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南 《文史月刊》2008,(7):59-63
1955年,山东省一死刑犯在押赴刑场执行枪决的途中表现异常。引起了监督执行死刑的助理检察员的注意,经再三审问犯人。助理检察员断定这很可能是一起错案。于是执行死刑的命令被暂缓执行。调查小组秘密出动,最后案情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这不是虚构的故事情节。而是50多年前一起真实的旧案,并且做为我国解放后第一起在监督执行死刑中留人平反的冤案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2.
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法律监督,是确保死刑案件得到公平公正处理,保障人权的现实需要。但由于目前死刑复核程序本身及执行程序、检察系统内部工作机制等问题未解决,检察机关要切实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困难重重。因此,应当对中国现行的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有限度的诉讼化改造,改善检察系统的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死刑复核法律监督制度,让法律监督能够贯穿死刑复核程序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2004年2月12号,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因犯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济南被注射执行死刑。王怀忠是建国以来第三个被执行死刑的省部级官员。孤儿,社教员,记工员……副省长、死刑犯,从来到这个世界时的赤贫,到即将离开这世界时的近千万元涉案金额,王怀忠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就地正法是在晚清引起广泛争议的重大司法问题。但就地正法之制并非始于晚清,而是清代刑事审判制度的组成部分。就地正法是相对于死刑审判复核监督制度所做的特殊制度安排,主要适用于紧急情况下,从重从快处理谋反、叛乱和聚众抗官等严重危及统治秩序的案件。而死刑审判复核监督制度是死刑审判的基本制度,适用于平时。两共同构成清代的死刑审判制度。从清代刑事法律制度运行看,施行就地正法不可避免,但这项失去有效司法监督的应急性死刑审判制度,存在随意性和扩大化等诸多弊端,尤其是在晚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持续施行,引起死刑审判复核监督制度与就地正法制度之争,及中央与地方司法审判和监督的权力之争。争论的结果是,尽管最终限制了就地正法的实施范围,但直到清末法律制度根本变革前,这一问题并未解决。  相似文献   

5.
1947年5月13日清晨,天津警备司令部执行了一件不寻常的佟海山死刑。这死刑案因涉及评剧名演员小白玉霜,故成为津门热门话题。执行死刑通常都在午后,而这次由于《新生晚报》事先发表了消息,突然改在清晨,从而在执行上显得很不寻常。《新生晚报》在1947年5月11日早刊登简讯:原文是:“《本报北平电话》评剧坤伶小白玉霜(李在雯)控其本夫佟海山汉奸及黑旗队领袖案,前已轰传平津。最近演化,佟李离异事实已成定论,对佟海山之发落,据传军事当局已有判处死刑之讯,即在候令执行。”(按:《新生》与北平《世界晚报》每日中午以长途电话互报两地新闻)还…  相似文献   

6.
1994年年初,震惊全国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江苏分公司特大贪污犯仲开龙,在被省、市两级法院判处死刑、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阶段,因编制出新型汉字输入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由死刑变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改判,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例以发明成果改判的死刑未决犯。  相似文献   

7.
9月16日,前重庆广电集团总裁、重庆电视台台长李晓枫,以4900万腐败金额,被宣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只是重庆近年来官员被重判的又一个案。前有公安局长文强的死刑立即执行,有法制系统的官员死于监狱,加上互联网上每天官场奇案迭出,人们的神经早已麻木,李晓枫的故事,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官方通讯社发稿,市民媒体静悄悄的。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这一法条,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立法思想。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被控犯有“腐蚀青年”和“藐视神灵”两条罪状。被判死刑后他在监狱里呆了将近一个月,等待那艘圣船从代洛斯归来:圣船不在时是不能执行死刑的。桑蒂比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她生了3个儿子。  相似文献   

