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日本史学中“近世”一词,出现于江户时代,原是当时人自指,即“最近时代”之义。明治维新之后,“近世”所指时代仍为江户时代,其涵义则与近代对立,以至于被归入中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史学的发展使近世得以脱离中世范畴,被视为一个独立时代概念。而在地域研究和近代化论兴起的背景下,近世与当代的关系得到强调,近世的内涵又出现了“最近时代”的意味。“近世”概念出现至今,经历了变义、独立而回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近世初,丰臣政权和德川幕府及其下属各领国的封建大名在全国范围内较集中地进行了各自领国都城城下町的建设,并展开一系列经营活动促选其繁荣发展,努力将其经营成为领国经济的中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城下町的经营可以说既是一种领国都城的建设经营举措.同时也是各封建领主促进商农分离积极对领国内的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统制利用的行为。通过城下町的经营,领主较全面彻底地掌握了领国内物资的生产和流通,确立并维持了领国独立的经济圈,加强了对领国经济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从个人主义的泛滥与新道德和民主政治构建的难产、理想主义的滥觞与激进主义者实践道路的迷惘、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横行与国人人生观的困惑等视角发掘出误读进化论所产生的近代社会转型问题,希望唤起学界对进化论展开深刻反思,审视它在近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对比西方来看中国历史与史学问题,是中国史学近代转型接受西方学术框架所带来的一种学术视域。如果将西方区域化,那么,可以看到,宋代和作为西方史学近代化起源的文艺复兴一样出现了历史观与史学方法的革新,是中国史学“近世化”的开端,也是接触西方之前原生性的带有近代化特征的史学前近代阶段。由此可见中西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的一致性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卫生和卫生的历史并不单纯,一旦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多方位、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便不难发现其中被人忽视的历史现象和存在的认识局限。一部卫生史关乎的不仅是医疗和健康的演变,而且也是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关于中国近世卫生史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现实深具意义。本文对近百年中国卫生史研究做一鸟瞰式的回顾,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能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7.
从近世走向近代:华北的农耕结合与村落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世以来华北农民在农耕劳动上的互助-结合行为的变化与同时代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密切相关,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则直接关系到对该时代农村社会性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华北农村的农耕互助具有地域特征,通过对近世华北农村的"锄社"、"合具"及近代的"搭套"、"换工"等农耕结合习惯进行考察和相互比较,可以看出华北的村落共同体经历了一个从近世走向近代的、变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近世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方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论证了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概念的逻辑内涵和历史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而对近中国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近世中国社会形态属于“早初机器-工业-民主社会”,社会性质属于“早初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9.
江户时期,德川幕府通过大阪中央市场和特权商人集团管控国内贸易,维系幕府统治。到江户后期,随着沿岸航运的日渐发达,联通全国的航运交通网开始形成。西南诸藩借助西日本濑户内海的区位优势,依靠回船贸易成功摆脱了财政困境,同时又因位处迎击西方“黑船”的前沿位置,不得不积累财富并加强武备。回船贸易带来的财富积累,让西南诸藩具备了可以对抗幕府的经济实力,也让其统治者及有识之士坚定了贸易致富甚至开国通商的想法。由此,“黑船来航”成为西南诸藩主张开国通商的借口,更成为促使日本推行幕末改革、开启明治新时代的外部契机。“萨长同盟”则成为推翻幕府统治的内部政治力量,推动日本走上倒幕维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近代”、“近世”,历史分期与史学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考察了古典时间名词“近代”和“近世”在清末民国时期词义的演化及其给中国史学近代化和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认为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和“近世”词义的翻新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时间分期法 ,促进了中国通史研究的近代化 ,促进了专门史、边缘史、近代史研究的发展 ,同时又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和不同的区域,华侨与侨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状况。基于普通华侨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考察了近代旅日闽侨与侨乡的多元联系及其演变形态,认为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华侨,与侨乡社会保持了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逐渐成为侨乡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拓展了侨乡社会的外部发展空间,倡导今后运用历史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探寻其联系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以期拓展日本华侨史研究的学术视野,深化对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俊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1):5-16
长期以国内区域市场为主要贸易范围的中原地区,在进入近代以后,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它不仅改变了中原经济发展的面貌,而且在中、西部地区近代经济的外向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日俄关系的发展道路是十分曲折而复杂的。两国间存在严重利益冲突的敏感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其中,领土问题是制约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两国关系的改善也受到日美同盟的牵制。但尽管有这些障碍,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与日本仍将继续发展和扩大彼此间的合作关系,这是由双方的国际战略、政治安全及经济利益所决定的。这一趋势有利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英国中央财政管理机构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时,国库、财政署和私室是英国最主要的中央财政管理机构,三个机构的命运漂浮不定,主要原因是国王及其王室才是财政管理的中心所在。都铎时期,国王们为加强对财政的个人控制,建立了私室财政体制。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初期,中央财政管理一仍旧惯,但1612年的管理革新实践却奠定了后来国库复兴的基础。综观这一时期的财政管理机构的沿革可知,连续性、渐进性、经验性和灵活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米粮经纪业是近代安徽米粮交易不可或缺的主体。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代表买卖双方的买卖行、代表卖方的卖行和代表买方的买行;米粮交易程序也因而有异。近代安徽米粮经纪行的数量总体颇多,但也因米粮贸易的兴衰而有所变动。各地米粮经纪行规模各异,在内部结构和经营内容方面也相应地有所不同。米粮经纪业通过血缘、业缘和地缘建立起商业信息网络和较为稳定的商务关系网络,成为皖米市场网络的"神经中枢"。 相似文献
16.
英国近代贵族大地产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英国经济的特征之一是贵族大地产的兴盛。从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为数不多的贵族始终占有相当份额的地产。甚至就整个欧洲而言,英国贵族大地产的规模和影响也格外突出。英国贵族地产大多是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它在一定时期内适应着英国的生产力发展。英国近代贵族阶级长期占有大量地产,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政治因素;属于封建主义残余的贵族财产等级制和长子继承制,对维护贵族阶级大地产制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天津——近代北方经济的龙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如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2):40-50
具有优越地理区位、便利交通条件和良好经济基础的天津,开埠后又利用通商口岸所特有的宽松环境、发展机会和广阔市场,逐步成为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成为近代北方经济的龙头,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广大地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真正充分发挥港口城市天津所固有的巨大经济优势和潜力,有利于今天北方市场经济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中国北方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代以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步由传统的农、牧、工、商业经济向现代外向型经济转变。这一嬗变与北方沿海港口尤其是天津港的开埠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津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则是北方社会经济这种变迁的主要体现。通过港口与腹地间经济的互动作用,近代北方外向型经济体系逐步架构起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