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今年83岁,从1957年7月被错打成"右派"到1979年4月正式平反摘"右派"帽,20多年最宝贵的光阴都是在荒凉偏僻的劳改农场度过。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而最令我难忘的是在劳改农场行医的恩师及许多山村百姓的不解之情。蒙冤屈发配农场劳改1951年我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在上海正泰橡胶厂工作,3个月后我考取原上海震旦大学。1953年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工作。1957  相似文献   

2.
新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2,(7):60
本书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也是一代"右派"思想改造的实录。作者本名江宇,旅美作家。祖籍江西永新,1954年毕业于上海市市东中学,同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电力工程系,四年级时被错划右派,其后22年在苏北劳改农场度过。1982年赴美,做过餐馆杂工、电工、电气工程师和GWC工程公司总裁,2004年退休。业余写作,以散文和文学评论为主,曾获第十五届联合报文学奖。担任过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和名誉会长。  相似文献   

3.
正(一)我是陈光明,江西鄱阳人,中共党员,现在是一晟(武汉)医学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1996年6月,我从湖南湘潭大学毕业,来到江西省第一劳改农场(珠湖农场)工作,成为一名农场工作人员,拿着239元/月的工资。但初入社会的我年轻气盛,总想着到外面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于是半年多后,我离开珠湖农场来到了浙江。  相似文献   

4.
正1970年代中期,笔者在西洞庭湖边的一座名叫西湖农场的机修厂当木匠学徒工。这座农场曾经是湖南省最大的劳改农场,占地面积10余万亩,沟港湖泊很多,特别适合种植湘莲这种水产品,"文革"前就年产壳莲近百吨,大部分莲子供应出口。农场实行军事管制后的1969年下半年,犯人全部调出,改为军垦。1972年在此军垦的广州军区0646部队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退出农场。当时湖南省最大的柘  相似文献   

5.
我是1962年秋才有幸结识冒效鲁的。一年前,我在举世闻名的清河农场劳改,饿得奄奄一息,终于获准保外就医,到安徽大学家中,由妻子抚养,她已在三年前从北京下放到安大外语系当英语打字员。第二年3月广州会议上周恩来、陈毅所  相似文献   

6.
正1965年,根据战备需要,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公安厅所属的东直、民生、新荡、潮河、大有农场,与省农林厅所属的洪泽湖农场进行对调,分别组建新的洪泽农场(洪泽湖监狱)和黄海农场。这是发生在50多年前,足以在共和国劳改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一次"大迁徙"。由于涉及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点、特殊的人群和特殊的方式,这一历史事件从一开始就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尽管随着2006年5月的迁场40周年纪念活动的公开举办,这  相似文献   

7.
<正>1959年2月,我被下放到川西北一家农场,名义是行政25级办事员,实际上并不让我参加农场干部的任何会议,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内控人员"。"文革"期间,一位外调人员不满意我的交代材料,大发雷霆之后忽然泄露  相似文献   

8.
鲁煤 《炎黄春秋》2008,(6):75-75
初读《从囚徒到省委书记》,还不禁胆战心惊,忐忑不安,攒一把冷汗。这是它的特殊题材与主题所引发的。 书中的男主角白刚,少年时候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地下革命斗争,被捕入狱,在反动派严刑拷问下顽强不屈,表现出高尚的革命品德。蒙冤成“右派”后,在新中国的劳改农场服苦役,依然坚持实事求是,决不屈服“认罪”,同样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  相似文献   

9.
正上世纪50年代初,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反"运动,加上土改运动的"斩获",一批批"地富反坏军警宪特分子"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分子"被投入监狱。一时间,各大中城市和县城的监狱看守所人满为患,亟需组建一批能容纳并教育改造众多罪犯的场所。于是,地处黄海之滨的"华东军政委员会苏北新人农场"应运而生。"新人农场"自1952年6月开  相似文献   

10.
<正>"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或Westphalian)这一术语,源于欧洲历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1648年5月至10月,为了结束"三十年战争",交战双方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of Westphalia)。斯蒂芬·克拉斯纳曾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图标"(icon)。(1)历经数代国际关系思想家的思考、演绎,"威斯特伐利亚"这一术语构成了多元的话语体系。随  相似文献   

11.
孟炳南 《古今谈》2000,(1):37-39
1969年冬,省级党群系统干部全部开赴乔司农场,以劳改农场十大队的房舍、土地为基础,成立浙江省五七干校。一位红军干部郭宗保被任命为校革委会主任(校长),从20军调来军代表沈伊、余金发。  相似文献   

12.
<正>《越绝书》是一部记载古代吴、越史地为主的地方史志。关于该书的作者说法一直较多,难以定论。然考其文字,却可以发现许多与公羊学有关的内容。前人也多指出"作者盖传《公羊》家学",或说"作者笃信《公羊》","宗《公羊》家言"(乐祖谋点校:《越绝书·越绝书序跋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22、121页)。通过对《越绝书》文字的梳理,《越绝书》中与公羊学有关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外传本事》《吴内传》《德序外传记》《篇叙外传记》等篇中。本文试对  相似文献   

13.
1957年2月至4月,我正同我所在的公安部劳改局处长何一零,陪同苏联劳改工作顾问普高夫根,到广西、湖南、河南、山东考察、调查劳改工作,回到北京不久,机关里正在开始酝酿整风运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徐孔,解放战争入伍,华北联合大学毕业;抗美援朝期间奔赴朝鲜战场。1957年被打成右派,度过20年的劳改生涯。  相似文献   

15.
那是一个被扭曲的年代。随着文革的滚滚洪流,刚刚“升格”为九种人家庭的我,与同城小有名气的资产者之子I君被共同下放到苏北某农场一个被认为最革命的工区。  相似文献   

16.
四十三年前我在内蒙古农村插队的时候,看到过一篇油印的文章,是关于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颇有见地,印象很深,作者叫张木生,他是我们这一辈人中,最早提出"三农"概念和"三农"问题的人。四十三年后,案头又放上了一部书,张木生写的《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这部书洋洋洒  相似文献   

17.
编读     
<正>读者来信@九州海涛:《国家人文历史》2月(下)载人民日报评论部卢主任文章,《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编者按称"这是一篇注定将载入史册的文章"。我觉得结尾处很闪光。但她说,"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据我对梁氏著作的了解,他绝未写过这本书。她被书商的书名误导了。值班编辑:《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作者为美国汉学家艾恺,书的内容是作者对晚年梁漱溟采访录音的整理,确实不是梁本人的著作,而是他口述的文字实录。  相似文献   

18.
李锐 《炎黄春秋》2007,(3):72-73
《共和国三次哲学大论战》的作者,杨献珍的秘书萧岛泉,为此书出版邀我作序,虽然我于哲学是外行,又未能细读全书,仍勉强答应,是深感作者为当年这种论战详加记述,为历史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好事,值得向国人尤其从事理论研究的学人推介。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书桌上摆放着作者赠送的一部新书,我是满怀激情与悲情读完这部书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对"不越境而书"及其乃中国地方志传统编撰原则说法之滥觞进行了考证。然后梳理了第二轮修志以来针对"不越境而书"产生的各种观点,大体可归纳如下:一种是坚持"不越境而书",并对"境"的含义进行发挥阐述;一种是认为可以"越境而书",但又分为适度"越境而书"和将其作为第二轮修志通则两种态度。最后文章分析了该讨论产生的原因与意义,阐述了作者的思考意见,并结合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