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玮 《史学集刊》2006,(6):16-21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的洋务时期,清政府为阻止列强新的攫取、侵犯而又维持中外和平局面,提出并实施了各种外交策略。一是以已经签订的条约为依据,据理力争;二是备战以威慑列强;三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这些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2.
王娜 《黑龙江史志》2014,(20):89-90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履行《马关条约》先后三次向列强大借外债。其中第一次政治大借款——俄法借款是清政府为回应俄国策动共同对日干涉的外交举动。俄法借款间接体现了战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即平衡列强在华利益矛盾。由于对时局的误判,清政府的外交表现出极度的摇摆性,并且自身权益遭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3.
<正>战争语境中传媒生态涉及报刊等传媒及政治舆论动员。战时军队与报刊实际上是枪杆子与笔杆子的关系。枪杆子开疆辟土,而笔杆子往往就战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进行道义上的呼应。战争的道义性常与传媒议程设置有内在联系;战争往往对报刊等传播格局的时空分布有影响,尤以抗战及其舆论场域重组为代表。一抗战背景下舆论场域重组就近代中国而言,战争构成的历史记忆可分为对内、对外两重,因战争形成的对外历史记忆所涉列强亦有所不同。若两次鸦片战争涉及英国、英法联军等,八国联军侵华涉及欧美世界列强。而抗战  相似文献   

4.
辛亥武昌首义之际,革命党人与清军浴血拼搏的同时,双方都曾寄希望于西方列强。而列强不愿卷入这场代价大、获益少的远东战争;他们更不愿意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只希望  相似文献   

5.
200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后,各帝国主义列强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相似文献   

6.
对1900年中国三次政治事件的比较分析王淑英甲午战争以后的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一块肥肉,这种痛苦的现状,对于广大爱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动。而戊戌喋血促使更多的人觉醒:旧的日子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为濒临灭亡的...  相似文献   

7.
《清史研究》2021,124(2):19-39
在义和团运动中,美国政府一开始对其严重性缺乏认识,发表的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也与山东义和团运动没有直接关系,系针对列强"瓜分"政策发出的一个倡议。对于义和团运动向津京地区蔓延,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反应强烈,主张与其他列强采取一致行动,并赞成列强的"瓜分"政策。但美国政府始终坚持门户开放政策,并扩大到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将战争严格局限于解救使馆、恢复秩序范围内。在《辛丑条约》谈判中,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也相对友善。东南地方督抚和驻美公使伍廷芳与美国政府之间保持的外交孔道,对舒缓美国政府和公众的焦虑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场战争并非由"中外双方在交流方面的误解"而引发,主要还是19世纪以来中外民教矛盾和冲突长期得不到妥善合理解决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法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间的第三次战争,对晚清内政、外交和边疆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学界的中法战争史研究从资料整理、出版到专题论著的发表,均取得不俗成绩,并对中法战争的背景、性质和分期,战争的结局与影响,以及相关战役、外交问题、清政府的战争对策和相关人物研究等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相比晚清一些其他重要历史事件,中法战争史研究还比较薄弱,今后可在外方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对法方和越方的研究,以及研究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战争。西方列强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色。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法战争中活动最为积极,多次充当居间调停的角色,对法国采取既抑制又迁就,对中国采取既威胁又利诱的...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下半叶,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由于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接连失利,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取得了开埠通商、内河航行等权益,先后在沿海的宁波、上海、天津等地,沿长江的镇江、南京、九江、汉口等地强行开埠。然而列强并不满足,垂涎中国腹地市场,争先恐后地派军舰闯入川江,企图以长江上游的重庆为跳板,向西南各地辐射。  相似文献   

11.
一、勿忘国耻 讴歌忠魂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清政府重振海军的“遗腹”舰。甲午战争以后,国门洞开,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在中华大地  相似文献   

12.
李凤琪 《满族研究》2001,12(3):41-46
1840年6月,开始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它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面对西方列强的无理与野蛮,中国人民表现出强烈的反帝爱国热情,山东青州八旗兵赴镇江参加抗英战役就是一例。本介绍了当时的战斗情况,体现了青州兵反帝爱国勇于献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与西方列强的第一次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次战争标志着中国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全面冲突。这次冲突打开了中国长期封闭性发展的格局,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纪元。纵观这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巨变,是一个举世罕见的漫长而崎岖的现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百余年苦难的屈辱史,备受外国列强的欺侮。为害最烈的当数近邻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发动的侵华战争。为抵抗日寇、挽救民族危亡,中华民族付出了数千万好儿女的巨大代价,以及难以计量的经济和财产损失。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以以德报怨的姿态,  相似文献   

15.
1914年11月与1917年6月,孙中山曾向美国总统威尔逊发出三封电函。这些电函反映了孙中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思想和当时的中美关系。这三封电函均为英文,迄今未有中译文发表。 一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次年7月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坚持反袁斗争,急需外国援助。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孙中山认为日本和美国是唯一能够援助中国革命的国家。他估计袁世凯政府虽面临严重财政困难,但欧洲列强因财力耗于战争,不可能向袁政府提供援助;如果堵塞袁世凯从日本和美国获取贷款的道路,则袁政府“财源既竭,饷糈  相似文献   

16.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6年至1763年之间,因历时七年,故此得名.这是世界历史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后,欧洲列强在全球进行的争霸战争.由于战场包括欧洲大陆、北美大陆和亚洲的印度地区,所以也被称为"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第0.5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东北地区就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帝国主义在这片土地上发动了数次大规模战争,东北人民生灵涂炭,受尽了欺凌。修建在这片土地的中东路,更是列强势力的风向标,各方在博弈、角逐中演绎出了一段纵横捭阖、风云诡谲的历史。即使今天,我们仍然能从车轮碾过的历史碎片中,依稀可见当年刀与枪的较量、血与火的拼杀。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蒋介石在通向权力宝座的路程中,成功地应付了地方军事实力派桂系、冯系、阎系的挑战,这集中展示在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中。三次战争中,蒋介石屡挫对手,其因何在?本文在阅读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将三次战争置于一个系统,试图通过整体的体系分析和个案的对比研究,对这一课题作一次全面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18、19世纪之交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斗争使拿破仑决定将法国的北美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19世纪中期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之手的窘境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向美国兜售俄国的殖民地阿拉斯加。美国在上述英法争霸、克里米亚战争和波兰起义等时期,通过推行对欧洲列强的中立政策和实施灵活的外交策略,抓紧国际机遇,坐收渔翁之利,先后将这两块殖民地收入囊中,实现了将领土扩张到太平洋之滨的愿望。"路易斯安那购买"和"阿拉斯加购买"都是欧洲列强纷争和美国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的结果。推行适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的策略,是美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松 《民国档案》2003,21(2):60-66
抗战初期中国政府联合英美谋求停战议和的策略 ,是中国政府军事外交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同日本进行外交战的一个重要步骤。它虽然没有、也完全不可能立刻阻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本文根据已公布的历史资料 ,对这一方针进行探讨。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中国政府请求英、美调解卢沟桥事变后 ,中国政府决策层认为 ,在中国据有重大利益的西方列强必不赞成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因此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一段时间里 ,中国政府的策略是 :力求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敦促列强出面讲话 ,请求英、美调解 ,借列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