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心 《民国档案》2013,(3):102-107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非常时期,表现为政局动荡、思想活跃、文化丰富等多种特点。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作为一个拥有众多青年成员的宗教社会团体,在此期间,顺社会变革和艺术发展之势,于传播宗教与服务社会之时,以其丰富的音乐传播活动深入于各地城市社会之中,在联络与教育青年、推进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向广大青年和社会民众大力推广音乐文化,扩大了近代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中西音乐艺术的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基督教青年会"服务社会"活动的开展,都促进了基督教青年会工作的发展。随着其向本土化、世俗化的转变,这种音乐推广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成效更加明显,不仅丰富着城市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推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近代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怀旧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城市小说作为想像城市的一种方式,通过建构老城市特有的物质空间、精神形态,以及老一代市民生活场景,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汇入到这种怀旧风潮中。本文试图从“市民精神的追认”、“繁华逝去的挽歌”以及“青春乌托邦的追忆”三个方面,阐述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怀旧书写的形态,运用现代性理论,探讨这一书写方式背后的文学与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娱乐市场是南宋临安城市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 ,它以多样化的市场形态 ,迥异于商品市场的特征 ,在与商品市场的互动中促进了城市市场的发育与成长。娱乐业中商业化经营活跃 ,并形成了功能性的行业组织。初兴的市民群体成为娱乐市场的主体 ,其社会流动性与渗透力推动了娱乐市场的整合 ,市民文化成为贯穿娱乐市场的主线。临安独有的移民特性也使娱乐市场富有生机。娱乐市场的新兴在传统市场发展史和市民文化演进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基督教青年会已在中国天津、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相继建立。此时的武汉三镇由于近代文明的影响,新型工业、新式教育、商业贸易呈现出初步的繁荣。一批知识分子、工商界上层、教会领袖等开始热衷于推动新的社会风尚。基督教青年会在武汉的活动由此应运而生。早在1906年,教会所办的文华书院、博文书院、仁济医学院等出现了基督教青年会的校会活动。与此同时,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把在远东扩展青年会运动的目标放在了汉口等城市。北美协会当时筹款200万美元,并决定四分之一用于在中国的八个大城市修建有现代设备的青年会会所,汉口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笛 《史学月刊》2008,(5):10-13
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是地方文化的强烈表达,在中国城市生活中扮演了一个中心角色,为市民参与社会和政治提供了舞台.欧美城市史学者对公共聚集场所,诸如咖啡馆、酒馆、酒吧间等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那些地方陌生的人们聚集,交流信息,进行家庭和朋友之外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6.
"黄健翔事件"之所以沸沸扬扬,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公共话题,离不开如下背景:健康的市民社会形态正初步形成,民意的多元表达和抒发,正成为中国公共话语空间的正当组成部分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成为以即时消费为特征的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在新闻自由有待拓展的情况下,体育新闻报道和娱乐报道享有了最大的言论空间,黄本人的快意恩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民对巨型城市空间要素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材料的传播,各类媒介所建构的城市功能等级序列表征了特定群体对空间意象的选择性传递。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媒介文本中地名词频的统计分析,来探索不同的互联网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研究首先回顾了媒介语言与城市空间意象关联的理论,追溯、梳理了采用媒介材料进行地名采集分析空间意象的方法,并建立了比较不同类型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的理论基础;第二,实证研究中,对经济新闻文本中的地名进行词频捕捉,按照标志性建/构筑物、道路、河流、地段进行分类统计,并通过空间累积计算描述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意象;第三,研究进一步比较了经济新闻报道与市民网络文本在空间意象方面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8.
刘鑫 《丝绸之路》2012,(22):10-12
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纽带,在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明向外传播的同时,也使西方文化得以向东传播,对传统汉文化的存在产生影响.丝绸之路承载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作用于两种异质文化的各个方面,使两种文化在碰撞中走向统一,丝绸之路因此也成为文化融合的重要阵地.具体到艺术领域,这种文化的对立统一集中表现为西方特有的阳性审美范式对中国既有壮美艺术空间的改造.阳性审美与壮美的艺术形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二者的相似关联.从汉文化的角度出发,阳性审美与壮美在频繁互动中成为传统壮美艺术空间的有效补充.汉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阳性审美范式,阳性审美范式也因为丝绸之路而走进汉文化的壮美艺术空间.中国壮美艺术空间在丝绸之路阳性审美范式的作用下完成了自身的扩展和延伸,体现出了更强的包容性,以更加开放的整体面貌完善并提高了自我.  相似文献   

9.
刘磊 《民俗研究》2016,(3):146-155
"看电影"在青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都市民俗过程中,深受青岛"地方感"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影院分布格局和空间消费层级。电影院在与市民娱乐生活互动中,日益融入到了青岛市民日常生活。电影院还提供了一个政治舞台,各方力量在这里进行角逐,并最终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观念,规训了市民的公共行为。  相似文献   

