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杰 《成都文物》2006,(4):15-19
陶质“沙吕阳侯大安相印”,呈扁长方梯形,印面总长5.8厘米,印面上宽3.8厘米、下宽3.7厘米;印背上宽3.6厘米、下宽3.5厘米;印上高(厚)0.8厘米、下高(厚)0.7厘米;印面边框长5.8厘米、上边框宽3.8厘米、下边框宽3.7厘米;边框里有八个界格;每个界格高1.6厘米、宽1.3厘米、界格全长5.2厘米、宽3厘米;陶印背有一梯形长方框,长5厘米、上宽2.8厘米、下宽2.7厘米;在印侧面的5分之2处,有一直径0.2厘米的穿孔,在穿孔旁边,有两个下凹的小三角形压痕,印章全身各处有不均匀的黑痕。印凿刻八字:“沙昌阳侯大安相印。”(见右图)  相似文献   

2.
1984年7月,在文物普查中偶得“大辽行省委差句当印”一颗。印文为朱文九叠篆书,三行九字,印为红黄铜质地,色黄丹,重530克,正方形,边长5.5厘米,通高4.8厘米,边厚1.8厘米,钮高3厘米,长2.7、宽1.4厘米,钮上镌一楷字“上”,印背右侧镌三个楷字“委差印”。  相似文献   

3.
1992年7月,绥滨县绥东镇绥安村村民姜庆峡建房时,于距地表1米处发现一方铜印,现由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 印为铜质,印面呈正方形,边长6.2厘米,边厚2.7厘米。板状钮,高3厘米。印文为汉书九叠篆:“勾当公事天字号之印”,3行9字。印侧、背均磨损,已无法确定铸印机构及年代。印钮顶端的平面上浅刻一“丄”符号,可能为以示倒正的“上”字。此印铸造工艺较粗糙,印面变形,篆文呆板、拙劣,线条纤细,极  相似文献   

4.
1981年,陕西子洲县驼耳巷乡贺家墕村出土一方北宋官印。此印面为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1厘米,矩形柱纽,带纽通高4.8厘米。印背左侧刻“元丰七年”四字,右侧刻“少府监铸”四字,纽顶端上中刻一“上”字。印面自右至左两行朱文篆刻“河东第九副将之印”八字。铜质,完好无损(图一)。  相似文献   

5.
近来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征集到“副统之印”一方。该印是1984年育新小学教师董春辉在临城乡顺合村通往县城小路旁的树林中无意发现的。此处距县城正北5公里左右,离五岳河,即金之限雅河不远。印铜质,正方形,边长6.4、厚1.4厘米,印背边长6厘米,重550克。印文为汉文九叠篆书“副统之印”四字。梯形钮,高2.9、上宽2.5、底宽2.3、厚1.2厘米。钮顶略平,上前方有一“上”字,以示倒正。印背有阴刻楷书二行,印钮右侧一行五字,为“猪儿年八月”。印钮左侧一行  相似文献   

6.
云南永善县发现清土司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善县档案馆藏有清政府颁发给土司的铜印1方。此印铜质,方形,印边长7.4、印体厚1.8厘米。带纽,纽为圆柱形柄,高11.8厘米,上窄下宽(图一)。印为阔边朱文,印面刻“阿兴土千户印”,满汉文对照(图二)。有刻款:“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  相似文献   

7.
1984年广西隆安县城厢农民耕地时发现铜官印一方。印通高4.2、边长5.5、边厚1.5厘米。鼻纽,纽高2.7厘米。印文为朱文小篆,文曰"武夷县之印",印背阴刻楷书,同印文。出土时,印置一铜盒内,盒通高9.5、盒身高4、边长6.6厘米,子口合盖,盖与身  相似文献   

