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明代一些商人依托财富声望,于灾荒中赈救饥民,平素多有周乏济困、兴工营建之举,乃至制定比较完善的资赡规程,成为乡族间的实际主持者。他们顾念国计民生,还能通过建言顾问、领差任事、调停解纷等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地方及国家事务,不仅展露出较强的责任意识和现实关怀,且体现了其在基层社会所具备的某种程度的组织领导能力。在议策盐政与抵御倭患中,当时商人也有突出表现。总体说来,明代商人注重自身行事对助裨时务庶政起到的切实成效,丰富了利民益世的价值意涵,同士绅阶层一道承担起更多公共职能,双方构成密切关联的地方主要支配群体,传达出明代社会权力伴随既有体制的延续,渐次向绅商共同支配结构演进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正众所周知,我国是从2007年开始正式使用"社会组织"概念来代替原来的"民间组织"称谓。所谓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是介于社会成员和整体社会之间中介性的关系结构,是公共关系三大构成要素之一。社会组织的产生,主要源于功能群体的出现以及群体化的趋势。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  相似文献   

3.
试论清代的社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区兼有社会和地理的空间概念。清代的社区可以说就是清代的区域社会。这种区域社会是清人以家庭、家族、宗族、乡族及保甲、里甲、访厢等形式聚居其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产生各种互动关系而共生共存的社会地理空间。清代的社区与其他时代的社区一样,存在或重叠、或交错、或平行的多种形态,如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政治社区、经济社区、精神社区、民族社区等。多种形态的诸多社区构成了清代社会。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分类的纵向角度考察,清代社区仍基本属于传统社区,但随着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内容已或多或少发生了某…  相似文献   

4.
历来的墨学研究者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论。总结了各种墨学核心论的思维模式及其所重构墨子思想结构的模型,使人考虑墨子思想体系并不是单一核心的思想体系,也不是杂多思想要素凑合的体系,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由天志、兼爱、尚同三大思想要素构成的“集合核心”。三者既各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构成墨子思想的完整体系。对墨子思想体系核心的思考,体现了“一”和“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金文族徽研究中新提出的"祭礼标志说""职衔称谓说",虽然对于部分族徽能言之成理,但不能用以解释所有族徽内涵。金文族徽作为族氏名号,代表着家族集体与祖先形象,承载着当时社会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和家族情感。由于来源与构成复杂,金文族徽除表示族氏名号外,还有体现血缘关系、家族集体、身份地位以及表示族氏关系、民族认同等多种内涵。正确认识这些内涵,对于深入了解商周社会家族形态、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研 《清史研究》2001,(4):1-13
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家国同构"。经过宋元明清数百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三大系列基层社会组织纵横依赖、士绅官僚上下流动的双重统治格局。本文通过考察19世纪中期战乱以前安徽上下层统治结构的相互依赖和双重统治结构中力量对比的变化,为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政权结构、统治秩序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标本。  相似文献   

7.
社火,或称社会,是广义的庙会之一种。它虽是一种歌舞杂耍以娱神娱人的活动①,但之所以称为社火或社会,必与“社”与“火”有密切联系。所谓社,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聚落,也是上古以来的聚落或土地之神,以后又延伸发展成为乡村的基层社区组织,同时,又演化成为按职业、爱好、年龄、阶层、性别、以及特殊目的等等结成的群体;所谓火,通“伙”,表示群体和众多之意,与“社会”的“会”同义②。以后渐失其本义,以“火”为红火、火爆、热闹之意,而社火也就成为一种在城乡各地年节演出的一种群众娱乐形式了③。实际上,无论是在历史…  相似文献   

8.
廖华生 《安徽史学》2017,(6):145-152
明清时期,婺源乡约在地方公共事务中的角色经历了明嘉靖朝的以教化为主,到隆庆五年(1571年)至明末里排共管,再到清代和保甲一道基本取代里排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乡约的数量不断增加,乡约逐渐成为确立乡村宗族、村落权力格局和彰显社会身份的工具,其与保甲之间也逐渐密不可分。通过对婺源乡约与其他基层组织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对明清时期乡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宋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代的乡既不是一级基层行政政权或行政区划,也不是里的上级行政机构,而是县以下的一级财政区划。乡、里并不存在统属关系,它们有时重叠,有时独立。乡建制的这种变化是由于两税法以来赋税征收方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而引起的。乡作为单一财政区划的出现,是唐宋之际社会经济转型期重构乡村基层组织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经济剥削是秦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所要承担的主要职能,但不是唯一的经济职能.此外,还有其他诸多经济职能,比如国家维护小农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经济措施,乡官里吏都是具体的执行者.乡里社会自身日益复杂的经济事务,基层吏员也有解决与处理的职责,从而构成了封建国家乡里组织设立的另一重要原因.以此为视角,对我们客观看待封建国家政治权力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不无益处,对我们全面理解乡里基层权力的结构与性质或许有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战国秦汉之村落由早期村落演化而来,但无论是村落空间结构、社会结构还是信仰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村落所失去的重心得以重构,被剥夺的功能不断补充。战国秦汉村落既是“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居住共同体,又是“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四邻并结”“倾盖社场”的信仰共同体。与之同时,村落也被纳入自上而下的王朝组织体系中。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基本被乡里组织覆盖,成为乡里体系的地理空间载体,村落的自然属性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因而,战国秦汉村落无法构成欧洲中世纪式的村落自治共同体,其实质是王朝行政体系中的基层地缘行政组织与村落共同体的复合体。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基因构成,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经济结构的改造是苏联目前经济改革中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种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结构包含的范畴很广,它既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又涉及生产力方面的结构。只有合理的经济结构才能使国民经济持久地、稳定地保持一定速度发展;反之,经济结构不合理,必然引起各  相似文献   

