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前期钱法是宝钞与制钱并行,制钱虽是贱金属货币,但在朝贡贸易体系下,"世界货币"的属性导致其大量外流,而明代制钱的东流又对流入国的货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建清 《中国钱币》2008,(4):36-40,F0003
机制制钱是清代晚期出现的用机器铸造的新式制钱,是传统的翻砂铸钱向先进的机器铸钱过渡的产物.机制制钱中有一种"宝苏"机制制钱(封三图1),其多数版式比较常见.但是,这种钱的铸造地一直以来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3.
<正>银钱票是银两票与制钱票的统称。银两票,是指自清末到1933年废两改元前,以银两为单位发行的可兑换纸币。在华外国银行,各省官银钱局(号)及私营银钱业等都曾发行过银两票,且种类繁多,名目纷杂。制钱票,就是指清末公、私所发行的以制钱为兑换单位的纸钞及兑换券。本文所谈银两票、制钱票,是指甘肃官银钱局在光绪三十三年发行的银两票、制钱票。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朝对流通钱币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自明朝起对本朝钱币有了制钱的专称。《明史·食货志》:制钱者,国朝钱也。明朝制钱专指本朝官铸钱币,相对于明前历代钱币,则统称古钱。明朝开国时已有大中通宝五等钱铸行,洪武元年颁行洪武通宝钱制,也为五等制,故明朝制钱包含各等折值国朝年号钱币。  相似文献   

5.
宝川局正式设立于清雍正十年(1732),为清代西南地区的铸币大局.光绪年间,宝川局较早地开始铸造制钱,因为使用黔省土铅的缘故,长期铸造枚重一钱二分的制钱,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遵铸八分制钱.未几,川省又引进近代造币机器,设立银元局,生产近代银币和制钱.今日我们还能看到大量的光绪时期的铸币,并且有较为充足的文献,这...  相似文献   

6.
骆宏谟 《新疆钱币》2005,(3):101-108
宝伊局设立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设局于伊犁惠远城(今伊犁霍城县境内,即当时伊犁将军府所在地),设炉两座。其铸币与内地各省局所铸币一致,所以称其为制钱。据光绪十五年(公元1884年)伊犁将军给清廷的奏议上说:“伊犁行使制钱,半由宝伊局鼓铸”,可见宝伊局鼓铸的制钱还是不少的。  相似文献   

7.
光绪初年,京城户部宝泉局铸行一套标准制钱(计十八种),颁发给各地方钱局,遵旨照式鼓铸。这批标准制钱又称作部颁样钱,目前可见到宝陕、宝福、宝晋等,其钱径为27毫米左右,枚重6克上下,铜质精纯。笔者仅有宝晋局的光绪通宝部颁样钱(如图1所示)。实际上,各钱局只能鼓  相似文献   

8.
在《安徽钱币》2003年第4期有吴先生和周先生撰文介绍宝泉、宝源局的同治通宝,称其为部颁样钱及大样钱。实误,应该称其为大制钱,或者称其为内廷大制钱。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币制的转折点──机制制钱研究戴建兵THETURNINGPOINTOFCHINESEMODERNCURRENCYSYSTEM:THERESEARCHOFTHEMACHINE-MADESTANDARDCOINS¥DaiJianbingDuetosavingthecurrencysystemoflateQingDynasty,theQingGovernmentsoughttomachine-madecoins.Butinfact,thesecoinstookgreatshocktothemoderncurrencysystem:thecoppercashinsteadofthestandardcoins,andthemachinemethodsreplacingbytheindigenouscastmethods.在光绪朝中,近代币制已开始了制钱向铜元、银两向银元的转变,尽管这种变革还不彻底,制钱和银两仍作为货币使用,但其颓势已露。而在这场转变中,机制制钱承上启下,是一个关键。本文试就光绪机制制钱谈一些看法。一、机制制钱产生的历史背景清自咸丰朝以来,对外割地赔款,对内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资财耗费无数”,为  相似文献   

10.
经总制钱是南宋时期一种无名杂敛,一种特殊的附加税,是南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显现在银两上被称作经总制银。“经总制银”银挺的出土发现,说明在南宋时白银已广泛应用于赋税等领域。研究经总制钱(银)的成因、种类及收缴情况等,  相似文献   

