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鼎盛时期中央治藏政策的推演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世达赖掌政与摄政制的建立1751年清王朝平息了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之乱后,颁行“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确立了由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专主的行政体制。从此,达赖喇嘛登上政治舞台掌管政事,政教合一,和驻藏大臣一起共同领导监督噶厦,杜绝了噶伦等世俗官员“擅权滋事”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杨恕  曹伟 《清史研究》2012,(1):32-39
清朝重新统一西藏后,通过册封、定制、设官、驻军等措施,并扶持达赖、班禅成为西藏的政教领袖,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噶厦制度,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和统治,维护了清朝在西藏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西藏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反分裂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清朝的西藏政策,认为清朝的治藏政策重政治、军事,而轻经济、文化,导致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明显滞后,为近代西藏分裂主义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清朝末期达赖、班禅关系与治藏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互为师徒、相互礼让的和好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两大活佛系统的矛盾日益加剧.清朝中央政府和驻藏大臣也介入其中,从对达赖、班禅都有所猜忌到明确支持班禅系统、压制达赖系统,使两大系统的矛盾不断激化,达赖方面与清政府、驻藏官员的矛盾也不断加深.这些矛盾在清朝崩溃前夕全面爆发,并对以后40多年的西藏治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 1720年10月,清军驱逐准噶尔部出西藏后,在平逆将军延信的主持下,着手进行西藏政权的体制改革。清朝决定排除蒙古诸部长期对西藏的影响,转而启用西藏地方上层人物执政,通过他们推行中央对西藏的施政方针。1721年2月,清朝把平准(噶尔)战争中立有战功的藏族官员康济鼐、阿尔布巴封为贝子,拉藏汗统治时期曾任孜本的隆布鼐封为辅国公,授命他们三人为噶伦,共同掌管西藏事务。到了1723年,清朝又把康济鼐的主要助手  相似文献   

5.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13,(2):96-96
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车明怀在《西藏研究》2012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西藏是清王朝的西南边疆重地,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藏内上层分裂主义势力的精心培植,清朝末年西藏滋生出一股分裂的潜流,这些潜流随着形势的变化日益膨胀,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致酿成了晚清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驻藏大臣及其制度到了晚清,已经不适应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驻藏大臣制度终结。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藏学家毕达克在《西藏的贵族和政府》一书和谭·戈伦夫《现代西藏的诞生》都提到策拔克受贿案。由于《多仁班智达传──噶锡世家纪实》一书的出版,使李若虹发表在《中国藏学》1998年第三期上的文章.对这一历史旧案进行了重新考察。文章介绍多仁家族是18世纪西藏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家族,他们家由于衮波额珠尔若丹的事业和地位而显赫,他继承了家族辅国公的头衔顺利进入噶厦。1783年,多仁丹津班珠尔继任噶伦。其长子敏珠索南班珠尔很受驻藏大臣福康安宠爱,并于公元1793年承袭一等台吉。敏珠尔长至14岁时进入孜康学…  相似文献   

7.
清代驻藏大臣的衙门欧朝贵驻藏大臣的设置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政府任命内阁学士僧格和副都统马喇为首任驻藏大臣,负责办理前后藏一切事务,是为驻藏大臣之始。自此,“国家因西藏地处边远,特命大臣驻扎其地”(《清圣祖实录》)。直到清朝灭亡的宣统三年(...  相似文献   

8.
张皓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3):20-35,147,148
西藏地方政府的权力格局因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而急剧变动。按照西藏地方体制,达赖喇嘛通过司伦问政噶厦,行政大权由噶厦行使,但是十三世达赖喇嘛通过两名近侍土登贡培、龙厦总揽大权,两名近侍尤其是土登贡培凌驾于噶厦之上。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西藏地方政府的权力格局立即重组。按照惯例,在新达赖喇嘛执掌大权前由摄政代理,但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摄政职位的恢复,是由于噶厦反对司伦贡嘎旺秋掌权;热振当选摄政,是土登贡培、龙厦和以赤门为首的噶伦等相互间较量的结果。接着,赤门、龙厦在达赖圆寂问题上做文章,搞垮土登贡培。但是,龙厦设法废除噶伦制度的努力不可避免地失败,噶厦权力得到恢复,实权落入赤门手中,新的权力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9.
其美  文竹 《文物》1985,(11)
清朝建立以来,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便是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清政府曾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派侍郎赫寿赴藏管理西藏事务;又于雍正元年(1723年)派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鄂赖进藏办事;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正式设置驻藏大臣。这一年,由于藏臣内部矛盾,西藏发生了内  相似文献   

