区的人,留给他们最深印象的是房前屋后、山顶道旁在大风中猎猎飘扬的五彩缤纷的经幡。这些或竖立在高杆,或横挂在牛毛绳上的印有藏经、宗教图案的经幡,和那些堆磊在道旁山口的大石堆,山头的山神箭丛以及寺院周围的嘛呢经轮构成了藏族山寨特有的神秘感和藏族化特有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一年之丧”源流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鼎 《史学集刊》2001,(1):7-15
在体现着浓重的宗法伦理精神的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中,"三年之丧"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是自古迄今,对于"三年之丧"起源于何时这一问题,人们一直聚讼纷纭,迄无定论.在对历史上关于"三年之丧"起源的种种观点进行了综合考察即可发现,<札记·三年同>等先秦典籍所提出的"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的主张实际上是对春秋战国之世人们要求"短丧"的呼声的让步和妥协.  相似文献   

8.
飘曳的经幡     
大凡到过藏区的人,都对那里房前屋后和山顶、道旁在大风中猎猎飘扬的五彩缤纷的经幡留有深刻的印象。这些或是竖立在高杆上,或是横挂在牛毛绳上的印有藏文经文或佛教图案的经幡,和那些堆磊在道旁山口的大石堆,山头的山神箭丛、嘛呢经轮构成了藏族山寨特有的风景线。藏区的经幡不仅数量特别多,种类也不少。在甘南许多村子中,藏族居民院落大都竖立有高高的经幡柱,至上而下用牛毛绳扎结着一绺绺上面印有经文的各色布块。有些村子后面的山坡上有丛林般的经幡,这种经幡竖立在天葬场附近,全用白布块连缀而成。有些交通要道口、寺院门前、洞窟内外都有此类经幡在风中飘曳。有些经幡还悬挂在建筑物上。玛曲县是纯牧业县,它位于“黄河首曲”腹心地带,过去牲畜转场放牧或赴外地都得把牛羊驱赶过黄河,人则拖住马尾泅渡或抱着充了气的牛羊皮囊划着过200至300米宽的河,人畜溺死的很多。1958年在距县府3公里处建起了木舟浮桥,1964年又改为木制渡船,后又建成驳船渡口,交通较前方便了些,但牲畜过河仍然困难很大,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79年433公里长的黄河上建起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三孔曲拱桥。在空前规模的通车仪式上,藏族群众喜气洋洋地在桥栏上扎起了近300米长...  相似文献   

9.
飘动的经幡     
敬庭尧 《收藏家》2007,(10):F0004-F0004
  相似文献   

10.
飘动的经幡     
曾经看到过一本摄影集,里面罗列了许多藏区的人物和风景画。怀着已失去浪漫好奇、只剩下平静如水的心景。“哗哗”地翻阅而过:碧澄孤独的玛旁雍措,废墟中默然伫立的雍布拉康,被高原风雪过早掠去了青春红晕的少妇,赤裸着臂膀在草原无垠的天际下纵马驰骋的男儿。依旧是空旷寥寂的地平线上映衬着他们新鲜活泼而又不乏单纯简约的表情。突然,一幅巨大  相似文献   

11.
藏民族的历史悠久,民风民俗浩如大海,作为沧海一粟的经幡现象,即有久远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经幡——祈求福运升腾。 当经幡挂起来的时候,也就是福运正在升腾的时候…… ——题记  相似文献   

12.
13.
《极玄集》宋刻本已不存,明代有影宋本。宋本不分卷。元代蒋易重刊《极玄集》,分为二卷,加诗人小传,并将戴叔伦诗刊错。明清刻本较多,皆出于元本,比较有特点的有《六家诗选》本、秦酉岩手抄本、邵重生《极玄集参》、汲古阁刻本和王士禛《十种唐诗选》本。《极玄集》版本成两个系统:宋本系统和元本系统。在元本系统中,明汲古阁刻本又形成支系。此外,今人多认为元本是明刻窜入,若从姜夔批点的可能性来看,亦可认定其为元本。王士禛《极玄集选》删诗三十馀首,体现了其含蓄清远、诗禅一体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藏族民俗美术“风马”与经幡的缘起、种类形制,表现的内容与象征内涵,审美寄托、艺术特色、制作与张挂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出生在阿里地区日土县,羌塘高原的大部分神山都分布在这里。当我还是小孩子时,父母就经常教导我说:"神山跟前不要杀小蚂蚁,不要乱撒尿,不能乱烧火,不能大声吼叫。"从懂事起,父母就一直灌输我们对神山的敬畏。羌塘草原上有名的的神山有十来座。实际的数量更多,每个地区、乡、甚至村都会有自己神山。村里的神山,并不一定是其他地方知道的,但是村里人认定的。  相似文献   

16.
<正>"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月儿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  相似文献   

17.
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经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旧岁,迎新年,每逢藏历新年,拉萨人把古城精心地打扮一番,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那民居的墙壁粉刷得雪白耀眼,崭新的祥布短皱帘和黑亮的新涂条框把门窗装扮得漂漂亮亮。家家楼顶上鲜艳的五彩经幡在风中舞动,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走在大街上。眼前的古城顿时变得年轻了,变得生机盎然,春风吹醒的大地,万物复苏。又如婷婷玉立的妙龄少女,充满了青春的魅力。 生活在古城拉萨的人们,新年每年要过,每逢新年都要做那些既烦琐,又破费,而且一点也不能简化,样样都不能减的年前工作。不过谁也没有埋怨,大家十分乐意地做了那些事,而且一年接着一年,一代接着一代就这样做  相似文献   

18.
正白描先生的纪实作品《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新年伊始由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秘境》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白玉纪》,下部为《翡翠传》。对玉石文化研究者和广大玉石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既具有文化纵深度,又有玉器市场调研纵深度的奇书。这部奇书的勒成,得力于其作  相似文献   

19.
在闻名于世的冈底斯雪山西麓的色雄(金盆)滩中,矗立着一根奇高无比的风马旗柱(藏语叫“达庆”),它高24米,直径一尺多,带毛的生牛皮裹着往身,看上去像一支巨大的船桅。旗杆底部深深埋于土中,并有许多大石块堆在底部用以加固,还有几根粗长的绳子将往身向四方拉紧固定,以防狂风吹倒。旗杆顶部有个黄铜顶子。柱身上下包括拉紧用的绳子,缠满了五彩风马旗,都是上年挂的,经过四季的风吹日晒,色彩已经不那么艳丽了。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僧俗民众、前来考察的学者,乃至海外游客纷纷抵达雪山脚下,参加大旗往每年…  相似文献   

20.
公仲考论     
文章通过对有关铜器铭文的系联和分析,推定西周早中期铜器铭文中的"公仲"应为康、昭时人,系首任曾侯"南公"子,为第二代曾侯,还曾在王朝兼任职务。南方为其子,系昭、穆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