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温克族在清初被称为“索伦”。当时所谓“索伦诸部”,既有属于通古斯语族的鄂温克和鄂伦春,又有属于蒙古语族的达斡尔。明代和元代,对鄂温克和鄂伦春等泛称为“林中百姓”。更早的隋唐时代,则泛称为“室韦”。“室韦”意即森林。“室韦”与“林中百姓”都是当时中原对黑龙江一带的森林民族所加的笼统泛称,实际上他们并非单一的民族,也并非皆属同一语族。  相似文献   

2.
近读《北史·魏本纪》,发现几例人名、职官及删减方面的错误,随手摘录,并加以校勘。兹举例如下,以备参考。(本文所用《北史》、《魏书》、《资治通鉴》均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准。) 一、人名错误 1.《北史·魏本纪》第二(P54):“(太平真君二年三月)辛亥,封蠕蠕郁久闾乞归为朔方王。” 按:“郁久闾乞归”应为“郁久闾乞列归”。见《魏书·世祖纪》(P94)“(太平真君  相似文献   

3.
一、民族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状况清代前期,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两岸和滨东海地区,居住着赫哲族、费雅喀族;在库页岛上,居住着费雅喀族、库页族(苦夷族);在黑龙江下游和锡霍特山区,居住着乌德盖族。清代档案,通常把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两岸和滨东海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赫哲费雅喀人,把库页岛上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库页费雅喀人。  相似文献   

4.
在祖国的东部,在美丽的乌苏里江畔,在三江平原一带,世世代代居住着一个性好渔猎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赫哲族现有人口4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沿岸,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八岔民族乡、街津口民族乡、饶河县四排民族乡及佳木斯市郊的敖奇村。"赫哲"意为"下游"或"东方"。赫哲族来源于肃慎,是野人女真的一支,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大多数人通用汉语,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还使用民族语言,赫哲人普遍信仰萨满教。  相似文献   

5.
西秦,即乞伏秦,时亦称河南国。属“五胡”之鲜卑,为“十六国”之一。其国曾先后建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县北)、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袍罕(今甘肃临夏市),凡历四主(乞伏国仁、乞伏乾归、乞伏炽盘、乞伏暮末)四十七年。西秦虽然国祚甚短,但其境内佛教之盛,并不亚于四周其他政权。本文就此略作涉及。在谈到西秦佛教时,我们不能不首先注意到今天还保留的西秦佛教遗跻——炳灵寺169等窟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湼吉达尔人是现在苏联远东最小的民族之一,分布在黑龙江下游北岸支流阿姆贡河(即亨滾河)一带,人口约有五百人。这族人自称“叶勒勘”、“叶勒勘一贝叶浓”。意思是“此地人”,或称“阿姆贡一贝叶浓”,意谓“亨滾河人”。从前,满人称他们为“奇勒尔”,“奇楞”。赫哲人称他们为奇勒尔、“鄂伦春”或“亨滾叶尼”,后一称也是“亨滾人”的意思。费雅喀人(今称尼夫赫人)称他们为“雷古”。“湼吉达”是鄂溫克、鄂伦春、满琿(今称乌尔奇人)等族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河边人”、“极边人”。  相似文献   

7.
清代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噶珊制度与虾夷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用以喝珊制度代替明代卫所制度,是对黑龙江下游(包括库页岛)进行管辖的一项重要措施。噶珊制度的建立,实行乌林制,朝贡与赏赐,促进了山旦交易的发展,形成了虾夷锦文化现象,加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今笔者不揣谫陋,仅就管见,草成此篇,以期对清代东北边疆的建置,经济发展.边境贸易,文化交流的研究,能有所裨益。清继明,对黑龙江下游地区进行统治,除了直接编入八旗者外,便是建立喝珊制度。这是清朝用以代替明朝卫所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噶珊,满语,是“乡村”、“屯落”意思的音译①。乡村的头人“喀喇达”即姓长…  相似文献   

8.
嫩江、黑龙江上游及内、外兴安岭的丛林里,有不少鄂伦春、达斡尔和鄂温克语地名。这三个民族的语言,均属阿尔泰语系,达斡尔语属蒙古语族,鄂伦春与鄂温克语为满洲·通古斯语族的通古斯语支,彼此  相似文献   

9.
所谓山丹贸易,就是指诸多民族辗转相接经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萨哈林岛(桦太,即库页岛——译者注)、北海道、本州,几乎环日本海一周而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的出发点是中国清朝的朝贡贸易.清朝时期(1644~1912年)管辖黑龙江流域的三姓副都统衙门每年都要派官员乘船装载被称作“乌林”的赏赐品沿江而下,到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德楞等“满洲行署”,把蟒袍之类的清朝官服或锦料以及青玉等下赐给居住于当地的乌里奇人或尼夫赫人,同时,又从这  相似文献   

10.
居住在我省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大多善于驾驭“木马”。所谓“木马”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滑雪板。这是交通工具的一种,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的杰作之一。早在隋唐时期的渤海国的北面,今黑龙江下游至库页岛一带居住着流鬼人。他们很早就能制作这种滑  相似文献   

