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展厅内陈放着两尊铁炮,这两尊铁炮系馆藏之物. 两尊铁炮完好,形制相同,整个炮身平直,炮口至炮尾逐渐变粗,炮口呈喇叭状,炮身有五道固箍,近中部有双耳,炮尾如螺,尾有球冠,炮尾部正上方有一圆形火门.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配合基本建设工程中,先后在上海市区、市郊松江县、宝山县(现改设为宝山区)吴淞炮台遗址附近和蕴藻浜口等地,发现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平夷靖寇将军”大铁炮三尊、“靖夷”铁炮一尊、“振远将军”紫铜大炮一尊、清顺治三年制大铁炮一尊和清代大铁炮一尊,共计七尊,为研究清代上海军民反抗英帝国主义斗争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现综述如下:1975年6月,上海市区光明中学基建工程中,在离地表深约2米处,发现一尊清代“平夷靖寇将军”大铁炮(图1)炮身残长2.3米,炮口外径30厘米,…  相似文献   

3.
1953年,监潼县人民政府将放在原城楼上的一件南明铜炮送交陕西省博物馆。炮系青铜所铸,长2.10米。尾有球冠,通体有五处小箍。炮口直径21、弹膛口径11、口沿厚5厘米。双鋬高12、长8厘米(图一、二)。弹膛中部为砂石堵塞并生锈。炮身后部铸铭文三行:"钦命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大明永历乙未仲秋吉旦造藩武督造守备曾懋  相似文献   

4.
《文物》1957,(4)
上海市在废铜铁中发现明、清时代铜铁炮上海市文化局文物整理仓库最近在闸北区广肇路收售废铁商贾伟卿处发现大铁炮两尊。炮每尊重1400斤,上面铸有"大明崇祯十六年二月吉日造红夷灭虏大将军"及"山海关"等字样,上面所铸阳文,因锈得很利害,须仔细剔刷才能辨识。另外还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曲靖汽车修配厂铸工车间门口的废铁堆里,最近发现了一尊古代铁炮。这一线索是曲靖汽车总站张中鲜同志提供的。 炮铁质铸成,长2.33米,口直径0.25米,口径0.10米,炮身后直径0.36米,炮筒长1.3米,身管有粗细各4道凸起的箍状饰,火眼上口长0.05米、宽0.04米,为喇叭形。炮身最大周长为1.1米,最小处有0.68米,重约二千斤左右,除耳轴已断外,基本完好,  相似文献   

6.
《文物》1977,(6)
1975年9月,在苏州市娄门内城河发现了一门太平天国铜炮。炮体完整无损,光亮如新,全长178.5、炮口内径12、外径16.6、后身外围105.5厘米(图一)。炮身上有双钩阴刻正书"太平天国壬戌拾贰年苏福省造"、"重壹千觔"、"红粉(注:即火药)四拾捌  相似文献   

7.
1988年4月1日,山东省蓬莱县马格庄乡营子里村村民建房挖掘地基时,于地表以下1.5米深处发现两门明朝洪武八年铜制碗口炮,由蓬莱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两门碗口炮整体用青铜铸造,形制相同。炮口略呈大碗口状,直径26厘米。炮膛呈直筒形,深55厘米,碗口以下内径11厘米,向后逐渐变细,底径9厘米。炮身外壁铸有三周加强箍,箍宽1.5~2.5厘米。药室隆起呈球状,底座加厚至5厘米。碗口炮形体粗短,管壁厚薄不均,在2.3~3厘米之间,外壁留有明显的模铸痕(图一、二)。  相似文献   

8.
1986年12月9日,江阴县黄山小石湾西北角出上一门“耀威大将军”万斤铁炮.炮通长3.92、炮头口径0.53、炮尾最大口径0.669米,尾呈螺旋形,两系外径各0.17米,内径各0.24米,射弹口径为0.18米.在炮的正面部份铸有阳文共87字.文字布局上下分四段.上段在炮口至两系之间,右铸:“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中铸“耀威大将军”中段  相似文献   

9.
1999年,汉阳南岸嘴拆迁时出土了两门铁炮,一门炮身长115厘米,外口径16厘米,内口径7厘米,炮身上铸有阳刻铭文"得胜炮位大清咸丰五年桂月吉日",该炮现已被评定为三级文物。另一门炮身长100厘米,外口径14厘米,内口径6厘米,铸造比较粗糙,无铭文。这两门炮的形制均为旧式前膛炮,现藏于武汉市晴川阁管理处。  相似文献   

10.
康熙十五年“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5,(12)
1975年5月,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工人在该厂发现一门清朝军民抗击沙俄侵略的武器——"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这门大炮,至今有三百年的历史。炮身保存完好,但无炮车,上镌满汉两种文字:"神威无敌大将军"、"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重1000公斤,炮身长248厘米,炮口内径11厘米,外径27.5厘米,底径34.5厘米。炮作筒形,前弇后丰,全身有五道隆起,近中部有双耳,尾有球冠。炮口与底部正上方各有用以瞄准的"星"和"斗",火门作  相似文献   

