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齐墓葬文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齐墓葬主要集中分布于邺城、晋阳两个政治中心,在反映北齐丧葬制度和墓葬文化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邺城、晋阳北齐墓葬诸要素的分析,对北齐墓葬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渊源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北齐墓葬文化总体上是对洛阳北魏后期传统的继承,但来自南朝和西方的文化新风、本地发达的经济和工艺背景,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以洛阳和邺城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魏晋北朝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以墓葬资料为基础,分曹魏晋初、西晋中后期、十六国、北魏前期、北魏后期、东魏北齐六个阶段,探讨了中原墓葬制度和墓葬文化的阶段性演变情况、中原墓葬文化形成变迁和发展的曲折历程,是由特殊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并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墓葬文化紧密相关。 (摘自《华夏考古》2004年第1期)中原魏晋北朝墓葬文化的阶段性@李梅田  相似文献   

3.
胡选奇  贾飞 《东南文化》2021,(4):102-112
徐州在北齐时期是高氏经略江淮地区的核心所在,其文化面貌也呈现出多样性.大族墓葬的主要文化因素来自于邺城复制式的传入,大部分随葬器物当属于统一模具或同一批工匠制作.凸字形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属于东晋刘宋时期的文化孑遗,是徐州地区北魏至唐初主要的墓葬形制.出土的陶俑,多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因军队构成的原因,在主要受到邺城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来自晋阳地区的文化因素.陶瓷等生活器物,同时受到南北方的影响.徐州及附近地区基层社会的墓葬,则依然按照其当地习俗逐渐演变.此外,南北之争以及北齐邺城—晋阳之争的历史背景也在徐州北齐墓葬文化中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4.
随着北魏的分裂,北朝墓葬文化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奠定了此后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东魏-北齐所起的作用更显重要。东魏都城邺城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种类与组合延续着北魏末期洛阳地区的基本特征,墓葬壁画则突破北魏中、晚期墓葬所遵循的"晋制"的束缚,开创了新的范式。不过,都城地区的文化辐射强度偏弱。至北齐时期,新的墓葬文化格局趋于定型。北齐霸府晋阳与都城邺城形成"双核"体制,呈现出一体两面、文武兼备的互动关系,都城地区墓葬文化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北齐东方地区的汉人士族墓葬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多与邺城、晋阳不一致的异动,尤以青齐地区最突出。北齐灭亡后,其文化残局从正、负两个方面深刻影响了隋唐社会制度与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5.
北朝晚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了墓葬文化面貌上;而墓葬形制结构作为丧葬礼制的重要表现方面,对于墓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墓葬形制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对北魏洛阳时代和东魏、北齐时期都城地区的墓葬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与史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了墓葬形制结构方面等级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并分析了相关的文化因素及其传承与变革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罗克 《东方收藏》2024,(2):84-86
文章以北齐墓葬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其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过程、成果及意义。首先,对北齐墓葬的背景进行介绍,并阐述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意义和目的。其次,详细描述了北齐墓葬的考古发掘历程、墓葬结构、随葬品和墓志铭等内容。接着,分析了文物保护的现状和挑战,以及采取的保护理念、措施和成果。最后,总结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成果,并对未来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娄睿墓和徐显秀墓均位于晋阳地区,而晋阳地区作为北齐时期的陪都和实际政治中心,在文化和艺术建设方面都代表着当时的顶尖水准,故分析晋阳地区墓葬文物和墓葬文化对了解北齐历史和社会格局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东魏、北齐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效俊 《考古与文物》2000,(5):68-88,96
迄今发现的东魏、北齐墓葬分布在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时间跨度40年,从东魏天平四年(537)到北齐武平七年(576)。纪年墓葬33座(东魏11座,北齐22座),依据墓室形制和随葬品推定为此期的9座,共42座。它们基本覆盖了东魏、北齐统治的时空范围,且呈现出大体一致的物质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9.
北齐时期的山西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中心地带,出土有无论是数量还是内涵都十分丰富的墓葬资料。陶质器皿在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占有较大比重,主要分布在以晋阳为中心的北齐时期墓葬中。本文通过对各类器物分类描述,特殊器皿分析,纹饰文化分析,以对山西地区北齐时期陶质器皿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凌河类型石构墓葬出现在西周晚期,并一直延续到战国早中期,保持了长期的连续性。伴随燕文化势力向本地区的渗透和扩张,石构墓葬遗存在战国中晚期衰落。凌河类型石构墓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邻不同文化发生交流,石室墓是辽东地区和本地区石构墓葬文化之间融合的产物。凌河类型石构墓葬的埋葬习俗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传统因素表现出了持久的影响力。对凌河类型石构墓葬的渊源及与相关遗存的关系的探讨表明,石构墓葬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元文化因素影响并同时对外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