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下半叶,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和撮举四库收录、存目书原委大凡的《四库全书总目》相继问世,前者有“东方文化的金字塔”之誉,后者视野宏大、气概非凡,以它们为焦点,中国古典文化展示了它的最后辉煌。 自《四库全书总目》问世,围绕《四库全书总目》的专门性研究逐步展开,胡玉搢、王欣夫撰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先生从17岁起研读《四库全书总  相似文献   

2.
上海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是乾隆四十六年二月至四十七年七月期间四库馆臣修订《四库全书总目》时抽换下来的零页汇集。它反映了这一阶段《四库全书总目》的面貌及其变化,仅从清代别集部分就可以看出,一些原拟抄录的著作被移入存目(原因很可能是时间紧迫来不及抄录),而相应提要的褒贬倾向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对于我们认识《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的纂修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乾隆时期修纂的《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山西巡抚通过自行购访以及私人藏书家渠道采进书目127种,其中,收录进《总目》中的共88种。最终《四库全书》采用山西采进本62种,著录7种,存目55种。采进书籍的成书年代多集中于明清之际。山西巡抚采进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乾隆谕旨平议(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乾隆二十五道谕旨是编纂《四库全书》的指导思想和总纲。因此,对这二十五道谕旨进行一番剖析,可知其编纂《四库全书》的基本目的是始终不脱离其宣杨封建思想、文化,维护封建统治这一宗旨,并因此而使许多典籍惨遭厄运。同时又在客观上使中国文化典籍得到了保存和流传。中肯地评价二十五道谕旨,能了解其某些文化政策和书籍编纂思想,有助于对其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元代方志提要补正浙江大学历史系周生春《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众多学者经常使用的一部重要工具书。然而,就在这样一部经典之作中,又存在若干纰缪疏漏之处。为进一步提高此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考证补订工作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乾隆谕旨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乾隆二十五道谕旨是编纂《四库全书》的指导思想和总纲。因此,对这二十五道谕旨进行一番剖析,可知其编纂《四库全书》的基本目的是始终不脱离其宣扬封建思想、文化,维护封建统治这一宗旨,并因此而使许多典籍惨遭厄运。同时又在客观上使基本的中国文化典籍得到了保存和流传。中肯地评价二十五道谕旨,能了解其某些文化政策和书籍编纂思想,有助于对其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之一,文章以中华书局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底本,查核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对史部地理类存目提要存在的舛误之处加以订正,凡订正讹误26条。  相似文献   

8.
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赐惠颇多的《四库全书总目》亦有纰漏之处,我们发现该书在明代史料鉴别上出现了两处失误:将《姜氏秘史》与《革除编年》、《续藏书》与《熙朝名臣实录》各自看作两本不同的书,并给予迥异的评价。通过考证,《革除编年》即《姜氏秘史》,《熙朝名臣实录》即《续藏书》。《四库全书总目》一书两收两评的失误,让我们体会到当时政治对学术的干预及做学问之难。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作为体现清代官方文化思想的大型丛书,在“小说家类”的提要编撰中集中反映了清人传统的小说观。清人小说观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作为清代官方丛书,《总目》对小说观有着一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修成后,因为钦定,一直未有公开的补正论著问世。民国时期,这种禁忌方被打破,专门论著得以问世,代表性著作有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等。本文择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就其的辑录荟粹之功,以及颇具特色案语的学术价值进行分析评介,并把它与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进行比较,以见民国时期研究《四库全书总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陈修亮 《民俗研究》2005,(1):260-265
《节序同风录》,清孔尚任撰,是一部谈论一年十二个月节日风俗的重要民俗学著作,《阙里文献考》、《四库全书总目》对其均有介绍。由于该书不曾刊刻,《四库全书总目》又归入《存目》,所以自乾隆以后,鲜为人知,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出版,《节序同风录》才与世人见面,为更多的读者所了解。现对这部书进行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2.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是对《四库全书总目》作出分析的著作。此书立足于目录学对《四库全书总目》所作的分析,显示出深刻的辨证思想。本文拟就此方面内容作出讨论。  相似文献   

