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可以从许多方面去探讨。本文以“民”的演变为主线,指出“民”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从先秦依存于部族到汉唐出现“豪民”,唐宋以来崛起“富民”,近代以来逐渐形成“市民”的历史进程。相应地,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从“部族社会”到“豪民社会”,再到“富民社会”,并走向“市民社会”的演进过程。“富民社会”是解构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斯亮 《中华遗产》2010,(10):70-79
“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有“国”,就有“中国”.这个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民族概念和文化概念的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始终争议不绝。而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中国”,与古代的“中国”早已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4.
1927年以后,共产国际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革命的文件,其中有些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是正确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训令”和“指示”,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这些错误的东西对于中国共产党内左倾盲动主义的接连出现,有重大影响。特别是1931年到1934年的王明左倾错误,实际上就是国际路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又是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发展变化的时期,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加以研究。1.“二战”前期(从中共“八七“会议到“六大”)。  相似文献   

5.
李振民、赵保真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纲》一书,29万字,1992年7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1931年“九一八”至1945年“八一五”的14年抗日战争作了简要的论述。著者分三编论述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日战争:一、从“九一八”到“七七”;二、从“七七”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三、  相似文献   

6.
"中国"一词和中国疆域形成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一词含义的发展、变化及中国疆域形成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对“中国”一词的含义,历史上有过5次大的变动,即周以前、西周至战国、秦汉至唐、宋元明时期、清代到民国。到第五个阶段,“中国”一词始具有了现代中国的含义。中国疆域是历史上形成的,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复杂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诗经》中的“适彼乐土”,到《札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从东汉末年黄巾军的“黄天太平”,到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赋”;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大同思想,可谓是中国历来有关理想社会的最经典的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的特殊情态,表现为特定情境下确立的话语方式,深刻地支配着艺术思维。从说话艺术的演出“场头”,到以阅读“话本”为主体的“案头”,原来有着重要作用的“看”和“听”,逐渐退隐到“读”之中,成为艺术构思与表达的重要因素。“用画面思考”和“为听而说”的话语方式,是中国小说民族特色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9.
《神州》2005,(8)
一年一度,高考如期成为初夏时节最热门的社会话题和新闻热点。从备受追捧的状元及第到高分复读,从暗箱操作到招生骗子,从宁夏复读生王某因成绩不理想举刀伤人,再到海南高考理科状元李洋无缘清华……这一切的一切,令人们不禁发出“中国教育究竟怎么了”的感慨。据新华每日电讯最新报道,李洋已怅然返乡,海南今年还有29 名省外就读考生与李洋“犯有同样的错误”,被取消报考重点院校资格。一石激起千层浪, 与其说社会各界关注着李洋们的命运,不如说,李洋们牵动了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公平的深层思考。如果不从招生制度上着手,单是采取“堵”的办法,那么,李洋式的憾事可能还会发生,“高考移民”可能还会出现,但是,这样的结果,要让一个16岁的学生来承担,是否太沉重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下几篇文章揭示了中国高考现行制度、中国教育尚存的某些症结,高考公平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这一被公认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武器”,什么时候将不再成为扩大社会不公平的加速器?中国的教育怎样才能缩小差距并日趋完善?中国的教育将何去何从?这些依然是关乎于人才的成长、科教兴国,以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依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史籍》中有个上古的“中国”,三皇五帝,一脉相承。文献史籍可信吗?有人质疑。中国的国脉,可追溯到多早?何处才是最早的中国诞生地?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以及它们所放射、汇聚的文化现象,我们能看见中国吗?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多自称“中国”,以及当时一些政权虽没有自称“中国”,但为后来的“中国”所继承,并仍被称为“中国”等原因,致使中国古代自秦统一以后仍然存在复数“中国”的现象。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的发展,到了元朝统一全国,复数“中国”开始过渡为单数“中国”,明朝时期稍有反复,到了清朝统一全国,作为单数概念的“中国”最终确定下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12.
时吉芬 《神州》2013,(1):232-232
从抵抗派的“师夷长技制夷”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自强”,他们都为中国近代海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海防危机的沉痛教训。  相似文献   