13.
跨国移民群体在移居国形成了典型的族裔经济,表现出"依存—发展"的双重行业结构特征。论文引鉴既有社会资本的定义,细分了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墨西哥华人移民多样本案例为数据基础,构建出社会资本对双重行业结构的建构机制。研究显示,生产机制、维护机制和发展机制构成双重行业结构的三阶段,分别影响了后者的形成、强化和变迁;社会资本的子要素分布在不同的理论范畴的形成过程中,不同要素发挥作用的比例、强度和关系在三阶段中有显著差异;社会资本通过信任、非正式制度维护族群合作关系网路,进而作用于双重行业结构的建构过程;双重行业结构功能的保护作用明显,并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形塑新一轮的社会资本;核心家庭是移民行为发生的基本单位,构成族裔经济发展的决策单元。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动荡与乡约格局的畸变“乡约”做为一种区域性的基层教化组织形式,历来均以儒教的精神感化为其运作的核心功能。“乡约”制度形成之初,基本遵循蓝田吕氏兄弟制订的约文“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或违约者亦书之”。多少带有民众自发聚合的契约性质,一些地方绅士也往往以“乡约”的纯粹教化精神做为区别于世俗吏治的主要标帜。清初,一些上层统治者开始以宣讲圣谕的形式强行介入“乡约”的传统组织,使其正式转型为吏治的附属机构,乡约的纯粹教化功能发生了畸变。“乡约”性质的转变固然与“吏治”原则对基层乡  相似文献   

15.
邑,在先秦文献中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体概念。《礼记·王制》等篇所言"量地以制邑"以及《周礼》所言"造都鄙"之类,都是政府在统一划疆分野,规划邑里。在此种形势下成立的邑,总具有社会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统一实体性,可称为社会政治经济实体邑,或官社实体邑。此实体邑不是国营经济,具有政社合一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官社。这种居民点,极其大者,一国之都可谓之邑;极其小者,数家之里落亦称为邑,如"十室之邑",若今乡里村落然。愈是这种基层居民组织,愈具有经济实体性。待战国社会乡邑行政化,这种邑以转型的形式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仍是一种政社合一的组织。  相似文献   

16.
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考察全部已知的北朝墓志 ,结合有关文献记载 ,认为北魏洛阳里坊数以《魏书·世宗纪》之 32 3坊的记载最为近实 ,里坊名称已知 92里 ,以选取反映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及其褒义词作为里坊命名的基本原则 ,里坊的管理者是洛阳令及下辖文职官吏 ,其管理制度是魏晋南朝向隋唐过渡的桥梁 ,洛阳现存的乡、里名称 ,反映出其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承袭晋制而向隋唐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乐户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是在户籍制度产生之后,社会对编人乐籍的专业乐人群体的历史性称谓,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从北魏发端,到清雍正年间被废除,前后经历了1400余年。其背景相当复杂,与封建制度下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社会组织等有诸多关联。他们出现在宫廷官邸、王宫相府、祭坛神庙、军旅民间、迎神赛社、婚丧嫁娶、风俗节庆等各种场合。  相似文献   

18.
江苏县域集镇规模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山  张小林 《人文地理》1999,14(3):26-30
集镇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既要让农村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又要保护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这必然涉及到集镇群体的规模体系构成和职能分工。集镇规模体系是相对单个集镇而言,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县域内若干个社会、经济等方面相互联系的集镇,由于发展条件和历史选择不同,必然构成一个规模体系。它是在县域范围内具有不同规模等级、职能有一定分工、相互联系、空间分布有序的集镇群体。其职能是组织商品的生产、流通、提供各种服务、实施社会管理等。本文首先提出了集镇规模体系的优化标准,然后提出了江苏县域集镇规模体系的框架和逐步实现上述框架的集镇发展的程序。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明清时期断代性综合研究以及闽粤、长江中游(鄂湘赣)、江南(江浙皖)、北方(晋冀鲁豫陕)的地域性宗族研究,展示出明清时期宗族组织普及的时间差与区域分布,地域性宗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最有挑战性的是华北宗族研究,北方宗族形态的特色日渐清晰。受到乡约保甲的深刻影响,明代宗族乡约化,清代宗族受保甲影响出现族正,在闽台地区深入基层社会。宗族研究不应忽略族学、书院等地方文化内容。宗族的形成发展也与移民、开发联系在一起,祖先传说的故事结合地方社会才能深刻理解。解析祖先故事成为宗族研究的重要途径,族谱世系的早期部分也焕发出新的资料价值。田野调查与改变解读史料的方式在宗族研究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回纥汗国的统治疆域及漠北回纥族的西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840年前西域的维吾尔族现在国内流行着公元840年以前新疆没有或很少回纥族,到漠北回纥汗国被黠戛斯击败,回纥族从鄂尔浑河一带西迁西域后,才形成为新疆主体民族的说法,并不符合史实①。不少人所以说840年以前新疆没有维吾尔族的先祖,他们主要的论点是说从远古起,现在维吾尔族主要集居区的塔里木盆地是伊兰族为主。如英国包尔杰说:“喀什噶尔六城的绝大多数居民是塔吉克人的后裔。”“和田……这个地名就是表示来自雅利安人。”②俄国格日木·格尔几迈罗说:“吐鲁番首批居民是伊兰人,他们以后由于突厥根源的各种居民从东方涌来,一部分人被后者挤到中国西部去了,另一部分人与他们同化到了这种程度,连语言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