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基督教的异端运动,在基督教神权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社会里是屡见不鲜的。几乎一切有害于封建教会和不利于封建国家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文化运动,都被加上“异端”的罪名而受到教会封建势力的镇压和迫害。在中世纪早期,被斥为异端者,往往是教会中致力于改革的神职人员。随着基督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成为正统和秩序的象征,所谓“异端”也日益跳出教义争端的“学术”范围,成为民间广泛流行的群众组织形式,或成为封建主用以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其反教会、反僧侣色彩也日益鲜明。与此同时,教会对“异端”的排斥和迫害也变本加厉,以至于那些在从事科学研究中触及了神学“禁区”的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也往往被打成“异端”而遭受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2.
衙门八字开     
李日 《湖南文史》2010,(5):47-47
“官司”一词,本意为“让官员掌管、判定”,后来引申为诉讼。封建官场中,能秉公执法的“清官”固然有之,但是许多贪官污吏多有混淆黑白、指鹿为马的秽行。许多民众求告无门,于是就有了一种请求、委托他人帮助或者代理进行诉讼的社会需求,“律师”便应运而生。(画一)  相似文献   

3.
辜鸿铭二题     
《百年潮》1997,(1)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辜鸿铭为清末怪人,愚忠清室,至死不剪头上小辫,为人所笑。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他更是百般辩护,从封建专制制度到廷杖、吐痰、小脚、多妻制等等。在他的奇谈怪论中,这些都是美仑美奂的“声名文物”,不可稍变。作为一个政治和文化的极端保守主义者,他的顽固立场和种种谬论确不足取,事实上也为历史所淘汰,更多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辜氏生性尖刻,典型名士派头,率性任情,往往不  相似文献   

4.
英国都铎时代伦敦商人的财富和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约当都铎王朝统治时期(1485—1603),英国处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和租地农场制产业,它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是以贸易的扩张为前提。在这个时期里,尤其是自16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商业和海上势力的拓展是迅速而无敌的,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过程中,商人的势力也随之发展壮大起来。恩格斯指出:在15世纪,市民已“成为体现着进一步发展生产、贸易、教育、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阶级,”对社会来说,他们“已经比封建贵族更为必要了。”①这里所  相似文献   

5.
西汉末年,曾经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西汉末年发生社会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地主阶级“疯狂地兼并土地”。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西汉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农奴劳动为主导因素的社会生产力与以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不完全占有农奴的社会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统一体,就是封建生产方式。西汉封建生产方式的特点:一方面是雇农、佃农和半佃农(即半自耕农)的劳动与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相结合,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地主、皇室占田“亡限”,采用“取佣”或“分田劫假的方式剥削雇、佃农和半佃农。西汉的雇农、佃  相似文献   

6.
前秦世祖昭宣皇帝苻坚通过军事政变,诛杀前秦暴君苻生,夺得皇位。并通过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不仅使氐秦少数民族“汉化”进程得到普遍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前秦政权实力的壮大,使得前秦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各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而雄踞北方,开拓出一个盛世的局面。苻坚所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不仅仅影响了氐族发展.也使汉民族出现“胡化”现象。改革的双刃剑极大地促进着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史学家们,都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著名原理的重要性,明确了要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史必须首先从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着手。目前已经有很多史学家发表文章来论述这一重要课题,现在我们就把几篇专门论述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一个简单概括的介绍: 一、主强封建土地国有制占主要地位者的论点侯外(?)先生在一九五四年第一期的“历史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的文章。侯外(?)先生在文章中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理论大师论述“亚细亚土地所  相似文献   

