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潇潇 《黑龙江史志》2013,(17):142-14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改变法国劳动力资源奇缺的局面,约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欧洲支援前线,为协约国的胜利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十余万中国劳工他们很难快速融入法国社会。李石曾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旅法华工进行教育、保护,提高了华工自身能力和社会地位,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一战期间,法国女多男少的现实、华工对配偶的需求促使不少华工与法国妇女结为夫妻,而法国政府错误的婚姻政策及急功近利的遣返华工政策又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洋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伦理秩序及与法国的外交关系,采取了一些限制华工婚姻的措施,但受制于其法律制度的自相矛盾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族自决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具体表现为: 一战前后列宁和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的相继成熟; 当时世界主要大国对民族自决原则的承认; 苏俄民族自决原则的实践及东欧国家的参与和认同;一战后依照民族自决原则对欧洲版图的重新划分及在非欧洲世界产生的广泛反响.这表明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已被公认为一项基本的国际政治原则.得到公认的民族自决原则影响并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版图,并于1945年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从而最终完成了从一项政治原则向国际法原则的转变.但过分夸大民族自决,又会导致种族歧视乃至仇杀.  相似文献   

4.
自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发生之后,北京政府、革命党以及社会各界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二十一条"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保存价值。北京政府保存此国耻记忆,既有免责之虑,也有捍卫其统治合法性的功利性诉求;革命党将"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用来证明北京政府的卖国行为,以便进行革命动员;一般新闻出版界则借此刺激民族主义消费,寻求国货消费的合法性。五四运动期间,"二十一条"国耻记忆向卖国贼国耻记忆演变。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凸显的民族危机与国内激烈的派系竞争纠缠在一起。在此语境下,国耻记忆扮演着对普通民众进行救亡启蒙的社会角色。在这一国耻记忆形成与演变的背后,蕴含着时人关于如何救亡的集体潜意识,即加强民族内部团结,才是自我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5.
龚锐 《文史春秋》2002,(4):33-39
1950年10月1日,美军不顾我国政府关于“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将出兵参战”的严正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向北朝鲜发动了大举进攻。  相似文献   

6.
自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发生之后,北京政府、革命党以及社会各界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二十一条"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保存价值。北京政府保存此国耻记忆,既有免责之虑,也有捍卫其统治合法性的功利性诉求;革命党将"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用来证明北京政府的卖国行为,以便进行革命动员;一般新闻出版界则借此刺激民族主义消费,寻求国货消费的合法性。五四运动期间,"二十一条"国耻记忆向卖国贼国耻记忆演变。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凸显的民族危机与国内激烈的派系竞争纠缠在一起。在此语境下,国耻记忆扮演着对普通民众进行救亡启蒙的社会角色。在这一国耻记忆形成与演变的背后,蕴含着时人关于如何救亡的集体潜意识,即加强民族内部团结,才是自我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9.5万名英招华工在法国为英军工作。英招华工从中国前往法国的运输分为东西两条路线,有大约8.5万名英招华工是从东线前往法国的。东线运输从中国威海和青岛出发,东渡太平洋到达加拿大的西海岸,再通过铁路运输穿越北美大陆,然后再从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东渡大西洋,到达英国的利物浦,之后换乘火车到达英国的福克斯通。从福克斯通华工再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的港口布伦。全程大约2.2万至2.4万公里,历时近1年半。为了得到急需的劳动力,英国政府对于华工运输十分重视,不仅为华工旅途中的住宿与饮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还派遣军官与军医负责华工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从而大大减少了华工在运输途中的死亡和逃逸。  相似文献   

