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加武汉受降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我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武汉分社主任.武汉沦陷后,湖北省会迁至鄂西山城恩施,武汉分社改名为恩施分社,我仍任主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军第六战区和湖北省党政首脑机关遵照蒋介石旨意.赶紧回武汉抢夺胜利果实,我是参与其中的重要一员.我曾于1980年撰写《“四大金刚”的自述——回忆在武汉“劫收”的前前后后》(刊登在《武汉文史资料》总第一、二辑).这里仅就我当时参加武汉“受降”前后的经历作简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朱茂凡 《湖北文史》2005,(1):131-150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都重庆,湖北省政府迁到鄂西的恩施。当时的荆州、宜昌既是四川门户,又是鄂西屏障,自然成为抗战的战略重地。国民党在荆州和沙市设有鄂中挺进军总指挥部、湖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区保安司令部,专署辖沔阳、天门、潜江、监利、石首、公安、松滋、江陵、荆门等县。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13,(7):28-28
7月,湖北恩施这个清凉的原始秘境迎来了旅游最旺的季节。恩施全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城市之间,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一直是纳凉避暑、修身养性的好去处。这里千年来被崇山峻岭所包围,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得以完好的保存。恩施是巴文化的发祥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中旬抗战胜利复员时,国民党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接下了《新湖北日报》的部分印刷设备,筹办了《新湖北日报·鄂西版》,这便是恩施在解放前夕的唯一官方报纸。1948年,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原拟主办《国民日报》,省党部宣传组长张铸九(家鼎)把我和帅克忠、雷振等找去作编辑,后因战局不利,暂时以《人言月刊》的面目出现,《国民日报》遂成泡影。  相似文献   

5.
《新华日报》革命遗址光辉永存──兼谈有关旧址的保护宣传工作沈果正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于武汉。同年5月,建立了《新华日报》重庆分馆。《新华日报》在武汉出刊不到一年,因武汉失陷而迁重庆。在重庆出版发行的《新华日报》,自1938年10月2...  相似文献   

6.
正1957年,我出生于重庆。那时,我父亲在重庆航道区工作,母亲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住在朝天门水巷子。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还记得我用粉笔在家里的木地板上画画,父亲说,最早是他教的。1964年上小学之前,父亲调到武汉工作,家也就迁到了汉口民生路长航宿舍。从上小学起我就痴迷连环画,对刘继卣的《鸡毛信》《大闹天宫》《东郭先生》,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李双双》等等,爱不释手,我自己  相似文献   

7.
陈诚与湖北抗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诚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高级将领,在湖北抗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1935年他就开始负责修建武汉要塞,以作国防中心。在武汉抗战时期,他是武汉会战的江南战场的最高指挥官,取得了万家岭大捷。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湖北省政府主席,他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发动民众进行投入保卫大武汉的爱国行动中,成功地组织武汉工厂西迁,为完成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在鄂西抗战时期,他肩负保卫中国临时首都重庆西大门的重任,组织了荆宜战役,取得了歼敌2.6万人的鄂西战役的胜利。他发动的新湖北运动成为鄂西现代化的起点,并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我这一家子     
正回家了1947年5月,中共上海局青年组组长朱语今派我由上海回到武汉,利用家庭社会关系开展地下活动。我父亲童璋当时是湖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主任,全家住在汉口保华街保元里9号楼上,是银行职工宿舍。父母和五个孩子,一共有七口人。我是老大,1921年生于北京。恩施高中(湖北七高)毕业后,1942年暑期考取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当时父亲在湖北农业改进所工作,要养活祖父母、夫妻二人和五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苦。我去重庆时的路费是母  相似文献   

9.
武汉失守后,日军急欲西进,前方局势紧张,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共御外侮。1939年3月,国民政府在重庆颁布《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明令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普遍订立《国民公约》,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召开例会,并指派专人宣讲纲领内容和教唱《精神总动员歌》。其主要内容是:宣传民族复兴,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相似文献   

10.
我是解放恩施地区和建立恩施县人民政权的一名参加者,现就我当时的见闻和亲身经历的一些史实,概述如后。解放恩施地区的准备工作1949年5月16日,武汉和平解放。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军区宣告成立。为了适应全省即将解放的新形势,党中央决定由河南省委抽出一  相似文献   

11.
<正>新中国成立后,由战争环境转入和平环境,大批干部由农村进入城市,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生着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现象。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1952年1月4日,又发出《关于立即限期发动群众开展  相似文献   

