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石磨     
<正>粮食加工工具。有旱磨、水磨两种,旱磨磨粉,水磨磨浆。无论是旱磨还是水磨,都由石磨、石磨盘和磨床三部分组成。石磨两扇,以磨脐为中心,上下磨合。上下磨扇凿有密集的条形浅槽,便于磨碎颗粒状的粮食。上磨扇面左右开俩磨孔,有利于粮食漏到两扇磨之间。磨身左右侧面凿一浅孔,装上木橛,套系上绳索,用以固定磨棍,以利推动。磨盘垫在石磨下,有平面的,也有带圈带槽的,磨床则如同没有凳面的方凳,承托着磨盘、磨身。长期使用的石磨,磨床往往是砖石垒成的台座,承接磨盘时更加结实稳妥。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三年,长武县彭公乡杨家河村和高家坡村农民,在修庄基、挖窑洞取土时,发现了两合汉代石磨(封二:1、2)。石磨直径50厘米,厚度8厘米(单扇),磨眼直径20厘米,磨眼、铁堤均为二厘米。  相似文献   

3.
正2009年5月,黑龙江省双城市文物管理所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团结满族乡连丰村老房身遗址中采集到一副石磨。石磨为圆形,外缘直径均为38厘米;花岗岩材质,分上下两扇,上扇厚12.3、下扇厚12.5厘米,中央有磨脐孔;上扇底面和下扇上面围绕磨脐孔呈辐射状均匀雕刻着6组斜线形磨齿。石磨上扇中央的磨脐孔直径3厘米,进料孔(即俗称的磨眼)距其2厘米,料孔直径2.5厘米;料斗深4.5厘米,直径是25厘米;上扇有呈半  相似文献   

4.
磨砻     
正磨砻即利用石磨木砻的反复碾压摩擦将稻谷去壳,使米粒与谷壳脱离的方法。经磨砻的稻谷再经箩筛、鼓风等工序,谷壳和米就分离开了。  相似文献   

5.
石磨的普及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磨的诞生使人们改变了由粒食到面食的传统吃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磨的产生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阿拜的故事     
火笼衣有一天,洛嘎老爷雇阿拜去推磨,磨完包谷磨荞子,干到天黑才得歇。晚上,老爷丢一床烂蓑衣给阿拜,叫他睡在磨房里。夜里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天气变得冷起来了。阿拜穿着件破烂衣裳,躺在蓑衣上不时搓着脚,翻过来翻过去咋个都睡不着。阿拜看看那盘石磨,索性不睡觉了,搬下一扇磨,扛在肩上,在磨房里不停地来回走动。这一下,阿拜全身发热,也有点累了,就支好磨,躺在蓑衣上睡了。  相似文献   

7.
陶磨与执箕女俑,是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随葬的明器。1959年安阳市北郊张盛墓出土,现存河南省博物馆。陶磨呈圆盘状,仿石磨形制。通高7厘米,扇径8厘米,盘径12匣米。磨扇上有两只磨眼,侧面有两个按置磨板的小孔。磨盘下面为圆筒状底座。磨古称(?),系谷物加工粉碎的工具,这是迄今所知保存下来较为完整的隋磨模型。磨旁的陶女俑高12厘米,头梳半髻,长裙,双带下垂,出土时衣服上绘有红、绿等色彩,现已剥落殆尽。该女平坐于地,双手执箕,正在从事劳役。陶磨与执箕女俑的出土,重现了隋代磨面的场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8.
鄯善噹噹磨     
鄯善县境内凡水流落差较大处(落差在4米以上)大都有磨。据鄯善粮食部门统计,1955年鄯善3个区共有150盘磨。最早的土水磨在磨面时会发出的声音,这是调节原粮摄入量的双叉细木棍的一个叉头与石磨碰撞发出的。随着水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磨面时的声已消失,但磨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鄯善县的磨数量多、种类全、功效好。在全疆都有名气。民国34年(1945年)在鄯善辟展乡二官修建的半自动化水磨是当时全疆性能最好的水磨。1961年投产使用的部善辟展公社二宫全自动化水磨被自治区粮食厅誉为“土法加工机械全疆第一”,该磨的设计师兼施工员是…  相似文献   

9.
一、粮油加工本县的粮油加工自古就以不同的方式与工具加工,记载中初用的工具为石臼,后来逐步发展为石磨、石碾,以人力与畜力推拉.到元代,本县利用桃河之水,在县城以北的五渡和县城东北的娘子关发展了水磨、水碾,这就大大减轻了人力.当时,本县城内的吕氏在朝中身居左丞的吕思诚曾作“五渡河磨诗”一首(载入《平定州志》),说明当时石磨、石碾已经发达.清朝末年,县城附近专营或兼营采购、加工、销售等的碾磨作坊计50余家,其中的三益永、广兴  相似文献   

