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由张佳生撰写的《八旗十论》一书,近日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集中以八旗为研究对象,从八旗入关的作用与影响、八旗意识、八旗人口迁徙及其效果、八旗制度对满洲在民族整合、社会整合及文化整合中的作用,以及“汉人满化”现象论析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同时在提出“八旗文学”概念的基础上,对八旗文学的分期、八旗文学的形成基础,以及八旗诗歌的主要风格和形成原因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八旗是以满洲为核心,以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为羽翼组成的等级森严、制度严密的社会集团,民族成份的多样性和管理方式的有序化,使八旗制度和八旗具有了多方面的独特性和社会功能。八旗意识和旗人观念的形成,以及八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成为研究八旗及八旗制度的重要内容,全书从这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均有新颖之处。《八旗十论》——八旗研究之作@海燕  相似文献   

2.
《钦定八旗通志》点校本,吉林文史出版 社2002年出版。该书是一部关于满族和清朝 八旗制度的重要典籍,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 部八旗人物传记。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纪 昀等奉敕纂修,嘉庆间成书。全书356卷,记 事始于满族肇兴和八旗制度创建,终于乾隆六 十年(1795),其总体结构分为卷首、志、表 三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徐凯教授新作《满洲认同"法典"与部落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一书,是近些年来少见的一部开拓性的清史力作。该书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为基础研究蓝本,参照《皇朝通志·氏族略》、《钦定八旗氏族通谱辑要》和《钦定八旗通志·氏族志》等经典进行对比研究,突破了满学研究,特别是清前史研究中诸多难解之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段历史资料的空白,给出某些较科学、  相似文献   

4.
清代八旗中高丽人名字的语言和民俗特征王火清代八旗官兵中有高丽人,这并不是个新鲜问题,但有许多人还不了解,他们只知道,八旗中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下面仅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从几个方面谈谈历史上高丽人参加八旗的情况。一、高丽人隶属满...  相似文献   

5.
八旗制度是清朝历史中颇具特色的一项制度,它是一项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社会组织,中外史学研究者对此问题均有关注,并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仅就八旗内部的民族关系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八旗内部的民族关系是不平衡的,八旗满洲处于核心地位,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次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经过近三百年的涵化,他们之间的民族界限逐渐消失,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潘洪钢研究员的著作《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从族群和社会的角度重新梳理八旗驻防的历史,概念界定明确、史料挖掘充分,丰富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拓展了研究内容,是该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一、概念界定明确,主旨鲜明。在中国民族学和民族史学界,"族群"一词是借用西方的高频词,"一般是指由共同语言、宗教、信仰、习俗、世系、种族、历史和地域等一种或数种因素构成的文化复合体"(吴泽霖主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4,(1)
<正>(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全七十册)精装16开定价:46000元2013年11月出版二者是清代两部较大的关于八旗制度的汉文书志,保存了相当多的档案史料,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料长编的性质。同时又在体例方面自成一体,后者更在前者基础上进行调整,内容上做了不少增删订补。可与相关满文文献互补互参,对研究清代八旗制度、满族历史等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二书均以国家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影印:《八旗通志初集》为清乾隆抄本,内有大量的夹签、天头地  相似文献   

