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楠  彭波 《攀登》2013,(5):46-49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自发与人为并存、分化与依赖并存、自由与平等并存。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关系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恩想的当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与陈独秀启蒙思想比较──从个人与社会关系出发张宝明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能够开一代新风,并在其影响下使社会出现一个新形势与新局面的,非本文选择的两位人物莫属了。梁启超、陈独秀两人在年龄上仅差6岁、却分别成为戊戌与“五·四”时期思想上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3.
"个人生活史"是一种目前被诸人文社会科学广泛应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对民俗学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民俗"之"民",都是生活文化的承载者。而作为社会化与社会关系中的人,每个人又都是一面"镜子",可从其身上映现出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这就为民俗学的个人生活史研究提供了合法性与可行性。而从操作性角度来看,应对俗民个体生命历程及其生活"语境"做多方位的深入访谈、参与观察与多方面了解,对其生活中的标志性特征进行呈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反映其背后的整体社会生活文化。个人生活史研究,关注俗民主体的身体性与思想感受,以"民"带"俗"、还"俗"于"民",可避免传统以"俗"带"民"研究路径带来的一些不足与弊端。  相似文献   

4.
王前军 《攀登》2007,26(2):65-67
网络空间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不同于物理空间的虚拟场所,人们可以藉此建构一种新的跨越时空制约的社会关系,以改善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相比,网络人际交往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它在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伦理方面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天津市政府与社会团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婚俗进行改良,包括对旧婚俗中仪仗的整顿以及举办集团结婚活动对新婚俗的形成进行引导与示范等。这种改良对个人与家庭、社会关系、家—国关系重新建构与诠释,成为社会教化与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天津婚俗改良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人是社会的动物,而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在群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个人必须在社会群体中生活,这个群体是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居住的社区、民族、国家等。个人与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有一种相互依存、联系和影响的关系,人不可能离群独居。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仍是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85%左右的农业社会,重新调整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促进封建的统治形态向近代转变,是明治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反复的探讨和实践中,1888年即发布宪法的前一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市制町村制.通过近代町村自治的成立,日本实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8.
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方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以人本主义地理学为代表,现代欧美人文地理学界对地方性意义以及地方在建构个人与社会的文化身份认同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地方对于个人与社会来说,不啻是一个意义的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的媒介。因此,地方意义在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方-空间的关系、地方认同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地方认同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认同四个方面对欧美人文地理学关于地方与认同之间辩证关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述评。  相似文献   

9.
王志俊 《沧桑》2011,(4):90-92
《菊与刀》对日本人的负恩观,对社会的情义,对名分的情义做了一些简单的论述。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并把恩推及整个社会网络中,把所有的关系视为负恩与报恩,这使得他们自觉履行义务而毫无怨言。在日本人心目中"情义"被人们视为人与人之间最珍视的一种人际关系,也是日本文化中所特有的,报答情义充满了内心的不快。在"恩""义"的范畴中,日本人竭尽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二次战后日本经济的空前发展,不仅带来生产力的进步,使整个日本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而且也使日本国民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它的变化又对日本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人生活中心主义一般认为,个人生活中心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和家庭的利害放在首位加以考虑的生活方式。在日本,随着战败、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追求生活富裕、便利和舒适度等开始在国民价值意识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生活中心主义得以蔓延。在此情况下,战前、战时的那种“灭私奉公”意识后退,而潜藏于其背后的个人利己主义的世界一举扩大,“灭公奉私”成为支配意识。战后,大多数日本人,比起重视社会的其他  相似文献   

11.
刘佑 《攀登》2002,21(2):67-7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涉及人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发展,核心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劳动力主要是体力和智力,个性是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人的发展应当是全面、自由、充分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针对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提出的,是对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批判继承;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广泛的教育机会和个体积极的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刘金燕 《神州》2014,(18):242-242
大学生群体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因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犯罪是社会关系失调的表现,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严重冲突,而且更意味着社会化、文明化的挫败。在我国急速转型的社会当中,大学生的行为呈现诸多问题,这一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思想和行为异化正在危及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巨大隐患。  相似文献   

13.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日两国人民除了蒙受战争苦难之外,还在不同程度上遇到国族与文化认同等问题,女明星也不例外。身为日本人的李香兰,在舞台上往往是以中国人的形象或主体身份示人,并闪现星光。然而,日本侵华当局的幕后掌控,民族意识的萌生,性别的纠缠,使她在战争的特殊环境里处于矛盾、挣扎之中,艰难地做出国族的选择和认同。在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最终完成了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期女明星李香兰的形象建构,其中也包含着李香兰个人的主观想象和抉择。不容否认的是,战争时期建构的女明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李香兰战后的行为。然而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潮流,李香兰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了新的角色,并树立起新的社会形象,赋予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女明星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主要属于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也有所涉及。本文总结了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与当今政治经济学研究较多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主要属于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也有所涉及。本文总结了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与当今政治经济学研究较多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一部分人解决个人终极关怀的唯一手段和实践体系,它在使人们保持心理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了解日本国民宗教信仰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不仅对认识日本社会文化的特点大有裨益,而且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彭春凌 《历史研究》2020,(3):110-131
19世纪下半叶,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引发的社会问题,令偏向个人主义的斯宾塞社会学说遭到质疑,并引发关于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关系的深入思考。在西学东渐大潮推动下,欧美学界的思考以学术译介的方式传入日本和中国,并因文化传统、话语体系、时政背景以及学者个人因素的差异而发生流变。岸本能武太《社会学》在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说基础上,以"非社会性"对译人类反抗社会秩序的"反社会性"特征,在缓解斯宾塞个人自由观念给日本社会带来紧张感的同时,借此对抗日本日益膨胀的国家主义思潮。章太炎通过翻译岸本《社会学》,将个人自由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逃群"、"隐"、"废"等理念勾连,以"出世"方式抵抗清末新政,为革命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胡珊 《神州》2014,(9):174-174
社会的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具体个人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分工还未发展起来,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以朴素自然的形式融合在个人活动中,个人显得比较全面和自由。私有制条件下,片面的社会分工使人的发展片面化,导致与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全面发展共生的个人畸形发展,这种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尤为严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异化劳动四方面的内容,力求在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揭示人的发展规律,寻找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记写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社会的传记写作不仅展示了作者们的动机、主见和兴趣,也揭示了那些撰述传主的个人和全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传记写作是最有用的史料,但是在应用这种材料时,他应该清醒地看到它们对于成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而对于研究中国史的西方历史学家来说,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级的观点和意识,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极不相同的社会地位这两个方面,使这种清醒的理解倍加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和谐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及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