8.
(一) "管军上百户之印"一方湖南省博物馆藏,系收集品。铜质,正方形。边长6.7厘米,印面中央微凸,中心厚2.15、边厚2厘米。有柄,通高6.85厘米。重900克。印面阳刻八思巴文,印背阴刻汉文三行:右一行为"管军上百户之印";左两行为"中书礼部造","大德元年十一月日"(图二)。按元代官制,上百户从六品。 (二) "管军下百户之印"两方湖南省博物馆藏。一方系收集品,另一方在1980年出土于资兴县厚玉公社。收集的一方,铜质,正方形。边长6.1厘米,印面中央微凸,中心厚1.6、边厚1.5厘米。有长方条形直柄,通高6.3厘米。重675克。印面阳刻八思巴文,印背阴刻汉文三行:  相似文献   

9.
1986年5月,辽宁省凤城县赛马乡红石村村民在采石时发现一方铜印,遂即送交文物部门,现藏风城县文管所。印为铜质,印面呈长方形,长方梯形钮。印面长6.8厘米,宽6.5厘米,通高4.5厘米,边厚1.3厘米,重675克。阴刻汉字九重叠篆书,印文为“提控所弹压印”(见图).钮上端阴刻一个“上”字,以示用印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九年九月,荆门城区白庙街道办事处的农民陈维祐耕田时,捡到一枚元代铜印,现收藏于荆门市博物馆。铜印由印部和印柄两部分组成。通高6.6厘米。印面正方形,微弧,边长6.3厘米,厚1.5厘米。扁平柄,近梯形,上窄下宽;高5.3厘米,宽3——3.9厘米,厚1.2——1.8厘米。整个造形与亦思麻儿甘万户府印相近。印背阴刻草书汉字,竖行排列。右边一行为“峡州路总管府经理司印”左边两行分别是“中书史礼部造”和“至元十四年五月口日。”印面阳刻八思巴蒙古字四行,据扬耐思先生拼写为汉字“峡州路总管府经理司印”,自左至右排列成四行。第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月,吉林市博物馆在舒兰县征购一方"中书门下之印"。这方印是该县红旗公社嘎呀河大队五队社员高凤昌在嘎呀河畔一座辽金古城旁边的农田中拾得的。此印黄铜鎏金质地。印面近正方形,印文为汉字朱文九叠篆。长方板纽,无穿。印面长7.5、宽7、厚1.45厘米,纽高3、根宽3、顶宽3.5、厚1.6厘米,顶端阴刻一"上"字。印背呈台阶形状(见图)。  相似文献   

12.
一"神射第十二指挥第四都记"(图一)此印1972年在辽宁省凌源县北炉公社出土。青铜铸造。方形,长5.5、宽5.3、高1.5厘米。板状纽,纽高2.5、长3、宽1.1厘米。纽顶部有一"上"字。印面篆刻"神射第十二指挥第四都记"。印背有刻款:"端拱元年五月铸"。  相似文献   

13.
1972年,密县平陌公社供销社杨台门市部,在收购废旧物资中获得金代铜质官印一颗。公社干部冯丙寅同志发现后,即送交密县文化馆珍藏。这颗金代铜质官印,重679克,略呈长方形,横宽7.3、竖宽7、厚1.3厘米,上置长方形梯钮,钮高2.7、中宽29、厚1.4厘米。印面阳文为九叠篆字“义军都统之印”(图一)。印的左侧阴刻正书“义军都统之印”,印背左边三字“行部造”,右边四字“天兴元年”,印钮顶端刻一“上”字(图二)。“义军都统之印”与《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一书127页所刊印的“义军副统之印”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60,(10)
1960年3月28日,在莒县汽车站伙房后深一米处,发现古代铜印两颗.甲印印文"元帅之印";乙印印文"管军万户府印",钮皆长方把状.甲印钮高7厘米,印身厚1.4厘米,印面正方,每边长8.7厘米,重三斤二两;乙印钮高6.5厘米,印身厚1.6厘米,印面正方,每边长7.7厘米,重二斤半.印文都是阴文篆体,章法严谨,铸造精美.印背款识分左、中、右三行,楷书阴刻.甲印左行为"龙凤六年四月日",中为"中书礼部",右为"元帅之印",印左侧又有"昃字六十四号"等字.乙印左行为"龙凤六年三月日",中为"中书礼部",右为"管军万户府印",印左侧又有"生字八十二号"等字.甲印装在一个铜印台内,印台方形,大于甲印面一周,重一斤六两.出土时甲印、印台及乙印放在一处,正置而微倾斜,别无共存  相似文献   