11.
李建清 《中国钱币》2012,(1):3-8,F0002
<正>我国近代的机制制钱从诞生到消亡仅历时二十多年,这个时期距今也不过百年左右。然而,由于对机制制钱的重视和研究不够,错误认识比比皆是,不少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福建省铸机制制钱的争议主要涉  相似文献   

12.
制钱铸造在庚子之变中遭受重创,此后经历了一个艰难规复、地方实践、观念转型、民间转向与最终解体的复杂过程。面对庚子后的钱荒危机,清政府通过批准开铸铜元、重建中央铸钱局、改铸新制钱、推广粤式制钱等钱法改革,于光绪三十三年初步规复传统的制钱铸造体系。但随着各省对铜元余利的倚重与货币本位制改革的推进,朝野人士对主、辅币关系形成新的认识,铜元超越制钱被纳入主辅币方案,一文铜元亦在光绪三十四年逆转一文制钱成为推行全国的一文新钱。由此,钱法改革从属于本位制改革,政府币制改革观念亦由银钱并行、分层开展转型为统筹划一、建立银本位,故制钱被排除在新币制之外,长期亏赔的宝泉局最后亦被撤销。同时,民间私钱历经泛滥与衰落之后,在宣统朝转入消亡期。至宣统三年,虽然官私制钱仍在广泛流通,但相关铸造活动已全面停止,这标志着自秦代以后运行两千余年的传统铸钱体系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13.
终清一代,统治阶级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竭力提倡“国语骑射”,这不仅反映于政治、军事领域,就是在货币经济领域亦不例外,清代制钱之满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我小的时候,即民国时期,农村流通的制钱,上面刻着“光绪通宝”四个字。制钱中间有个小孔,用绳子将1000个制钱串起来便是一贯,也有叫一吊的。人们出外购物时,将钱装在用粗布制作的口袋里,俗称钱搭子,背在肩上。  相似文献   

15.
拜读《中国钱币》2008年第4期发表的《“宝苏”机制制钱铸地探寻》(下简称“探寻”)一文,该文结论是“江南制造局才真正是‘宝苏’机制制钱的唯一铸造地”。笔者据现有史料和钱币实物研究,对“探寻”的结论不敢苟同,“宝苏”机铸制钱应该是多地铸造,“探寻”指为唯一铸地的江南制造局并非是“宝苏”机铸制钱的主要铸地。  相似文献   

16.
中华货币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自秦始皇统一货币、专用半两秦钱始,外圆内方的钱制便成为定制,在中国流传了两干多年之久。晚清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浸淫和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经济基础,并由此从根本上触发了中国传统制钱制度的生存危机。面对日益恶化的制钱流通环境,清政府也曾试图挽救,却仍然无法阻止制钱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和脚步,最终为新生的铜元制度所替代。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币制是银两和制钱混用,且没有主辅币的关系,清政府曾规定银两一两折合制钱一千文,但实际上两者比价随市场变化而波动。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各朝制钱重量常有变化,清初顺治时,制钱的法定重量最重为一钱四分(5.11g)。清末光绪时,最轻的制钱法定重量为四分(宝奉局1.44g),在此范围之上,为超重大制钱。在此范围之下,则为薄小型制钱。本人收集的清代薄小型制钱,除顺治和雍正没有外,其它八年年号均有。其中,以乾隆和咸丰为多。所以说,清代在康乾盛世,货币政策已是问题不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铜元的兴衰与收藏(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节:中国铜元的兴衰我国自有金属货币以来,多采用钱范浇铸,在钱币学中称之为“范铸钱”,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货币,方孔圆钱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清朝末期,在中国维持了近两千年的制钱制度已濒临崩溃,嘉庆、道光年间,铜价上涨,铸钱逐渐减少,咸丰年间的大钱出笼更使钱法混乱,同治、光绪年间,除京师宝泉、宝源两局及部分省局铸钱外,多数省局都已停铸,因而市面制钱日见短绌,各地不时出现钱荒。在经济困乏,民用日紧的情况下,朝野人士有的主张购买外洋机器制造银元、制钱,有的建议铸造减重的制钱,以解决钱荒。清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两广总督张…  相似文献   

20.
制钱按《辞源》的定义,“是明洪武以后官局所制的钱,因形式、文字、重量、成色都有定制,故名”。就有清一代来看,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大额交易用银,小额用钱。作为日常交易手段的制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有关清代制钱的研究在清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铜钱自产生后与黄金、布帛、纸钞、白银相结合,构成了不同朝代的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