11.
1985年秋,丰润县韩城镇副一大队群众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两件铜炮。其中一件残缺,只保留了炮口和炮尾。另一件完好(见照),总长64.5厘米,炮口内径2.8、外径6厘米,重21.2公斤。炮身刻有铭,为:“直隶总督纳,道光二十三年铸造。通字第二十号,三十筋炮位。监造官尹建功、酒成,匠赵亭。吃净药一两七钱,铅字二两二钱。”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丰润县韩城镇在宋、辽时期是辽国大将韩昌的点将台,现今镇北还有遗址保存。韩城镇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军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大花钱究竟铸于何地郭豫明为纪念太平天国铸钱140周年,中国钱币博物馆重铸太平天国特大花钱以及大型花钱,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关于太平天国大花钱,尤其是那个直径33.5厘米、重约4500克的特大号大花钱,是在何地铸造的问题,更显得有予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57,(11)
上海市从废品中检出两件太平天国文物上海市文物整理仓库三月份从废品中检出两件太平天国文物。一件是在中国纺织机械厂废铁中发现的一尊大铁炮,长130.3厘米,重六百四十五市  相似文献   

14.
漳州军饷银饼铸造年代问题的讨论,关系到我国近代自铸银元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以前的讨论有三种意见:一、南明永历三至六年,即清顺治六至九年(1649—1652年),郑成功在漳州所铸,漳州民间也有关于"郑成功大元"的传说;二、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建、台湾地方政府为镇压抗清暴动,在漳州铸造的一种军饷银元;三、同治三至四年(1864—1865年),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曾国荃、左宗棠在  相似文献   

15.
百胜炮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一日,铜陵市港务局2042号捞沙船于贵池县梅根镇江面,在梅根河注入长江的入口处,离江南岸约250米的水面下打捞出铜炮一门。炮身长77厘米,炮口径6.5厘米,重100市斤,黄铜质,表面呈紫红色。炮出水完整无损。炮身上刻有:第叁拾贰号百胜炮计重码称捌拾捌斤受药十三两合口铁子十六两咸丰四年四月日候补按  相似文献   

16.
素有兵家必争之地之称的江阴要塞.最近在黄田港东畔连续出土6门古炮,经初步考证为清代咸丰年间的前膛炮.古炮出土于江阴市黄田港东畔的明清两代接官厅遗址地下约0.7米处.古炮之一,生铁铸成,通长1790、口径95毫米,炮身直径为150至270毫米,通身有4节,重约600公斤,炮身正面中部铸有“皇冠”图案和“B·P”(B·P”为  相似文献   

17.
纪念太平天国铸钱140周年中国钱币博物馆重铸鎏金大花钱屠燕治今年是太平天国铸钱140周年。中国钱币博物馆重铸两种太平天国鎏金大花钱以资纪念。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金陵,建都天京,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天朝政权,在朝天宫开炉铸钱,后铸钱范围也扩大到苏州、杭州、徽州、株洲(或衡阳)、绍兴、嘉兴等地,太平天国铸造的钱币在中国货币史中占有着重要的一页,是宝贵的历史遗物。太平天国铸钱,除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等流通货币外,还铸过绘有龙凤、八宝等吉祥图案的大小花钱。这类花钱,仅作为镇库、庆典、赏赐或馈赠之用,虽非通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的经济制度、政治信仰和文化习俗。中国钱币博物馆为纪念而重铸的太平天国大花钱有两种:一、特大花钱。1854年前后太平天国曾铸有特大花钱一种,现仅湖南省博物馆存有残件一枚。据残件测算,这枚花钱的直径33.5,厚0.8厘米,重约4500克,黄铜质,遍体鎏金,应是我国最大的古钱。在对实物进行考察的基础上,重铸工作,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绘制钱图。我们从现有的十余种大花钱图片中,找出太平天国花钱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文字组合和图案结构,又从残片上找出特大花钱独有的图文特点,经反复绘制修  相似文献   

18.
<正> 1987年秋,笔者从一老农手中征集到一枚太平天国大钱,此钱同陕西澄城县发现的太平天国大钱酷似。铜币圆形方孔,直径7.8、穿孔内径1.8、厚0.35厘米,重170余克。钱正面铸有阳父“太平天国”4字,背面铸有繁体的“圣宝”2字,币文皆楷书对读。“天国”的“国”字,既不同繁体的“国”字,又同简化的“国”字有别,“国”字铸成“囯”字,钱币称“圣宝”,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宗教迷信色彩在钱币中的反映(见图)。  相似文献   

19.
咸丰大钱是清朝政府在特殊时期铸造的钱币。据清史记载 ,咸丰三年 ( 1 853)清政府为筹措巨额军费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因国库空虚 ,财源枯竭 ,遂决定铸行大钱。于是各省纷纷鼓铸 ,至咸丰四年七、八月 ,全国已有 2 2 (省 )局开铸大钱① ,铸造的大钱品种之多、版别之繁、钱文之杂、厚重之差 ,为历史罕见 ,是我国历史上继王莽之后 ,又一个制币混乱时期。宝泉局是户部的铸钱局 ,从咸丰三年五月始铸咸丰重宝当十大钱 ,八月增铸当五十大钱 ,十月又增铸当百、五百、当千等记值大钱。笔者发现一枚宝泉局咸丰重宝当五十厚重钱。此钱铸造精良、黄铜质…  相似文献   

20.
范淑英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3):30-44,108,109
自1945年梅原末治《唐镜大观》著录两面"永徽元年"铜镜以来,考古出土和文物征集发现多件带有"贞观元年""贞观十六年""永徽元年""上元二年""大和元年"等唐代年号的铜镜。这些铜镜因有明确的纪年,在唐代铜镜艺术研究中曾被作为标准器对待。但这些铜镜在造型、铭文书体、纹饰等方面,皆与唐代铜镜有异,而与宋代铜镜相合。本文对5种8件带有唐代年号的铜镜予以重新考察,认为它们与一般宋代的仿唐镜不同,一是没有铸镜作坊铭或是姓氏铭;二是铜质精良;三是花纹清晰。因此,这8件器物应为宋代铸造的仿唐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