8.
最近,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李风琪、唐玉民、李葵三先生编著的《青州旗城》,对山东青州满族的历史,进行了穷原竞委的述说,是一部反映满族区域史的上乘之作。有清一代,八旗军队除集中屯戌京师外,大约半数的兵力分别屯驻在全国70余处重要城镇和水陆冲要,其中东北驻防44处,关内各省驻防20处,新疆驻防8处。由此构成清朝控制全国的骨干力量。正是在八旗驻防的基础上,形成了满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因此,研究八旗制度,不能不研究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人口迁徙和区域史,不能不研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清代北京八旗官署中的八旗都统衙门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历史地理空间布局的研究角度出发,梳理清代八旗都统衙门的分布及变迁过程,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政治、社会影响因素,以及空间布局与清代旗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额设制兵,主要由八旗与绿营两大部分组成。由于二者问具有相互独立、互不统属的性质,所以以往研究清代兵制者,都是谈八旗者专谈八旗,论绿营者仅论绿营。本文从八旗驻防将军兼统绿营的问题入手,详叙八旗“军标”设置的原因、时间、过程与性质,重点在剖析清朝统治者建立军标的深层用心,从而探讨清前期八旗汉军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绿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八旗通志》曾于雍正、乾隆两朝两次编纂,后分别称为《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后书并非是前书的重版,而是另有新创。体例上有所调整,内容上有所增删,内容的下限时间从雍正朝延至乾隆。同时于行文中增加“案语”,使所记内容更为详准。从两书效果看,《八旗通志初集》有开创之功,《钦定八旗通志》有补阙拾遗之效,两部书可互为参校,成为研究八旗乃至清史不可或缺之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2.
李圣华 《满族研究》2004,2(3):59-63
清代八旗诗词取得了卓的艺术成就,构成清代学的重要一翼。20世纪80年代后清代八旗诗词研究趋于繁荣,逐步取得独立的学术地位。严迪昌教授《清词史》、《清诗史》及相关论,深入探讨八旗诗词的创作和流变,初步揭现了八旗诗词史的历史风貌,其独具特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21世纪的满族学研究及清代八旗诗词史的撰述,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的清史研究,出版的专著和论文数量都相当可观。明清易代、江南经济、徽学、科举、学术史、传教史、边疆民族、中外关系依然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也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一是八旗制度、满族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满汉关系等问题继续成为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时,每旗除和硕贝勒为一旗之主外,还设固山额真一名,为一旗最高管旗大臣。因山额真这一名称后改为固山昂邦,汉名为都统。八旗都统初为官名,后来也是一种组织机构。到目前为止,有关八旗都统的文章不多。本文试从八旗都统的组织情况,具体职能的叙述中,阐述八旗都统在清代的地位和作用。一从主旗贝勒到八旗都统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时,他本人既是两个旗的主旗贝勒,也是八旗的最高统帅。当时,八旗之间,如同八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是并列、平等的关系。主旗贝勒有自己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不相统属,权力很大,他们…  相似文献   

15.
朱慧峰 《沧桑》2010,(3):94-94,102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古籍类图书的出版优势,重在选题独辟蹊径,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专业特色。本文以《清代八旗子弟书总目提要》一书为例。  相似文献   

16.
雍正十年(1732),清王朝按照八旗制度对清初南迁到嫩江中游地区的部分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打牲部落实行了一种军民合一的组织管理方式,设立了布特哈八旗。布特哈八旗的编设对东北边疆少数民族以及清政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故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本文将回顾国内近三十年来布特哈八旗的研究状况,并针对其研究提出建议,遗漏之处敬祈补正。  相似文献   

17.
八旗制度是满族特有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制度。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三个组成部分。在有清一代,他们都是“旗人”,但在八旗之下,既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别,更有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就是为了统辖广大的满洲、蒙古、汉军之人,使他们都在八旗制度的管辖之下。据史书记载:“太祖……太宗(皇太极)……爱立八旗,……每旗析三部,以从龙部落及傍小国臣顺者子孙、臣民为满洲;诸漠北引弓之民景化内徙者,别为蒙古;而以辽人、故明指挥使子孙、他中朝(亦指明朝)将众来降及所掠得,别隶为汉…  相似文献   

18.
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态度在八旗意识和八旗精神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存在于八旗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整个过程中,八旗制度的发展促进了旗人对八旗积极态度的形成,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态度变化也对八旗制度的巩固和加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态度总体上经历了由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研究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态度变化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旗地是清代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是八旗制度的基础,分布于京畿和东北地区。它包括皇庄、王庄、官庄、八旗官兵的土地(即一般旗地)。一般旗地在旗地中的比重很大,具有代表性。搞清楚东北一般旗地所有制关系及其变化,对于研究清代入关前后的社会制度、八旗制度、八旗土地制度的性质及东北土地所有制关系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八旗文学之分期张佳生“八旗文学”是指八旗制度产生直至解体这一时期由旗人创作的文学。在研究满族文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处于八旗制度之中的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处于同一生活环境之中,尽管他们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是相同的方面却是主要的。在八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