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峨眉山万年寺前“第一山”碑,其书笔力圆润、雄健、清新、流畅,近年已成名山胜迹为人瞩目。万年寺“第一山”碑通高2.53米,宽0.95米,左角残缺,损年号,余皆完整。碑面镌刻“第一山”三字,字径约0.66米,署名米芾书。(附图)今有不少游人据书家生卒年代误为米芾亲笔书刻之宋碑。其实,碑面前后题记自有说明,现将志文钞录于后,以供雅赏者自断,志文云:  相似文献   

2.
大足县北山佛湾给2号龛《韦君靖碑》(图一)是记载唐末昌州剌史韦君靖“功业”的碑文。该碑建于唐高宗乾宁二年(895年),碑文为韦君靖幕僚前守静南县令胡密所撰。碑高2.73米,宽3.40米,直行阴刻,正文51行,共1352字,较为详尽地记载了韦君靖(图二)的生平事迹和唐末四川的政治、社会状况,尤其是唐末东川的形势。《韦君靖碑》(以下简称“碑”)还记录了韦君靖首先在大足县北山开凿佛像和建造佛塔的  相似文献   

3.
此碑于1954年10月,出土于长安东乡郭家滩(现划归西安市区),今存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碑额高、宽0.8、碑身高1.64、中宽0.84米。碑额三行,行四字,篆书曰:"大唐内给事上柱国李君之碑。"文共三十三行,行五十八字,正书。兹录如下:大唐故上柱国内给事李君之碑,(空三字)会昌寺释善威制文,(空二字)河东闻喜裴守真  相似文献   

4.
韩蕲王神道碑位于苏州吴县灵岩山之西南麓.碑通高8.26米(其中碑座——龟趺高1.70、碑身高5.46、碑额高1.10米),宽2.12、厚0.30米.碑首“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10个大字为宋孝宗御书,字径0.30米,中刻“选德殿书”(选德殿,宫内殿名,这里借指宋孝宗——笔者按)四小字,并刻印一方.碑文由南宋参知政事、右丞相赵雄奉敕撰,共13900余字,分88行,行150  相似文献   

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刻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是存留至今的西夏文碑刻的珍贵遗物。此碑现存甘肃省武威县文化馆(见图)。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不知何时被封闭在一座碑亭内。清嘉庆九年(1804年),才由甘肃省著名学者张澍打开,使人们得以重睹,后几见著录。西夏碑碑身高2.5、宽0.90米,两面撰文。一面刻西夏文,以西夏文篆字题名,意为"勅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字,计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第一行意为"大白上国境凉州感应塔之碑文"。另一  相似文献   

6.
傅山手书碑     
傅山手书碑珍存于城关镇小横沟村中之玉帝庙内.此碑身高1.6米,宽0.66米,厚0.16米,系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所造.1987年被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刻有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博山先生为重修玉帝庙亲笔撰写的行书碑文,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小广寨庵堂里,立有一块关于改革风俗的《永定风规》石碑。勒石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七月。碑高137公分,宽83公分。碑文为阴刻楷书,碑阴无文字。整个石面刻有1078个字。仅十五个字较为模糊,其中有三字无法辨认,其余文字清晰可辨。它是黔东南自治州侗族地区幸存的重要石碑之一。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南平市有一块南宋绍兴丁卯年(十七年,1147年)立的巨碑,碑身用黑砚石(产于福建将乐,俗称将乐石)雕就,高3.125、宽1.64米,下奠花岗石龟趺基座。碑额双行竖写篆书"南剑州重建州学记"8字。碑文真书28行,满行49字,全碑连额总共1115字。篆书婉丽,楷书严劲,刻工精谨,虽历800余年仍芒铩如新,全碑损泐仅17字,亦仍依稀可辨(见图)。北宋大规模兴学,始于庆历四年(1044年)。据《宋史·职官志》载:"仁宗庆历四  相似文献   

9.
元代竹温台碑全名“大元敕赐枚中顺大夫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达鲁花赤竹君之碑”。刻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该碑于民国10年(1921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南7公里的乌兰板村,原碑已佚,碑文抄件及有关情况记录在《翁牛特旗志》中。据《翁牛特旗志》载,竹温台碑用大理石雕刻,高4.67、宽1.51,厚0.27米,碑文共27行,行70字,正书,近2000字。碑额为篆  相似文献   

10.
淮源庙碑,立于汉延熹六年(公元163年)。该庙原址在县西14公里固庙,到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才迁至桐柏县城东北隅。《水经注》曰:“……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碑,是南阳郭苞立……”。碑高168、宽90、厚18厘米。凡16行,满行33字,全文计453字。字体隶书,规整清秀。碑右刻“前翰林待制吴炳重书男嗣昌填摹,”碑左刻有元至正四年吴炳的跋文。此碑因长期抛弃于外,经风雨剥蚀,许多字无法辨识,后人曾根据原碑文之意  相似文献   

11.
在贵州省息烽县鹿窝乡三友村三友民校左侧约七十公尺处、有一座奇异的石碑。碑高一点四米,宽零点八六米,在一块摩不规则的石头上刻着字迹。碑顶额左面刻有“月”字,右面刻有“日”字,每字七公分见方,两字外均刻有一道圆圈。碑正中,竖刻“万古丛林”四字,每字十公分见方。右面竖刻“永乐五年正月盟誓”八字,每字七公分见方。碑顶端和右部有两条二公分宽的裂缝,四周均见残缺。据《息烽县志》记载:“此碑在息烽县西望山  相似文献   