8.
论文探讨了在中国参战语境、社会革命语境以及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形成过程及特定意义。百年来,中国围绕一战华工形成的论述分为两类:一类着眼于国家视角,着重从中国作为参战国与战胜国的角度展现中国在华工招募过程中发挥的主导性作用与华工扮演的参战角色;另一类立足于华工视角,最典型的是在社会革命语境下从华工作为帝国主义、军阀主义对立面的角度揭示英、日、法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势力的压迫本质与华工的革命精神。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华工论述似乎接续了中国参战语境下的华工论述。虽然同是立足于国家视角,但在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论述更侧重展现华工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进程。尽管社会革命语境下的华工论述逐渐瓦解,但个体视角的论述依然不失为国家视角论述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视角,二者之间的矛盾突显,是当前中国一战华工论述重建的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前线战场与后方民众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在志愿参军之余,后方民众对前线的支持大都汇入到各种慈善活动中。民众的积极参与使慈善活动拥有了国家立场表现出明显的爱国主义情感,对责任的认知促使不同阶层的人在慈善活动中不断交融,打破了原有的阶级固化,并直接增强了慈善与政府公共行为的合作。战时慈善的这些变化有力昭示了英国公民意识的兴起,即对国家的认可以及对作为国家公民责任的认知。这种公民意识,不同于传统的道德责任,不仅使慈善机构成为英国汇聚社会力量、弥补政府功能不足的重要渠道,也为此后慈善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10.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和幅员大国。近年来,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都有重大发展,又有着较为稳定的政治结构,为未来成长为世界大国奠定了良好基础,印度崛起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论文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华工从战时到战后的有关去留问题;北洋政府安置回国华工的官方举措及其实施困难以及华工回国的实际境遇与抗争活动;并探讨了一战回国华工并未因其身份和贡献享有善待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华工多被遣返回国。北洋政府制定并推行《安置回国华工章程》,但地方政府在妥善安置被遣回原籍的华工方面,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其间以梅钧为代表的旅法华工团,向山东省政府发起请愿,要求妥善安置归国华工,并与山东省政府展开博弈。此次博弈以梅钧离开青岛而结束,华工安置问题基本不了了之。大多数华工回国以后,并未因其身份与贡献而享有优待。他们穷困潦倒的结局是北洋政府时期普通人生计艰难的缩影,他们的弱势地位与无力争取应有的权益是他们被遗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该章直径36毫米,正面环铸英,即“英国国王兼印度王乔治五世”(1910~1936在位),中间是乔治五世头像。背面是一赤身裸体的战神,手持利剑,骑在奔腾的战马上,马蹄下踩着骷髅及铸有飞龙怪兽的盾。马的左右两侧上方有纪年(1914、1918)。马头上方铸有太阳光芒四射,意谓“日不落国”。整个画面表现了英国战胜后的踌躇满志。但它却显露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搜刮别国财富,妄图夺取海上的霸权。在章的图案设计上粉饰美化了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本质。在章的滚边处铸有“No.48731”编号与英“CHINESE”,即“中国人”的字样,表示此章是发给华工们的。  相似文献   

13.
论文分析了一战中山东籍华工应募的社会因素和内在动机。认为由人地矛盾、资源紧张造成的生存压力与英、法招募开出的各种工资收入、生活待遇等等,是构成华工应募与否的外在条件,但这些条件能否起作用,具有多大程度上的效力,还要取决于华工的内心想法,取决于他们的内在动机,特别是取决于一定的心理结构。从华工出国前的痛苦感受、责任驱使、矛盾抉择、毅然决然等心情表达和行为表现看,家庭和家乡情怀是他们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他们做出出国决定的动力所在。英浸会、圣公会在山东地区传教30多年,构筑出一个有影响的社会网络,他们在华工招募中出于宗教基础的人文关怀与宣传方式,对于山东地区的华工招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志财 《沧桑》2009,(2):130-131
在沉寂了几个世纪后,印度这个在历史上曾经十分辉煌的文明古国于新世纪焕发出青春活力。依靠优越的地缘环境、自然条件、人力资源、政治经济军事等有利条件,印度必将崛起。但在崛起路上印度必须解决好自身问题和与主要大国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平崛起”理论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能否打破以往世界各国崛起的常规方式,普遍表示关切。对中国来说,从自身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和平崛起是必然选择。清醒认识和平崛起道路上的挑战有利于顺利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风云雷动的现代史上,一代枭雄蒋介石从乱世中崛起.蒋介石的崛起,既有其错综复杂的客观形势,也有其自身的主观动因.而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文化积淀,无疑也为蒋介石的崛起提供了传统的政治文化氛围."道德自律"、"业缘规则"、"权力本位",就是蒋介石崛起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在中世纪欧洲经济发展史上,意大利著名城市共和国威尼斯有不可无视的重要地位。威尼斯在中世纪是其经济繁荣期,收入总量跃居欧洲首位,在地中海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本通过对其繁荣的变现出发,探究其崛起的原因分析其具有的特点,对中世纪商业崛起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战后初期,库尔德人为实现民族自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涌现出一批民族主义者,但库尔德人的抗争以失败告终。文章认为,此时期的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尚处于部落反抗阶段。其失败的原因,一是由于谋求建立、巩固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和实现现代化的土耳其政府不能容许境内库尔德人的分离主义;二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库尔德人失去了西方国家的支持;三是与库尔德人自身的分裂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命大的旅长李德生是大别山的儿子。1916年4月,他出生在大别山腹地一个叫李家洼的小山村。李家洼属柴山堡地区,当时属河南光山县,今为河南新县陈家店乡。李德生年幼丧母。因家贫,八岁时他便替人家放牛。1930年,14岁的李德生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李德生历任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二团团部传令兵、班长、排长,后任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1932年,李德生随红四方面军主  相似文献   

20.
山东淄博周村是当年英法招募华工的重要站点。论文根据对"周村华工"后裔或知情者采访整理出来的65份口述资料,从华工归国所带物品、节余工薪的使用状况、归国后从事的行业、思想观念与自身素质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比照当时知识界和政界对于归国华工影响力的乐观预期,得出结论:华工归国后的总体境遇不够理想,归国华工对中国社会所能发挥的积极影响极为有限,甚至其中不乏悲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