15.
1994年7月11日,在正定县政府建楼工地出土“提控所印”一枚。2000年8月30日,在县政府办公楼后挖暖气管道时,在距地表10厘米处又发现“都提控印”一枚。二印现藏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一、“提控所印”为黄铜质,保存完整。楔形钮,钮高3.1、宽4.3厘米。钮上端阴刻一字“上”。印背面钮左刻“恒山府造”,右刻“兴定四年八月”。印上侧面刻“提控印”(图一)。印面近正方形,边长7.2×7、厚1.6、通高4.7厘米,重775.9克。阳文,九叠篆书“提控所印”四字(图二)。 提控,为提辖控制,即总领之意。以…  相似文献   

16.
正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金代官印,为20世纪50年代旧藏,未见于相关著录。现介绍如下。此印为铜质,扁方体台,矩形板状纽,正方形印面。通高3.9厘米,纽高2.9、厚0.8厘米,台厚1厘米,印面边长5.3厘米(图一)。印背纽端右侧錾刻"上万"三字,均为汉文楷书(图二)。印面阳线边框内铸有两行汉文,属阳文九叠篆,右上起顺读,为"义军万户之印"(图三、四)。印  相似文献   

17.
大象印封     
大象印封出土于新疆库车县草湖羊达克先古城,材质为红铜,印面为椭圆形,长径7.6厘米,短径5.8厘米,厚0.3厘米,纽高1.4厘米,纽孔径0.51厘米。印面边饰为联珠纹,宽0.35厘米。印面中心构图为一全身披挂的象。象背上一勇士交脚横坐,向后弯弓搭箭射虎,虎跃起,张牙舞爪,尾呈“S”形,象跟前又有小勇士,单跪腿,挽弓射箭,象鼻上翘托一双耳罐,罐内出现一三花树。象背、头部着条纹披挂毯,脐下悬一铃当。整个印封刻铸技艺非凡,是我国绘画艺术及佛教文化中的珍品。大象印封@尹秋玲  相似文献   

18.
1979年4月,贵州道真县顺河公社青坪大队尖峰生产队出土一颗铜印。通高10.2、长宽均9.4厘米,已锈蚀,现重1406.7克。印背作三层台阶,第一层高0.9厘米,二、三层各高0.3厘米;依0.4厘米逐级内收。虎组高8.7厘米。虎昂首蹲踞,鼓目竖耳,尾反翘贴脊,工艺精美。印背右,上、左方阴刻铭文,凡三十四字。右方两竖行:"永历二  相似文献   

19.
独孤信印是一枚用煤精制作的纵横各呈八棱的多面体组印。其中正方形印面十六个,三角形印面八个,共有印面二十四个。印面边长均为2厘米。通体高4.5、宽4.35厘米,重75.7克。因年久浸蚀,印体表层已有多道横向裂纹,印面局部剥落,棱、角略有残损,但保存基本完好。在十六个正方形印面中,有十四个印面镌有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夹刂)史之印”、  相似文献   

20.
杜蔚 《陇右文博》2001,(2):74-77
1984年在定西县巉口镇北一公里处的定西地区巉口林业试验站院内出土了一方元代八思巴“扬威征行义兵万户府”的铜印,印呈正方形,边长8.2厘米,厚1.7厘米;梯形纽高7.6厘米,下宽4.5厘米,厚1.8厘米,上宽3.7厘米,厚1.4厘米。印背右侧阴刻“扬威征行义兵万户府印”10字,左侧阴刻“中书府部造”及“至正廿一年十月日”13字。此印1996年经国家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物,现收藏于定西县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