11.
门巴族是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所谓“门”即指门隅地方;“巴”藏语指人。“门巴”便是门隅地方的人。在林芝地区门巴族主要聚居在墨脱县和林芝县排龙门巴族乡。人口近7000人,占全地区总人口中的5%。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无文字,方言复杂,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墨脱门巴中可分两种方言,即“仓罗”方言和“巴米罗”方言。门巴族多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黑龙江存在"秽貊族系"说提出置疑.认为"吉里亚克秽貊先世说"、"白金宝文化秽貊系说"、"夫余建国黑龙江秽地说",都是不能成立的.作者提出,这些假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东明建国之地为秽地说"误导出的.然而夫余建国之地并非"秽地",秽人家乡在朝鲜半岛中部,东北大陆不存在秽人实体,秽与貊作为族系在东方并未形成,黑龙江更谈不上存在"秽貊族系"了.  相似文献   

13.
崔荣荣  牛犁 《民俗研究》2011,(2):129-135
我国民间“乞子”习俗源远流长,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乞子”风俗在我国民间很是普遍,乞子的敬物和纹饰也特别多。江南大学丰富的服饰收藏,为归纳、分析民间纺织服饰中有关“乞子”主题提供了各类素材,从中可以总结民间服饰纹饰中从情爱到求子、生子、多子、繁衍不息的系列生殖表现过程,洞悉其背后隐合的深刻民俗意蕴。  相似文献   

14.
本书是对明永乐七年(1409年)为统治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库页岛而在黑龙江下游特林之地设置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系统性研究。据“编著者说明”,研究工作始于1963年;本书是中国有关这方面研究的集大成者。编著者杨旸、袁闾琨、傅朗云先生发表了许多有关东北史的论文和著作;由于不清楚三位执笔的分工情况,本文只好一并称其为著者。下面按章介绍本书的内容。第一章“奴儿干都司设立前,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对明代以前的状况,分为唐代以前、唐至辽金、元代这三个时期进行概观;略述了可称之为奴儿干都司前身的元东征元帅府的设置经过。第二章“奴儿干都司设立前的辽东都司设置”,针对辽东都指挥使司及三万卫以下25卫和自在、安  相似文献   

15.
在黑龙江的历史上,曾经存在10余个戏曲剧种。其中多数为中原地区流人到黑龙江的,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吕剧、赣剧等;还有4个是黑龙江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即拉场戏、龙江剧、龙滨戏和朱春。前3个剧种都属于汉族剧种,况且龙江剧和龙滨戏又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兴剧种,唯独“朱春”是黑龙江少数民族满族独有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因此,“朱春”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6.
即 实 著      辽宁民族出版社版  即实,即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巴图。巴图系辽宁省契丹文专家。中国古文字中契丹、女真、西夏三文,最难解读。然女真文尚有《女真译语》,西夏文尚有《番汉合十掌中珠》等类似字典之书,可资参考。而契丹文迄今未发现工具书类的遗帙,故译解尤难。著者以为契丹文解读法,是个迷。这个“迷出自中国,中国应当是解迷者!”(见该书《序》)。他认为解读契丹文字,如在迷林中寻觅途径,故命书名为“迷林问径”。全书600余页,内容分:哀册拾读、《福留墓志》臆解,《戈也昆墓志释读》,《森讷…  相似文献   

17.
《天问》“眩弟并淫”之“眩”,当读为“长”,兄也,“眩(长)弟并淫”即兄弟并淫;“到击纣躬”当从一本作“列击纣躬”,“列”当读为“戾”,戾击即劲击、疾击也。《涉江》“虽僻远之何伤”中的“之”非形误字,而是因为音近相通读为“又”;《抽思》“览余以其脩姱”之“览”当读为“譀”,训为夸耀、夸大。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生业经济长期依赖渔猎、采集等手段,直至距今5000年左右才在闽江下游流域出现初具形态的农业生产.此区域先后经历了三次较显著的南岛语族跨海峡扩散的活跃期,且各时期扩散路线也有所变迁."人口压力说"或"海洋适应性说"不足以解释南岛语族跨海峡扩散的动因.  相似文献   

19.
根据“特快列车(Expresstrain)”理论,东南亚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的出现是在中国大陆农业迅速南传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伴随了分布于东南亚岛屿地区最早的南岛语族(Austronesian)的形成和分布于东南亚大陆地区南亚语族(Austroasiatic)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金鑫 《清史研究》2022,(5):15-26
崇德八年清军征讨的“黑龙江虎尔哈部落”实为分布于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下游东岸的德都勒姓达斡尔人。其被攻克的波和里、诺尔噶尔、都里三屯,及被招降的大小噶尔达苏、绰库禅、能吉尔四屯,应系德都勒姓的七个分支氏族。他们于崇德五年降清,曾隶额驸巴尔达齐管辖,后因不满皇太极强征贡貂、胁迫南迁而发起暴动,杀死听命朝廷的科约布鲁等头目,随即招致清廷镇压。《清太宗实录》天聪九年所见“黑龙江虎尔哈部落”,本指精奇里江口至松花江口之间与满洲同语同源的虎尔哈女真分支。由于与其居地毗连,崇德八年因暴动而为清军杀掠的德都勒姓达斡尔人,遂亦被对黑龙江中游部族构成不甚明了的清廷冠以该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