10.
清朝驻防西藏官兵的制度是清朝对西藏地方主权的标志之一,对于维护清朝驻藏大臣、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的权力,以及西藏社会的安定、保卫边防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银钱贸易与宝藏币的诞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明朝嘉靖中期(16世纪中叶)至清朝乾隆末年(18世纪末叶),中国西藏的货币流通领域经历了与尼泊尔进行银钱贸易,尼泊尔银币和中国银两并用的阶段。在银钱贸易末期,驻藏大臣因西藏银钱短缺,曾三次会同摄政、达赖监督商上鼓铸地方自铸币,权且行用。乾隆末年,清廷为根绝因银钱贸易纠纷再起边衅计,驱逐廓尔喀入侵者,禁  相似文献   

12.
清代驻藏大臣的历史作用□国庆驻藏大臣是清中央政府全面总理西藏一切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体现了国家主权之意志,代表了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尊严。因此,由驻藏大臣撰写的一部近二百年的驻藏大臣制度史,实际上就是清代西藏的治史。正确客观地评价驻藏大臣在西藏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13.
正8月24日,电影《驻藏大臣》在拉萨市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举行开机暨新闻发布会。电影《驻藏大臣》是一部反映清朝中央政府派军抗击外敌侵略,加强对西藏地方管辖,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历史题材电影。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六世班禅的异母兄弟沙玛尔巴勾结廓尔喀入侵西藏,乾隆派福康安、和琳二人率藏、汉、满、蒙等各民族军队赴藏,联合抗击廓尔喀侵略者,巩固了驻藏大臣制度,建立了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领土主权完整。担纲影片  相似文献   

14.
清朝前期驻藏大臣权限的变化是随着西藏地方形势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雍正时期,驻藏大臣只是监管藏政。乾隆时期,随着国力不断强盛,驻藏大臣总揽了西藏地方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司法、外交等一切重要政事权力,从而使其权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公元1642年,蒙古固始汗率兵进入西藏,消灭了第悉藏巴力量,并迎请五世达赖喇嘛建立起甘丹颇章地方政府。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正式建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将地方行政机构调整为“基恰”(相当于地市)和“宗”(相当于县)两级,吉隆从此开始由西藏旧宗政府(噶厦)统治。  相似文献   

16.
丁宝桢是晚清统治集团和洋务派中重要的爱国者。1877—1886年出任四川总督期间,他高度警惕英俄侵略势力对我国西藏、四川地区的渗透与阴谋活动,提出了加强西藏边防的建议和措施。一西藏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清初至乾隆时期,清政府基本确立了以驻藏大臣为主并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统辖,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但鸦片战争以后,随  相似文献   

17.
萧洛  次仁多吉 《西藏人文地理》2016,(4):111+110+112-119
正纵观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尤以清代最为紧密。架起他们之间联系的桥梁,便是清朝政府在西藏设立的驻藏大臣衙门制度。从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至宣统三年(1911年)告终,历时185年,上百名驻藏大臣进藏总理西藏事务。若审视驻藏大臣,可谓贤愚各异、臧否互见。其中既有忠肝义胆、英勇捐躯的傅清、拉布敦、凤全,也有体恤民生、政绩卓著的松筠、和宁、和琳,更有力挽危亡、锐意革新的赵尔丰、联豫、文硕、张荫棠等人。当然,其中也有庸碌无为、贪图享乐、苟且度日之辈。  相似文献   

18.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命令设立驻藏大臣一职,长期驻藏并行使主权。入藏路艰险异常,荒野、寒冷和瘴气都令人心悸,而西藏的奇特风情又等待着这些进藏的官员。驻藏大臣设立时,正是西藏当地政治激荡、波诡云谲的当口,不久之后就爆发了通司岗之乱,两名驻藏大臣遇难,驻藏制度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9.
清代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是影响西藏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促使清政府对西藏的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提升并维护了达赖喇嘛的政教地位,加强了驻藏大臣的权力,并建立了此后二百年相沿不替的噶厦政府.这是清政府对西藏的再一次体制变革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廖立 《纵横》2010,(6):61-64
1959年3月9日西藏叛乱前夕,阿沛·阿旺晋美向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汇报,噶伦柳霞·土登塔巴、功德林扎萨、帕拉副官长等有阴谋挟持达赖逃走的企图,其具体步骤是:先向达赖灌输汉人要毁灭宗教、杀害活佛的谣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