13.
李振聚 《文献》2022,(3):115-131
新发现的四库全书馆誊录档册是纂修《四库全书》时武英殿四库全书馆的工作档案。其内容有关《四库全书》纂修初期武英殿四库全书馆的誊录人员、誊录书籍、稽核、分等、奖罚等,涉及四库全书开馆初期誊录《四库全书》典籍时底本的选用等问题;有助于丰富对纂修《四库全书》流程的认识,也为其他《四库全书》相关文献,如《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翁方纲《纂校四库全书事略》等文献的断代和互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四库书目家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统计,共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总计10254种,172860卷,几乎囊括了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因而被誉为传统文化之总汇,古代典籍的渊薮。而它的副产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解题书目,则又标志着清代目录学的最高成就。二百多年来,许多学者围绕着《四库全书》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有的探讨其板本,有的订正其讹误,有的述其征集与纂修,由此产生了数以百计的专著或工具书,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问——四库学 迄今而止,四库书目数以百计,俨然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书目家族。从应用目录学角度看,这个家族可分为“四库修纂前目录”(如征书目录等),“四库修纂中目录”(如《总目提要》及各种禁书目录等),“四库修纂后目录”(如各种续补目录),及“专门目录”(如板本目录)。它们各司所职,从不同角度记载了我国文化概貌和修纂《四库全书》的历史,而决非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能全部包容。此治目录学者不可不知。下面谨就所闻,分别介绍四库书目家族如下:①征书目录 ②永乐大典辑出书目 ③提要目录 ④书名目录(无提要)⑤禁书目录 ⑥荟要目录 ⑦板本目录 ⑧续补目录  相似文献   

15.
《青溪寇轨》,宋元书志未见著录,《说郛》、《古今说海》、《四库全书总目》等均以为此书是宋方勺所撰,《四库全书总目》还认为《青溪寇轨》原是《泊宅编》中的一部分。本文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不仅“青溪寇轨》中“容斋逸史日”一段应视为洪迈逸文,而且《青溪寇轨》也可以推定为洪迈在主持修纂《四朝国吏》之际所辑集的一件史料文本。  相似文献   

16.
乾隆敕修《四库全书》,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件盛事。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月二十四日禁书运动基本结束,河南一直与此相始终。在图书征集中,河南前后七次共采进113种书籍,其中被《四库全书》著录12种,《总目》中存目55种。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河南采进本进行分析,探讨清修《四库全书》对河南这一特定区域的历史影响,以弥补"四库学"区域研究中河南的弱势状况。  相似文献   

17.
《惜抱轩书录》为清代著名学者姚鼐所撰的四库提要初稿集,从其提要稿被《四库全书总目》采弃的情况中能充分地看出,姚鼐与当时的《四库全书总目》总纂官在学术观点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清代的汉宋学术之争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乾隆敕修《四库全书》,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件盛事。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月二十四日禁书运动基本结束,河南一直与此相始终。在图书征集中,河南前后七次共采进113种书籍,其中被《四库全书》著录12种,《总目》中存目55种。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河南采进本进行分析,探讨清修《四库全书》对河南这一特定区域的历史影响,以弥补“四库学”区域研究中河南的弱势状况。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一部目录学巨著,本身具有学术史的性质;与此同时,《总目》也在总序、小序和提要中渗透了编撰者的学术思想。《总目》所收录的清初《左传》研究著作,就是一部清初百余年间的《左传》研究史;而且,《总目》有关(《左传》研究的学术思想,如重视考据,复古倾向,尊经思想等,对清代中后期的《左传》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苗润博 《清史研究》2022,(4):144-150
<正>清修《四库全书》于史部下专设“纪事本末”一类,正式将其确定为独立的史书体裁,与纪传、编年鼎足而三,不啻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关节。《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关于纪事本末体的定义,构成了后人理解、认识这一史体的基本框架,时至今日,研究者在讨论纪事本末体的起源、范围、意义等问题时,仍多以承认、因循其中既定轨辙为前提,((1)) 而鲜有人对此框架本身加以反思和拆解。事实上,《总目》对纪事本末体史书概念、范畴的界定绝非无懈可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