12.
雕龙碑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自1990年起,该遗址进行了5次发掘,在最后两次,即第四次、第五次发掘中,发现了F15、F17、F18和F19等大中型房址,其中F15尤为典型。 F15开口于第2A层下,打破第3层,距地表深30──80厘米,属于雕龙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年。 F15的建筑面积为11.5X8.8米,合101.2平方米。建筑平面呈“田”字形,即在四面围墙中间筑“十”字形墙体支撑大跨度的屋顶,以此分隔为四个大的开间。东半部为两个单间,室内南北长5米,东西宽…  相似文献   

13.
新野县原孔庙(今县政府院)内存一明代卧碑。该碑为青色石质,碑面长方形,长1.84米,宽0.83米,边缘厚0.07米,四角经一至三级弧形弯曲,雕琢为四个方柱形足,碑足底面系边长0.15米的正方形,碑、足通高0.22米。为使卧碑轻而不折,碑身边缘琢凿薄巧,中间部分敦厚。该碑因有四矮足,  相似文献   

14.
<正>许昌市关帝庙内,存放着一通元朝延佑五年(1318年)立的《追封陇西郡伯李彬碑》。其碑高3.10米,宽1米,厚0.30米,下部已经残缺,字迹也有脱落。碑文竖排21行,967个字,正楷,寸许。前署"中奉大夫礼部尚书清河元明善撰,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制诰兼修国史吴兴赵孟頫书"。从不完整的碑文看,此碑是李彬之子李谦为其父母所立。李谦当时官朝列大夫、无锡知州,所以才请得动元明善、赵孟頫这些名流为之撰文、书写。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位爱好翰墨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作为初唐统治者,他以帝王之力对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以及他的书法成就和审美思想,对唐初书风起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书法之所以能达到峰巅极致,与李世民的喜好提倡是密不可分的。现存《晋祠之铭并序》代表了他的书法成就,从中可以窥见其书法审美趣味,揭示初唐崇王风尚与尚“法”成因。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陇西成纪人。他雅好书法,师虞世南,尤喜王羲之的书法,曾收集天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以充内府。宋朱长文《继书断》卷上列太宗书为妙品。其传世书迹有《晋祠之铭并序》、《温泉铭》、《屏风碑》等。《晋祠之铭并序》是一通石刻碑,碑在山西晋祠博物馆。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巡幸晋祠时亲自撰文书写而成,同年上石立碑于唐叔虞祠前,乾隆时移基东侧南向。碑高3.55米,宽1.22米,厚0.26米,碑额“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为太宗飞白书,碑文为行书,28行,行40字至50字不等,碑题、铭序共1203字。碑阴有长孙无忌等七大臣的衔名。因至明朝中叶李世民亲书的唐碑下部已剥蚀漫漶,有的字已不可见,清乾隆三十七年,依照旧拓...  相似文献   

16.
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原石已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琦同志有旧藏拓本。碑通高1.47、宽1.12米。碑额十五行,行四字,字径7厘米。阳文楷书。题作"此周文王之碑大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碑文凡四十行,行三十四字,字径2.5×2.8厘米,共一千三百余字(图一)。碑早经《舆地纪胜》、《舆地碑目》、《金石苑》、《金石目》、《十二砚斋金石  相似文献   

17.
曹寅《尊胜院碑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安徽省来安县文物工作者在县城北十二公里的舜歌山山麓,发现了清代曹寅撰文的《尊胜院碑记》。此碑建于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碑高2米,宽76、厚17厘米。碑额篆书"普门示现"四字,碑额及碑文四周饰以石刻图案,有底座。碑文十六行,计四百六十六字。后  相似文献   

18.
1983年9月,云南大理城内一处旧房基下发现一通碑石。碑通高3、宽1.2、厚0.2米。半圆形碑额,高、宽1.2米,正中刻楷书"加封圣诏"四字,周刻双龙捧日浮雕。碑身高1.8、宽1米,四周刻缠枝莲纹,中间刻碑文。文分上、下两段。上段刻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下段刻至大二年(1309年)尚书省据旨行文各地建立加封孔子"圣诏"碑石的文告及刻立碑石职事人员名单(见图)。  相似文献   

19.
定边县学庄乡唐凹村一带发现的明代长城工役石碑,是在陕西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块明代修筑长城的工役碑。该碑已遭破坏。碑体左上角、右上角均断缺不知去向,右下角以及下缘也断裂无存。因此,碑文已不完整,残存文字也有数处漫漶不清。但碑文的左右上下轮廓线局部尚存,据此推定:原碑文呈竖行,自右向左排列,凡11行;每行有26字,共286字。现存碑文可辩者181字,漫漶不识者约59字(封二)。由于原碑记文不全,有关立碑的时间、所载长城工役的内容已不能直接得知。本文拟就此两点试作考证。关于立碑时间。碑文第一行仅存“岁次丁丑”四字,成为判断该碑年代的唯一根据。可是,明代丁丑年有五,即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  相似文献   

20.
《东汉巴郡太守樊敏碑》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凌 《四川文物》2000,(1):35-39
《巴郡太守樊敏碑》刻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位于今四川省芦山县境内。碑通高2.92米,宽1.23米,厚0.26米,上方微削,圆顶,圭首作二螭龙,首向右抵于碑肩略似螭拱状,碑首中稍偏右镌篆文“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字,额篆分为两行,每行6字,其下有圆形穿眼,穿下为碑文,隶书22行,每行29字,碑下龟趺首偏向右,龟背凿有深糟以放置墓碑。碑阴有北宋丘常、南宋程勤懋的护碑题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