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古代石刻画像,尤其以汉画像石为代表,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整个汉代社会的缩影。汉画像石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多重层面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从中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人的灵魂和精神力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该具备这种功能与义务。受此启示,在中国当下最受追捧的动画艺术也不能够例外。  相似文献   

2.
贿赂图与西门豹治邺图辨刘玉生,王卫国在南阳汉画馆藏有一块罕见的汉画石刻,《南阳汉代画像石刻》①一书曾对该画像作了描述和考释,认为该图是表现汉代社会中的“贿赂”图像。笔者以为该图尚需进一步地推敲,今试辨之。对于该图像的描述可详见于《南阳汉代画像石刻》(...  相似文献   

3.
墓葬结构是葬俗的物质表现之一,而墓中时壁画更直接反映了当时当地人的文化面貌。汉代画像石墓在东南地区的苏北鲁南发现颇多,本文所述四川乐山地区汉崖墓石刻画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比较:东南地区汉墓石刻画像和巴蜀地区的有哪些异同?  相似文献   

4.
璧山出土汉代石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7年,璧山县发现了汉代墓群95处713座各类汉墓,发现汉代画像石棺15口及大批陶俑、陶、瓷器及五铢钱等珍贵文物,在汉砖墓出土砖上还有“富贵昌宜侯王”字样。这些汉代画像石棺,是四川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历史最早、文物价值最高的石刻艺术珍品之一,其画面多为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图腾、双阙、朱雀、主人、侍从、武士、鼓乐伎、杂伎等形象。造形优美,刻工精细。其中,璧山云坪乡水井湾七号墓二号画像石  相似文献   

5.
鲁迅收集南阳汉画拓片始末文/曾宪波栏目主持人王长春本世纪30年代,鲁迅慧眼独识汉代画像石刻,对汉代石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且造诣颇深。鲁迅收集和研究汉画,是为了研究秦汉历史,是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好地为新文化运动服务。在他的晚年,他为收集、编选、...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说过:“惟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南阳汉画像石,可谓是汉代艺术的首席代表。南阳汉画像石从它被发现到现在,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在海内外持续着巨大的影响,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探寻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它被艺术界称为“纯粹的本土艺术”,被理论界称为“中国第一个艺术热情时代”,更在美术史上被誉作“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南阳汉画像石展现给人们的是大气磅礴、古拙素朴、活泼热情的艺术风采。南阳汉代画像石作为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具有汉代石刻画像“博大精深”的共性特征;其次,南阳汉画像…  相似文献   

7.
王煜 《巴蜀史志》2010,(5):52-52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艺术最具民族魄力的时期。鲁迅先生曾说:“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古朴、深厚、雄浑是汉代艺术的典型风格。雅安的东汉石刻就是汉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8.
楚辞与南阳汉画像石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汉代画像石刻的进一步研究整理,展示了不同地区画像石的个性特征。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待于解决的课题,即;这些艺术个性是怎样形成的?其中有那些审美因素和艺术表现经验作为前导?它们的纵向剖面呈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迹象?在这里,我想撷取“楚辞”和“南阳汉代画像石”二种艺术实例来做一试探性的比较,以找出彼此之间的承续和交叉,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寻找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9.
石刻在全球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的石刻除了有自身传统外,相互之间的传播与交流也较为频繁。山东汉代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凸显着自身的传统,一方面呈现了外来文化的因素,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画像石上和圆雕的胡人形象、石狮子、建筑上的石构件、与佛教相关的画像、外来乐舞等,它们是汉代山东与丝绸之路关系密切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10.
试论洛阳关林陈列的几件北魏陵墓石刻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孝文南迁伊洛,洛阳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魏承袭汉代厚葬之风。解放前后在以长陵为中心的湹河流域邙岭陵墓区内,出土了大批北魏石刻艺术品。这些精美多样的石刻,有助于加深对北魏乃至整个北朝石刻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惜其中一部分早在解放前已流落海外,还有些画像石棺分散在西安、开封等地。近年来,邙山出土的北魏陵墓石刻艺术品,都集中陈列在洛阳  相似文献   

11.
宋伯航 《文史月刊》2011,(10):69-69
新疆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喀瓦甫”,历史久远。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过烤肉用的扇子,《汉代画像全集》中还有两帧烤羊肉串的石刻图像。  相似文献   