10.
“就地正法”本意是指“于所在地执行死刑”,但到了晚清,这一用语成为特定的死刑程序的代名词。道光三十年(185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风起云涌的农民军席卷全国,各地的马贼、盗匪等匪盗也随之猖獗起来,使本已失序的社会秩序更为混乱。为了应对政治危机、恢复统治秩序和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11.
帅立为 《黑龙江史志》2009,(12):48-48,61
北朝死刑制度在魏晋南北朝的刑法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隋律中死刑制度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汉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儒家道德观念得到了北朝少数民族统治者的认同,进一步渗透到北朝各代的统治中。如北齐确立“重罪十条”,对违背纲常礼教的行为严厉处罚的制度,充分显示出礼法在刑法制度中的重要性。本文拟从北朝死刑制度的形成,刑名演化和执行等方面浅析北朝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12.
北朝死刑制度在魏晋南北朝的刑法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隋律中死刑制度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汉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儒家道德观念得到了北朝少数民族统治者的认同,进一步渗透到北朝各代的统治中。如北齐确立"重罪十条",对违背纲常礼教的行为严厉处罚的制度,充分显示出礼法在刑法制度中的重要性。本文拟从北朝死刑制度的形成,刑名演化和执行等方面浅析北朝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13.
田淼 《旅游纵览》2013,(3):268-278,281
死刑是历史上最古老的刑罚,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死刑一直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特别是近代以来,受自由主义启蒙思想的影响,一些学者对死刑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主张废除死刑。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基于对现代刑事追究模式的反思,认识到片面强调公诉制度导致了对犯罪原始矛盾也就是被害人与犯罪人的矛盾的遗忘,特别是对被害人的感受和利益照顾不周,因而出现了从"报应性司法"向"恢复性司法"的转向,旨在通过调解、道歉、真诚悔过、积极赔偿等方式,恢复被害人与犯罪人、社区之间的关系。与之相对应,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司法部门也在推行死刑案件的民事赔偿制度,这不仅有利于修复社会关系,快速有效地恢复遭破坏的司法和社会秩序,而且更是对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司法权的一种反思,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助推和谐司法。且通过民事赔偿工作的有效施行有助于实现控制死刑的目的,维护被害方利益,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对抗。由于这还是一项新的尝试,在司法实践中也引起了许多争议,并在具体执行上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事赔偿的效果。为此,本文从死刑案件民事赔偿的基础理论入手,结合湖北省就死刑案件的审判实践,对死刑案件与民事赔偿的适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2006年3月17日上午8时40分,一桩备受关注的雇凶杀人案终于尘埃落定:辽宁省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公判大会,北京建吴集团董事长、亿万富翁袁宝璟被押赴刑场,以注射方式执行了死刑。与袁宝璟一起被执行死刑的还有其兄袁宝琦、堂兄袁宝森。  相似文献   

15.
7月12日,长沙中院执行了一桩死刑。曾成杰案的主要材料已经呈现在网上。这客观上使它成为一个公开程度最高的案例。但是,长沙中院以及它的上级法院,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是很不在乎,依然按照案件最初发动的轨迹走下去,甚至到了最近几个月,加快了处死曾成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臧马 《文史春秋》2003,(5):24-27
院子里早已挤满了前来观看公审的群众。王洪海跳上桌子,向群众解释:“安乐三一案,由于发现了情况,上级命令暂不执行死刑,押回县城重审。”这是46年前发生在山东的一个真实的案例。本文将叙说其复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7.
刘开衢 《沧桑》2009,(3):62-63
死刑的存废问题,在当今世界的争议仍比较大。我国现阶段仍然保留死刑,并且是保留死刑种类最多的国家。从中外法制史看,死刑的种类、名目以及残酷程度,总的趋势是由严到松的。意大利著名学者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法》一书中,用了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自己关于限制以至废除死刑的观点,认为死刑的废除是人道主义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我认为,死刑的废除是历史的趋势,是人类文明的最终体现。只是当代中国由于基本国情的限制,短时间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我国现阶段仍有必要有针对性地限制、减少死刑,不过对于有重大社会危害,且主观恶性较大的犯罪分子,保留死刑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加10年12月30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网站发布《湖南郴州原市纪委书记曾锦春被执行死刑》.称“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曾锦春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尽管元旦前夕有无数的新闻热点当道,其中包括浙江省乐清市的钱云会村长的死讯这样压倒性的纠结.但曾锦春书记的死刑还是理所当然地形成了另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9.
李昀 《世界历史》2022,(1):123-135+156
1951年,美国政府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以间谍罪判决罗森堡夫妇死刑,引发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罗森堡案折射出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恐惧,反映出社会各界人士在如何确保法律的公平与公正,保障国家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以及维护公民权利和国家声誉等问题上的思考与实践。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罗森堡夫妇执行死刑,体现出冷战意识形态强大作用下所形成的政治偏执性取向。该判决的执行非但没有达到彰显美国对苏联“强硬形象”的目的,反而导致西方部分国家对美国自由理念和“领导地位”产生质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冷战初期美国所宣扬的自由、民主、法制等理念与现实政治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动向     
重点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法院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31日表决通过一项法律修正案,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统一收归中国最高法院行使。这是23年来,中国对最严厉的刑罚——死刑所作的一次最重大改革。北京的法律界人士说,这个修改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有利于从程序上防止发生冤假错案,也有利于在死刑适用上贯彻“慎用死刑、少杀慎杀”的方针。人民法院组织法曾明确规定,死刑案件由最高法院核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