10.
贾永梅 《史学月刊》2008,(2):131-133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青年会"(Y.M. C.A),1844年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1821~1905)创建于伦敦,其最初宗旨是改善青年店员的精神生活.1851年,一些美国年轻人来到伦敦参加世界博览会,他们深为青年会的活动所感动,回国后随即创建了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并迅速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1855年,欧美各国青年会举行第一次国际会议,组成了"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19世纪后期,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陆续在天津、上海等地建立组织,成为对中国城市青年影响颇大的一支宗教力量.然而,很多中文论著在提及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早期史实时均各执己见.笔者将查找到的各种关于青年会传入中国的论说版本列出,并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作一初步的梳理和考订.  相似文献   

11.
以新兴的网络传播手段——博客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海外华人新移民博客社区的种类和组织形态;阐述了海外华人新移民通过博客与中国社会互动的意义、方式及影响。通过博客这一新的互动工具和平台,海外新移民可更加直接而生动地了解中国变化,了解中国人的最新思维、心态和社会变迁;拓宽自身更大的社会交往空间、话语渠道、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与中国原住地的原有关系保持思想上的无边界的联系,甚至参与中国的改变进程。  相似文献   

12.
从业主维权刍议中国城市社区管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过频繁发生的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现象,从城市社会学的社区管治理论视角分析在房地产"后开发阶段"业主维权之特征和动因,探讨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中各种利益群体空间冲突的内在机制和缓解冲突的途径。研究表明,在转型期,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特征表现出新的特征;业主维权是宏观社会背景、行业性质、市场机制和政府角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业主民主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市民社会在城市中产阶级社区中逐渐成为一股社区管治的重要力量,这将为基于社会公平和空间公正的社区基层自治模式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政府与开发商应重视市民社会在房地产"后开发阶段"的角色。最后,文章提出维护城市社区的业主利益、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在于社区治理中空间权力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空间拓展的互动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用地结构变化、产业结构更新与城市功能地域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互动机制,并以长春市为例,研究了长春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互动变化过程,提出了二者未来互动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李颖 《民俗研究》2016,(2):133-139
在媒介的发展推动下,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发生了衍变,从着重于文化共享过程与风俗传承认同的初始意义,渐变为由媒介科技化介入之后的被表述、被干预的意义呈现。通过现代媒介传播的民俗艺术能够被媒介能动地反映与创造,而媒介技术的影像传播也造成了民俗艺术传播现场感的缺失与人际交流的淡化,媒介科技化与民俗艺术传播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促进关于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空间"的探寻、阐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地位与市民权利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地位与市民权利的比较分析顾銮斋城市、市民、市民社会等问题是近年我国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诸领域所研究的共同热点,其涉及的范围在地域上基本限于欧美,时间上主要为近现代,本文则主要从历史学角度讨论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城市与市民,拟...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民迁居特征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城市发展初期,大量域外劳动力迁入城市,促使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下降为次要因素,而城市地域内部的人口迁居成为影响城市发展以及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本文以深圳市民问卷调查所得第一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市民迁移性、迁居空间类型、迁居原因等的时空间分析,得到深圳市民迁居的时空间特征,并指出未来深圳市民迁居的空间趋势,以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有形文化是针对当前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尤其是公共空间造型艺术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开展城市有形文化研究有助于艺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公共空间,对公共艺术的系统发展有着先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型期以来,政府治理制度的变革及公私部门关系的重构使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主体、供给机制逐步多元化,其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分异。本文以广州为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总体上呈核心-边缘空间格局,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区际及不同类型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差异显著;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均衡分布模式被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入地区指向的集中布局模式所取代,表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的"反比例服务法则"。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1936年杭州市对城区20处路口的交通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杭州城区交通量受城市功能、道路等级、商业布局、人口密度、人员职业以及消费娱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等级,总体呈现出偏消费型城市的时间分布和由中心向边缘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一特征反映出近代杭州城市建设局部肌理发生改变,区域功能分工形成,市民生活的时空维度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的总体意象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北京环城游憩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仁杰  郭风华  安颖 《人文地理》2011,26(1):118-122
根据北京市2008-2009年统计与地图数据获取1172个游憩地样本,在已有游憩地分类基础上构建了5个一级类和18个二级类的分类体系,并分析游憩地类型特征与空间结构特征。与10年相关研究对比发现,自然观光游憩地的远城聚集和人文观光游憩地的近城聚集状态没有改变,但类型数量变化较大,当前人文观光与人工娱乐游憩地数量较多,而自然观光类型数量由10年前的第一退至第三位;距城市中心100km处仍是北京ReBAM的外围边界,但游憩地数量波动明显降低;自然观光与人工娱乐类型分布空间向外围扩展了10km左右。类型与空间结构的时间变化说明居民休闲游憩方式不断演变和游憩需求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