13.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开局,中国的大遗址保护以星火燎原之势,初步形成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全国性格局。过去三年,从2008年的西安到2009年的良渚、洛阳,再到2011年的荆州,历届大遗址论坛的主题形成了中国大遗址保护管理理念清晰的轨迹:从尝试性的大遗址示范园区到探索大遗址保护新模式、提出考古遗址公园概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出台、公布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随着大明宫、秦始皇陵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陆续开园,荆州论坛重提“政府主导”、“科学保护”,不无深意。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大遗址保护必须坚持科学保护的理念不动摇,坚持全民共建的思路不动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名水     
风景多在山与水之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山的厚重与水的灵动构成最佳的风景组合。“河源出昆仑之墟”、“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中国的江河可谓“源远流长”。从老子说上善若水到子在川上,到庄子吟秋水,水赋予中国人人生之悟、天地之念、宇宙之思外,更有一种诗意情怀和浪漫气质。  相似文献   

15.
日军强逼中国妇女为“慰安妇”资料摘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侵略军随军设置“慰安所”,除从日本国内召募“从军慰安妇”外,曾在征服地强征大批妇女为“慰安妇”,供满足日军官兵的性欲之用,以支持其侵略战争。其中,有从朝鲜强征的“女子挺身队”,更有大量从中国大陆和台湾(日占)强征的“慰安妇”。日军强征中国妇女作“慰安妇”,不仅遍及大陆沦陷区,而且强掳“慰安妇”至东南亚日军铁蹄所至之处。日军强逼中国妇女为“慰安妇”,进行惨无人性的蹂躏虐杀,这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犯的一种严重罪行。但由于种种原因,侵华日军这一方面罪行的系统史料甚少披露。这里,我们从近些年来出版的书刊中摘录到一些这方面的零散资料,辑为一组,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南海诸岛古今地名变化的梳理,认为,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中国南海从模糊的区域概念到明确的地理界线,恰恰反映了中国南海疆域形成的历史过程。从古代历史上的“有疆无界”到以“U”形断续线为标志的南海疆域的底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不仅发现、命名并长期开发经营了南海诸岛,而且历代中国政府行使了连续不断的管辖权,从而确立了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地位。  相似文献   

17.
《百年孤独》与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的魔幻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新时期以来作家中引发了魔幻叙事的热潮。从形似到神似,再到“离形得似”,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逐步本土化,并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18.
吴玉敏 《攀登》2022,(1):42-48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到21世纪初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个发展历程不仅显示了中国在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念与方式上的不断升华,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将对以人民内部矛盾化解为主的社会治理从重点到思路再到目标进行了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和处理规划了更具现代蕴意的运行逻辑和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19.
陈平  陈红 《文史精华》2011,(8):55-58
从抗战的烽火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的一批美术家和北平、天津的进步画家来到河北石家庄。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使得这里汇集了中国最杰出的一批美术家。他们与武强年画艺人相结合,成立了“冀中年画社”、“大众美术社”.形成了新木刻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一支劲旅,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风貌的传世名作。由此,这里也被誉为“新中国美术的摇篮”。  相似文献   

20.
简论20世纪中国纸币理论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世界范围货币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由金属本位制度演变为纸币流通制度。中国的民主革命先行孙中山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实行纸币流通制度的主张。1912年12月,鉴于袁世凯政府的严重财政困难。针对沙俄炮制蒙古的假独立事件,孙中山发表了《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通电》。这里的“钱币”即现在所说的货币。所谓“钱币革命”也就是货币革命。孙中山从西方国家的货币流通实际情况感悟到将来必定是纸币的世界。主张中国取消金银货币。实行纸币制度。他说货币从布帛刀贝到金银,再从金银到纸币是“天然之进化。势所必至,理有固然”,中国尚未到纯用纸币的时期。现在要人为地加速这种进化,所以叫做“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