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孙金 《炎黄春秋》2020,(8):24-28
1938年,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率领民生公司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堆积在宜昌的大批人员和物资,从而保存了中国工业的命脉,为长期抗战赢得了物资保障,被教育家晏阳初评价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然而,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宜昌大撤退的具体起止日期存世。本文通过一份"新史料"—卢作孚1938年11月30日的书信,开始寻根问底,对卢作孚飞抵宜昌的时间和出发地、川江枯水期的说法作出了新的解释和证明,进而推论宜昌大撤退的起止日期是1938年11月1日至12月10日。  相似文献   

2.
正在湖北省宜昌市滨江公园夷陵长江大桥侧,有一座宜昌大撤退纪念园。纪念园的建成,是为了纪念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惊心动魄、关系国家命运的大撤退。宜昌大撤退纪念园的主体雕塑由一蓝色铁锚和数字组成,"1938""10""11"这样一组数字,表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38年10月、11月间的40个日日夜夜里。浮雕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上有这场大撤退的指挥者、著名爱国实业家、时任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雕像;  相似文献   

3.
罗高利 《纵横》2013,(9):38-41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大量军队、人员、武器、设备、物资及工厂、机关亟待撤退转移。情况万分危急之时,一位清瘦的中年人出现在宜昌。他冒着被日机轰炸的危险,利用长汀水路,沉着镇定地指挥24艘轮船和850余只木船将数万名人员和代表当时国家工业精华的近10万吨物资和设备,从宜昌码头抢运到重庆及四川后方,缔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相似文献   

4.
“宜昌大撤退”中对难民难童的疏散后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抗日战争史曾浓墨重彩地记述被称之为“宜昌大撤退”的篇章。虽然时光已经逝去65个春秋,但在长江三峡铁门险关的宜昌这座历史舞台上当年所上演的那出空前绝后的悲壮英雄剧,却越来越显现出它的流光溢彩,并荣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美誉。而当时胜利完成对难民难童的疏散后送任务,正是这一不朽篇章中的光辉一页。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实属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传统的水运转口码头;又是上溯长江三峡通往大西南诸省的咽喉和拱卫战时陪都重庆的一道关口;更是战区前线与战略大后方的一个重要结合部。抗战初期,宜昌港埠担负大量战区…  相似文献   

5.
1938年,侵华日军在攻占武汉后,宜昌又相继陷落,多次想侵犯重庆而未能得逞。但为了削弱重庆的抗日意志,破坏我大后方的经济建设,他们便选择了空中轰炸一途。敌机轰炸重庆从1938年底开始,到1943年8月止,长达四年半之久。在此期间,敌机轰炸重庆218次,出动飞机9500多架次,死伤总人数3.5万以上,财产损失惨重,给重庆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笔者当时在重庆工作,爱将所见所闻略记于后。“五三”、“五四”大轰炸1939年5月3日和4日的大轰炸,人们习惯称之为“五三”、“五四”大轰炸。在这以前重庆也遭受过几次轰炸,但都属于试探性的,…  相似文献   

6.
守护中国大后方的"空中飞老虎" 1938年滇缅公路开通不久,日本人为了阻断这条中国唯一的接受国际援助的生命线,于1938年9月28日第一次轰炸昆明.到了1940年仲夏,轰炸愈演愈烈.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跑警报"成为了昆明人不分老少、不分贫富贵贱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1938年8月底,我国108所专科以上学校,被日本侵略者破坏了91校,幸存的都先后搬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而1938年12月1日,我国第一所独立师范学院却在今湖南省涟源市蓝田光明山创办。此时,是长沙"文夕大火"之后的第18天;此地距日军与中国军队对峙的新墙河前线仅200公里左右。迎着隆隆的枪炮声诞生的这所大学就是国立师范学院(简称"国师"),院长廖世承。  相似文献   

8.
正谭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64.1万字,89元《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与西部经济开发》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交通与西部经济开发"的最终成果。本书以大量档案资料和文献史料为基础,通过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具体分析战时大后方交通运输布局、城市分布、工业分布、贸易路线变迁等问题,全面展示了战时后方交通及交通影响下后方经济的地理学特征,是对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及其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该书分  相似文献   