12.
驻守在鄂西地区的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上将衔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为保卫三峡咽喉重镇宜昌,旄居一线,率领部将奋勇杀敌,壮烈殉国于宜城长山。是抗日战争为国捐躯的最高将领,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50余参战国战死在沙场的最高将领。血战疆场壮烈殉国1938年10月武汉会战期间,张自忠擢升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武汉失守后,所部奉命调至鄂西,组织汉水防线,担任保卫宜昌、沙市的重任。宜昌为鄂西重镇,素称“三峡门户”、“川鄂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汉沦陷后,成为拱卫陪都重庆和大西南的最前哨,早被侵略者觊觎。1939年底,侵华日军…  相似文献   

13.
《反攻》半月刊介绍戴茂林《反攻》半月刊是东北救亡总会的会刊。于1938年2月1日在武汉创刊,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停刊。《反攻》共出版了19卷94期,可分为武汉、重庆和东总被取缔后这三个阶段。一武汉时期的《反攻》半月刊《反攻》由东北救亡总会宣传...  相似文献   

14.
正2003年1月31日(农历除夕夜),中央电视台12频道春节文艺晚会节目中,播放了一个古老而纯朴的文艺节目。4名土家小伙子在傩戏老艺人谭学朝的带领下,穿着土家族青布长衫,头戴土地公长须面具,跳起了粗犷、神秘而野性的民族舞蹈《打土地》,代表湖北省恩施市人民向全国人民拜年。落幕时100名少年儿童头戴从恩施带去的100个傩戏面具向观众致谢。这就是流行于鄂西南地区的中国戏剧活化石——恩施傩戏。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台湾光复暨光复后五年省情》今秋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包括开罗会议后中国政府收复台湾的准备、台北受降、党政军机关接收及光复后五年省情(包括政治、财政金融、工矿企业、贸易专卖、农林、文化教育、二二八事变等),  相似文献   

16.
1937年我从苏联考察回来,到北平的当晚(7月7日)即发生芦沟桥事变。我回国原想在科学上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但此愿望随着平津的相继失守而落空。我到南京后,临时参加了军事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任专员。随着上海、南京告急,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农产调整委员会先搬到武汉,不久又搬往重庆。那时有许多共产党员、进步人士集中在武汉,我和一些朋友商量打游击,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打。我既痛心,又焦虑,怕亡国。恰在这时,我碰到族妹杨刚(解放后任过周恩来同志的主任秘书,《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她当时是《大公报》记者。杨…  相似文献   

17.
坚守西陵峡     
据险抗敌寇固守西陵峡长江从四川瞿塘峡、巫峡流入湖北境内 ,西至秭归 ,东至宜昌之间 ,即称为西陵峡。峡口北岸即是南津关 ,这里两岸悬崖削壁 ,确是“一将当关 ,万夫莫开”的天险 ,成为我国抗战时陪都重庆的重要门户 ,在军事角度上 ,堪称战略要地。1940年鄂西会战 ,日寇在长江北岸 ,沿着汉宜公路 ,攻占宜昌后 ,渡过南岸 ,占领江边几个山头 ,作为他攻击到达点。敌人久据宜昌 ,几经调整部署 ,调兵增援 ,企图沿着长江两岸山地 ,向西挺进 ,直取重庆。时我江防总司令部设于湖北恩施县 ,总司令是陈诚 ,就凭借长江天险 ,选择地形要点 ,构筑强固…  相似文献   

18.
一国民党政府社会部的前身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社会部。1938年8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于武汉,决定改民众训练部为社会部,负责人民的组织训练事宜。国民党社会部设部长、副部长、秘书及专门委员,下辖总务、编审、社会运动、民众组织四处及妇女运动委员会。后增设视察室。1938年4月初成立时,以陈立夫为部长,张道藩、马超俊(星樵)为副部长。同年6月,以战局紧张,国民党政府驻武汉党政军机关开始撤退,社会部等  相似文献   

19.
<正>1804年,湖北省成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她已走过了110岁的历程。抗日战争期间,奉命西迁恩施的途中,在秭归新滩滞留了两年多的时间,其间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笔者通过多年的走访,针对当地多位老人们的口述,并查阅相关资料,现将它整理成文面市,以飨读者。开始西迁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党南京政府撤到重庆。1938年,湖北省政府开始撤至恩施,指示"湖北省图书馆迁往恩施"。省教育厅拟定了西迁计划并作了具体安排:先将大部分图书  相似文献   

20.
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武汉老年大学工作时,常听到副校长程远谈及杜子才校长,一生办了两件大事:一件是离休后,创办了武汉老年大学;还有一件是抗战胜利前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领导下,先在重庆牵头组建了"中国学生导报社",创办了全国性的《中国学生导报》。抗战胜利后,重庆的导报社改为重庆分社,另在上海设"中国学生导报社总社",同时出版了《中国学生导报》的沪版和渝版。这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