8.
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是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核心,也是制定各项边疆治策理论的基础。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之间有明确的划分;大多数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国家的腹心地区安定繁荣,在边陲地区实现“守在四夷”。本文对“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说法的由来、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做了初步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封建”名实析义——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冯天瑜的《“封建”考论》提出商榷。指出“封建”概念是历史地变化着的,不应该用凝固化的老概念去“匡正”人们鲜活的历史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论定战国秦汉以后属封建社会,并提出“封建地主制”理论。这种认识的正确性,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证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继承和发展。把它贬为“泛封建观”,指责它“与马克思封建社会的原论相悖”,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封建社会里,或说在农村人口占据绝大比例的前工业社会中,乡村组织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亦是封建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基础。乡村政治组织,与标志生产方式性质的农业生产组织相类相从,皆是社会转型问题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拟对英国和中国封建晚期社会的乡村基层组织做一较系统的考察和比较,包括乡村公共事务管理,司法诉讼与教化以及乡村精英阶层分析等,以期表明中国和英国封建晚期社会不同的发展轨。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0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所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中国古代史论坛暨“‘封建’社会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读书》杂志社、《光明日报》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马研院、世界史所、近代史所、经济所、《历史研究》编辑部、历史所等多家单位30余位学者与会。会议围绕如何看待“封建”、“封建社会”概念的演变、如何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封建观、中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以及“封建”名实问题讨论的意义与实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如何看待“封建”、“封建社会”概念的演变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认为,“封建”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近期内恐怕也看不出能够获得统一的认识。关于“封建”概念的演变区分一下不外乎三种:一名实之争,一内容之争,一牵扯到社会形态。名实之争相对好解决。内容之争比较复杂,这个问题要取得一致认识可能比较困难。而第三个问题则更难,它涉及到社会形态,牵扯到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及其卵翼下的汪伪政权曾竭力扶植各种封建、反动的会道门,作为统治的社会基础。在名目繁多的帮会中,“一贯道”由于得到日伪上层人物的支持而迅速膨胀,短短几年就进入“鼎盛”期:它的道坛遍及华北、华东、华中以至整个沦陷区,拥有道徒近百万人,势力渗透到汪伪政权的各个部门,成为日伪统治的得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欧洲,迅速传至美国,在十九世纪后期是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社会达尔文主义又成为列强互相争夺世界、奴役掠夺被压迫民族的思想工具。在中国,严复等维新派思想家在输入西方自然科学和先进思想的同时也输入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他们当然不是要为列强瓜分中国辩护,而是企图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来警戒中国抱残守缺的封建统治者,借以鼓吹维新变法,自立自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绥边区开展的“二流子”改造运动,既是中共加强抗日根据地基层社会治理、增加农业生产的一大措施,亦是在革命话语下动员民众改变陋习、洗涤封建残留的一次尝试。加强对“二流子”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流子”对根据地乡村社会的侵扰,增加了农村生产的劳动力,减轻了普通民众的负担。然而“二流子”改造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改造过程中“二流子”范围的扩大化,以及过度“怀柔”。这都显示出“二流子”改造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不仅改变着“二流子”这一社会群体的命运,亦改变着传统乡村社会的管理模式。而现代政党权力的强力干预,更使得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迅速向现代化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封建专制社会中,无论从国家秩序还是从家族秩序看,妇女都处于被统治的最底层。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和“三从四德”是封建时代对妇女地位的基本定位,简单地讲妇女是男尊女卑的“天理”规定下从属于男子的工具而不是人。这种状况的改变是从资本主义文明的进入开始的,其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在严重冲击封建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动摇着封建社会对妇女地位的规范。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彻底怀疑和批判封建专制时代的各种意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6.
武秀华 《神州》2012,(3):68-68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公民的这种获取、解读、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在校学习时期培养的,所以现在的高考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相似文献   

17.
许丽敏 《神州》2012,(16):224-224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现藏于祁县图书馆的清初山西平阳府推官毛逵所著《祥刑遗范》,是法律史学界迄今未曾关注利用过的法律文献孤本。《祥刑遗范》所录判牍均为毛逵在推官任内处理案件的真实纪录,较为详尽地反映了作者秉承先贤哀敬折狱的“祥刑”思想。随着康熙六年裁撤推官一职,使得该书成为研究清初推官司法职能及其价值定位的珍稀史料。该书既为了解清初山西地方社会经济、民情风俗、官场现状等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又是探究清初地方司法体制及诉讼程序运行的原始文献。  相似文献   

19.
正封建专权时期,最高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常常出台一些笼络安抚、听取百姓疾苦的措施,直诉制(上访制)即其中之一。直诉制的意思是,某些重大案情和冤屈莫申者,觉得自己的正当利益被误判而受侵犯时,可超出一般诉讼管辖和诉讼程度之范围,直接向最高统治者申诉(类似"上访"),以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的离宫别苑,原本是古北口外大小二十座行宫之一,肇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经乾隆大规模扩建,前后经过八十多年,才最后建成。这在时间上几乎与“康乾盛世”相始终。山庄初步建成后,康熙每年去木兰围场举行秋猕之典,必住山庄,“计一岁之中幸热河者半,驻畅春园者又三之二”。乾隆也是一年之中约有半年的时间驻跸避暑山庄。在此期间,由皇帝指派或批准韵大学士、军机处和各部院大臣扈从行在,处理政务,因此,避暑山庄在当时又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这就说明,“康乾盛世”与清帝在山庄处理军国重务及其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避暑山庄以及融汇汉、藏、蒙各族寺庙建筑艺术的外八庙,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园林艺术和宗教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康乾盛世”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昌盛的体现;而且,正是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才形成了避暑山庄及其寺庙群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