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3.
日本政府延至1913年10月才正式承认中华民国,但又规定在内外公文中要以“支那”或“支那国”称呼中国。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又先后将其改为“中华民国”和“中国”。每一次改称背后都包含着分裂或独占中国的野心,也是民国时期日本对华政策和中日交涉中的一个症结。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把创建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革命的共同奋斗目标,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对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等问题做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明确规定,其中的国体,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具有最根本的意义和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有着极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国人对公共卫生建设的认识是:一、从防治疫病、保障民族健康、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国家地位与声誉等角度认识到公共卫生建设重要性;二、从国情与公共卫生建设内部要素的关联性提出了公共卫生建设的方针,并从公共卫生的性质与应办事项的角度对公共卫生建设的目的和内容进行了阐述;三、认识到当时进行公共建设在社会经济、卫生观念、政治组织、人才与科学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因素;四、从提倡西医、卫生教育、人才培养、卫生经费、卫生技术与设备、社会建设同步性、社会共同参与性、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了从事公共卫生建设的方法和手段。这些认识虽有局限性,但也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至民国时期中国茶叶海外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至民国时期,中国茶叶海外市场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其中欧美市场最为重要;就国别来看,荷兰、英国、俄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及澳洲、北非则是这一时期中国茶叶最重要的海外承销市场.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的不同阶段,上述各国茶叶市场的地位和份量呈现出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7.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艰难地然而终于剥离传统史学的脐带,迈向史学现代化的新途。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史学的交融呈现鲜明的特点:史学的传播渠道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中国学人留学欧美成为时尚,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中西史学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传播西方史学的主体;而传播的内容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历史哲学的引入更令人瞩目;出版机构在民国时期中西交流中起到重大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政府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为了应对灾害,政府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应对措施。事实证明,没有政府的救灾措施,灾害的影响是不可想象的。一个转型中的政府越来越有力地确立自己在赈灾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民初知识分子对议会政治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初年,面对议会政治的失败,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大致表现出三种路向:第一是认为中西社会条件不同,代议制不适合中国;第二种主张用普选制、职业团体选举来改造代议制;第三种要用直接民权取代代议制。但民初政治发展的实际走向是从移植西方代议制转向由集权走向宪政的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研究中,国外的相关机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是一个有别于国内学界的研究群体和范围。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末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他们开展研究的历史背景复杂,研究成果显著,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既有各国研究的个性和特点,也呈现出某些共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从主体到内容都是非常确定的。从纵向考察,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两大阶段的地方政治行为既有总体上的共同性,又有各自阶段上的特殊性。从横向考察,则包括内向性的自为地方和外向性的对抗中央两大方面。从政治学审视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行为可略见其诸种表征。 相似文献
12.
清末科举出身的梁士诒 ,受维新思想启发 ,积极吸收“实用之学” ,在兴办实业、筹款修建铁路、革新铁路管理方面具有较多建树。并由此奠定了他在财界的基础。民国初年 ,梁为袁世凯所重用 ,其行政权力仅次于袁 ,政治生涯达到峰巅 ,由于积极拥戴袁世凯称帝 ,因而遭到世人的谴责 ,被迫避罪逃亡。日后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 ,一度登上国务总理宝座 ,出现了短暂的“辉煌” ,最终在军阀混战中下野 ,亦无法避免其悲剧式国务总理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对中华民国外交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日益增进和大量新史料的公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无论是对事实的梳理还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都有明显改观,外交史研究在客观性、科学性、严谨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学术视野的进一步扩大,未来的民国外交史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安徽整顿私塾是为普及新式教育扫清障碍,但教育行政和知识精英一方面高估了学校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则低估了私塾的"坚韧性"。尽管借助国家权力的干预,私塾遭到挤压而日益处于国家教育场域的边缘化,但学校未曾完全取而代之,私塾依然在广阔的乡村和城市的角落存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民国宗教"入世达变"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明显的转型阶段,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成为社会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共同命题。一些宗教界人士也积极吸纳新文化、新思想、新事物而“入世达变”,促进了宗教事业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朝鲜战争后,根据中朝双方签订的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大批朝鲜实习生于1954—1961年来到中国接受培训。中国有关部门、上海各实习工厂自上而下地构建起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为朝鲜实习生顺利完成培训任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在日常生活方面对他们给予了周到细致的照顾,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使朝鲜实习生回国时大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有的还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朝鲜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培养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7.
民初晋北乡村作为历史大变革时期重要的社会单元,其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还包括劳动生活方式和婚姻生活方式等。且由于晋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故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清末至民国时期赣闽粤边区农业变迁与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民国年间,赣闽粤边区①农业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经历了兴衰嬗变、重组调适的过程,这一过程有衰落、有收缩、有扩张;并出现了诸多近代农业新因素,农业正朝着积极的方向作渐进性转型和变迁。近代农业完全衰败的观点在边区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赣闽粤边区农业渐进性转型的例子说明,对近代中国农业整体变迁评价应立足于多区域的实证研究,任何单一区域的农业评价都无法涵盖近代中国农业的整体变迁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广东乡村的基层权力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初年,受到辛亥革命冲击的广东乡村基层权力机构以各种方式恢复和重建。这些机构包括警局、区乡办事所和团局,而主要是团局。控制乡村基层权力机构的人物有士绅、商人、回乡官吏、退伍军官等,有军事经历、直接掌握武力者通常在这些机构中担任主角。由于广东政局动荡,省、县政府对乡村往往不能充分行使权力,乡村基层权力机构获得很大的独立性,有时甚至同政府、军队发生冲突。国民政府成立后,广东实行新县政,但民国初年形成的乡村基层权力机构的格局,在不少地区一直延续到40年代末。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一书,于2019年9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该书共6章、15万多字,记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示了党和国家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真实写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梳理新中国历史经验的优秀读物,该书可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新中国史,并且已经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学习新中国史的重点教材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