12.
试论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代绘画艺术作品中,画像石是保存最多的一种,目前在我国十一个省(区)都有不同数量的发现。笔者试图就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作一简单论述,以就教于有关专家和同志。一、以线刻为主的雕刻技法“画像石”或曰“石刻画像”,顾名思义就是在石料上刻画物像。当时匠师们用刀斧先琢出图像的轮廓,再用各种线条表现物象的神态,刻画细部。这种画像具有粗犷豪放、浑朴古拙的艺术风格。汉画像石与绘画的区别,主要就在于它是以刀代笔,取石为  相似文献   

13.
李英 《中原文物》2012,(1):67-71
汉画像石涵盖了汉代政治、经济、民俗、社会生产、思想、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是一种独特的档案载体。南阳是画像石的重要产区,不仅可以补史书之阙,而且重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民俗,直观展示了汉代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档案学价值。同其他画像石产区相比,南阳最早把画像石作为一种石刻档案进行建馆保存,南阳画像石中神话、升天、天文题材的画像比较丰富,具有独特的档案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汉代石棺画像源于商周,至汉代,厚葬之风使四川地区石棺雕刻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并影响至中原、西北地区,历隋唐五代两宋至金约1500多年的历史。中国石棺装饰艺术(又称“石棺画像”艺术)其内容与雕刻技术在众多的美术流派中有其独特的风格。四川汉代石棺画像艺术,其内客与形式的统一以及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已达到比较完美的艺术境地,赢得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席之地。高文先生从事文物工作数十载,除担任四川文物考古领导工作外,一直潜心研究,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已有近20部著作面世。最近新编著出版的《四川汉代石棺…  相似文献   

15.
汉代画像艺术,是指汉代的艺术匠师刻划或模印在砖头和石板上的艺术图案,因为这些艺术图案刻划前要先描绘,形象很带绘画性,它们经过匠师的进一步雕刻加工,审美趣味浓厚。汉代画像艺术的兴盛,是和汉代的“厚葬”之风紧密相联的.汉人视死如生,人们不但要仿照生前住宅形式修造墓室,随葬大量生前使用过的物品,还要将墓室壁面装饰得富丽堂皇,而在基砖或基石上刻划出各种图案,就是这种装饰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汉代,用各种雕刻画像装饰墓室的风气遍布全国,而以山东、河南、西安、四川等地最为集中,贵州境内出土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在图…  相似文献   

16.
河南南阳是汉代画像石刻的重要“产区”,截至目前已出土一千二百余石。南阳汉画像石不仅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国内外颇为驰名。省文物局为了把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介绍给国内外读者,已组织人力  相似文献   

17.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石作手工业的产品之一,数以万计的画像石和采石场遗址的发现,以及汉代画像石上的榜题文字,为研究汉代画像石从采石到最后消费的产业链提供了基础材料。资料显示,汉代画像石采石场面积较大,传统采石技术已经成熟,能够按需要的尺寸采石;石刻画像雕刻技术在汉代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不同风格的画像石表明,当时存在数量可观的画像石作坊;大量存在的画像石建筑和零散画像石则表明,消费群体人数众多;画像石产业链完整。  相似文献   

18.
楚文化对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文化对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发展的影响李建汉代画像石这种出自汉代墓葬的石刻艺术品,它不仅有着粗拙豪放的独特艺术风格,更以丰富的题材、包罗万象的内容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汉代画像石在全国十余省区均有出土与发现。相对集中的有:河南南阳、鄂北;山东...  相似文献   

19.
东汉是一个隶书盛行的时代.以现存的三百余种汉代石刻来看,当时书法种类之繁多,风格之多姿,内容之丰富,足可称作汉代艺术之宝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显示其超越时空的珍贵价值.而且汉代的石刻“一碑一奇,莫有同者”,“诡形殊制,融为一炉而铸之”.我们注意到,川、陕、甘三省相邻的地区多摩崖石刻,《大开通》谓为摩崖石刻之祖,而被书林称作“汉三颂”的《石门颂》、《西狭颂》、《(甫阝)阁颂》,则可为汉代摩崖石刻的代表作.《石门颂》与《西狭颂》相对而言研究较多,对《(甫阝)阁颂》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的旨趣在于对《(甫阝)阁颂》的研究历史作一初步地检索,并探讨其中的某些得失.  相似文献   

20.
汉赋与汉代画像石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一时代环境中的文化现象,呈现的是不同切面的结构整体。汉赋和汉代画像石刻,就是这类实例的典型。从西汉中期到东汉末年,是辞赋的时代,也是画像石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二种艺术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汉赋盛于汉武帝时,积至成,宣年间,进御之赋,已达千余首,仅《汉书·艺文志》所记赋就有九百多篇,今虽百不余一,但其洋洋大观,史籍有载。画像石刻最早出现于西汉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