10.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谷物加工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古发现的石磨盘、石磨棒中的石磨棒的形制入手,讨论了石磨棒的使用方式,指出滚压是史前粟脱壳加工的有效方式,揭示了中国先民7000年前就已经熟练运用滚压技术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离别了可爱的家乡,看不见了寨旁的小河。嫁到这难过的地方,全怨爹妈把事做错。不怕这里山高水冷,不嫌这里土地瘦薄;也不是丈失不爱我,恨只恨家中有个恶婆婆。每天鸡才叫头遍,我就被喊起来推磨。婆婆却象只大老熊,死睡在火塘边烤火。樱桃木是最毒的了,我推的磨把是樱桃木做。这狠毒的磨把手,天天把我巴掌磨破。青岗石是最重的了,我推的石磨青岗石做。这沉重无情的青岗磨,累得我汗珠象雨落。左推三转麦面细,婆婆喜欢无话说。右推三转麦面粗,婆婆沉脸骂懒情。婆婆肚子象磨槽,麦面荞面装得多。媳妇肚子象萝筛,筛掉细面装粗壳。麦子一颗颗往磨洞…  相似文献   

12.
磨面     
解放初期,在农村,推磨是一项重体力活。当时,石磨是人们加工食用面粉的唯一工具,由磨盘(圆形的薄石板)和两块磨扇组成,在两块磨扇上,凿出许多有规则的壕塄,两块扁形圆石中间凿一轴心,下面一扇固定在磨盘上,上面一扇可以绕轴转动。通过上磨扇的两个入口(府眼),让麦粒、高梁或玉米自动滚进两扇之间,不停地转动上磨扇,磨碎的颗粒便从上下磨扇的对缝中流出,人们再用罗罗面,大块的再加进去磨,这样反复数十遍才能磨完。  相似文献   

13.
古时候,老东山下鱼砲江畔有个彝族村寨。寨子旁的大箐里有个大石头,很象癞蛤蟆,人们就叫它蛤蟆村。蛤蟆村有姓石的兄弟俩,老大叫石磨,老二叫石臼。父亲死后,石磨的老婆觉得同他们住划不来,老跟石磨闹着分家。石磨经不住老婆的折磨,就偷偷地乘母亲年老眼瞎,老二年幼无知,就将家中贵重的财物陆续运往岳母家里,悄悄地变卖了房屋田地、牛马驴骡。等到家中所剩无几时,他就和兄弟分了家。瞎眼的老母亲早就受够了刁媳妇的苦头,当然愿和老二石臼过日子。这正合了石磨两口子的心意。分家时,石臼只分到一间破牛圈,一块拉屎不生蛆的旱地,别说牛马,连鸡毛都没  相似文献   

14.
有一天,阿干、阿扎和阿依在一起打睹说,如果谁不相信谎言,就要罚金五十块。过了好一会儿,狡猾的阿干搔搔头皮,眨眨眼皮,翘起嘴唇说:“昨天夜里,我起夜时,听到外面‘咣啷、咣啷’的响声。我打开屋门到园里一看,糟糕,门前那口水井被贼偷走了,我亲眼看见那个贼背着水井从栅栏边走过呢。”阿依正想说什么,可是被阿扎抢先道:“是呀,早上我把驴子套了拉石磨,结果这毛驴却一边绕着石磨转一边啃石磨,啃来啃去硬把两块石磨啃吃了,最后  相似文献   

15.
对查海遗址出土的4件石磨盘和石磨棒表层残留物进行的淀粉粒提取和分析表明当时人类的植物性食物较丰富,包括禾本科(Poaceae)植物种子和块根块茎类等,还有一些尚未能确定种属的植物,在各类植物中以禾本科植物最多。结合动物考古及炭化植物分析结果,推测狩猎采集经济在查海先民的生业经济中应占主要地位。同时,数量较多的狗尾草属植物淀粉粒的发现暗示查海遗址可能已经出现对这类植物的集中利用甚至是初期栽培活动。石器表层各类淀粉粒的数量比说明禾本科植物是查海遗址石磨盘和磨棒最主要的加工对象。  相似文献   

16.
<正>河南博物院作为我国中原地区规模最大、收藏文物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有相当数量的河南省出土的早期粮食加工器具(含明器),种类比较齐全,年代涵盖了早期的各个时期。由于数量较多,本文仅选取在年代或类型上具有代表性的,加以分类分析、研究。石磨盘和石磨棒是一种石制的谷物脱壳、磨碎器具,其最早可能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一、石磨盘和石磨棒  相似文献   

17.
石磨盘和石磨棒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加工工具。2017年,青岛市黄岛区博物馆在大场镇正南岭村村民王宗玉处征集到3件石磨盘和4件石磨棒,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属于北辛文化,填补该地区北辛文化的空白,是鲁东南沿海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对于研究鲁东南沿海区域的农业经济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研究鲁东南沿海区域北辛时期的生业模式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面条自问世之后,在中国得到了最大发展,而在西方,除了意大利之外,传统上的主食都是面粉制成的另一种食物——面包. 众所周知,面条和面包的原料都是面粉(无论是小麦、大麦、养麦还是黑麦磨成),而要制成面粉,自然首先得有麦子和石磨——这两样一般认为都源于中东.甲骨文中表示麦子的“来”字,本是外来语,这也是农史上的常识;而石磨在中国的推广一般认为迟至秦汉之际.  相似文献   

19.
磨沟遗址是目前洮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中心聚落。该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保存完好,是研究齐家文化社会、家庭婚姻形态和社会进程的具有较高价值的资料。(见图1-图4)  相似文献   

20.
毛毳腥擅满咸洛 大约在战国到秦汉之间,当汉民族的先民们发明石磨,不再直接食用谷物的时候,北方中国进入了面食时代。而面食里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