9.
1938年9月,军统湖北站由武汉撤退至宜昌,在三游洞庙内办公。同年11月,除留一部份内勤人员曾宪立、周时鹏等在宜昌设立临时指挥所外,站部大部分人员由站长朱若愚率领乘民生公司轮船溯江而上,经巴东到达恩施,借用恩施县城北郊区长沙田吕福记(布店)老板私宅办公。站部公开名义为“湖北省保安处第四科”,站长朱若愚以“保四科”科长的公开名义,对外进行业务联络活动。  相似文献   

10.
齐福霖 《民国档案》1998,(2):94-101,109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外国友好人士倡议下,经过各派抗日进步力量的共同努力,中国广阔的大后方适应着战时的迫切需要,兴起了工业合作运动。它以工业生产为目标,采取合作化的方式,组织民众进行生产。这种生产自救方式,对于支援长期抗战,克服经济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它的发展和成就,在中国战时工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当时曾被誉为“经济国防线”。本文试从工合运动的产生、发展及衰落等方面对之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38年5月18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令全军撤退,徐州沦陷。徐州周围的60万大军,李宗仁命令分成若干小支队,穿行在皖北、豫东的麦田之中。一批在豫东周口、淮阳集中;一批在潢川集中。李宗  相似文献   

12.
从1938年6月12日日军在安庆登陆,到11月11日岳阳沦陷.武汉会战整整经历5个月。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战线拉得最长、战争规模最大、时间持续最久的一次战役。在武汉抗战的最后一天,即1938年10月24日,国共两党的撤退,武汉居民的疏散,工厂、学校的内迁,与抗战时期其他城市的撤退相比,是更有计划性、组织性,  相似文献   

13.
梁贤之 《文史春秋》2002,(10):16-21
1938年春天,侵华日军继续南下,古城长沙再也不是“大后方”了。国民党教育当局下令全市各大专院校内迁。事实上,不少热血青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早已离校投笔从戎。  相似文献   

14.
1937—1938年,上海、南京、武汉相继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国民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日军实施以炸迫降战略企图的最主要空袭目标。据重庆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南大学教授潘洵介绍,为彻底“摧毁中国抗战意志”,日军下令对重庆实行大范围轰炸。1938年12月2日,日军总参谋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代表天皇向侵华日军传达天皇敕令“大陆令第241号”.  相似文献   

15.
1877年,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这年3月设宜昌海关于宜昌县城南门外。从此,以英、法、德、俄、日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染指宜昌。宜昌开关,不仅加深了帝国主义对我国西南、湘鄂地区物产资源的掠夺,扩大了对这一地区商品市场的侵噬,同时由于各国洋货大量倾销宜昌,又极大地排挤了我国民族工业,阻滞了我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史学月刊》2020,(11):138-138
抗战大后方工业史资料丛刊·期刊文献作者简介:张守广,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抗战大后方工业史研究,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内容简介:本书从1949年以前发行的期刊中,选编全面抗战以来有关大后方工业的各种综合性资料,以期能够概括地呈现大后方工业发展的全貌和趋势。作者通过梳理相关历史文献,力图系统展现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展现在民族危亡局面下,  相似文献   

17.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在淞沪会战失利、首都南京危急的严峻形势下,为统筹全局、长期抗战,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公开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抗战首都。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造成巨大的战略恐慌,从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侵华日军集中其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对战时  相似文献   

18.
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黄立人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科技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工业科技史上特殊的、重要的辉煌篇章,它对于战时大后方的工业乃至整个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争取抗战胜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战时大后方工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战时大后方所在的中国...  相似文献   

19.
1938年5月底,在豫东地区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军队因商丘失守,纷纷向西撤退。顿时,开封秩序大乱,河南省政府连夜向镇平迁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潜打电话叫陈汝珍(当时任黄委会河南修防处主任)撤退,并约他于6月1日到郑州长官部相见。  相似文献   

20.
范旭东于1922年创办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是"永久黄"团体附属的核心研发机构,也是我国私立化学工业科研团体的嚆矢.全面抗战时期,内迁入川的黄海社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开展创新研发活动,不仅有力支撑了"永久黄"团体在大后方的发展,更为众多后方工业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并在棓酸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黄海社在全面抗战时期的研发活动,既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达到了新高度,也展现出后方工业企业的研发成果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