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 ,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 ,借鉴往事 ,吸取经验教训 ,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宋修唐史 ,元修宋史 ,明修元史 ,清修明史 ,这一修史的优良传统绵延不断 ,经久未绝 ,两千多年来积累了丰富浩瀚的二十六史和其他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 ,构成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 ,清朝被推翻已经整整九十年了 ,但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理想的大型清史。 1 91 4年 ,北洋政府曾开设清史馆 ,编撰清史 ,历时1 4年 ,至 1 92 7年完成 536卷《清史稿》。此书刊行以来 ,议论纷起。由于参加编撰的人大多是清朝的遗老…  相似文献   

2.
重写晚清史     
马勇 《安徽史学》2011,(3):13-15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周年纪念,这就意味着历史上的大清王朝已经消逝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中国历史几经变迁,按照传统中国正统史观,清朝对于我们今天应该是前朝的前朝。然而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我们没有这样做,反而将清朝视为前朝,于是晚清的历史对于我们今人而言,犹如胜利者去写自己的成功史,于是也就留下许多还可以继续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盛世修史是中国化建设的优良传统。修史之先,发凡起例,选体裁,定体例,又是修史的第一要义,故定体例,当慎之又慎。哪一种体例更适合我们即将重修的清史,在我们即将重修清史之前,找到一种更适合的体例是十分重要的。在体例选择上,还是采用纪传体好,同时辅以其他体例在具体设置上,有清史概说、清朝通史、清史编年、列传、志、图表等。  相似文献   

4.
一、叙事主体问题清史自然应以清朝为叙事主体,但清史不应简化为清朝政府史,更不应回归为帝王将相史。清史是清朝统治期间中国社会的整体历史,理应包括中国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基本脉络与全部内容。太平天国是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且水平最高的一次农民战争,对于清朝的衰亡具有极为明显的深远影响,因此理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给以足够丰富的客观陈述。如果把叙事主体误解为编纂者的立场与视角,那就会混同于《剿平粤匪方略》;当然也不能疏离清史编纂体例,写成独立的太平天国史。  相似文献   

5.
<正>2021—2022年间,清史学界继续深化相关研究,积极开展学术对话,发掘新史料,提出新议题,开拓新领域,在清朝国家性质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上都有新的进展,推动了清史研究的发展。一、关于清朝国家性质的重新认识与定位近年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提出与流行,如何认识历史中国的国家性质,进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独特意义,已然成为史学界的重要问题关怀。同时,为回应美国“新清史”,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的清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史是指清朝从兴起至衰亡的一段历史。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晚清历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又一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 ,是一个拥有自己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本文是从清史本位回顾 2 0世纪的清史研究 ,显然不能因为近代史体系的存在而割舍晚清部分 ,损害清史研究的完整性 ①。关于鸦片战争之前的“清史”与之后的“中国近代史” ,学者已作了一系列的学术回顾 ,从而为人们把握 2 0世纪特别是 5 0年来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极大方便 ②。本文在此基础上 ,试图从清王朝的整个历史出发 ,关注 2 0世纪清史研究的主要线索、时代特征、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既有辉煌悠久的历史,又有易代修史的优良传统,一部部代代相传、彪炳史册的《二十四史》就是明证。同时,历朝历代的修史,既遵循一定的史观、叙例和方法,又都十分强调对史料的采集、整理和运用。清代著名史论家章学诚曾谓抑古今史书,岂有外于文书档案而为凿空之文者欤。①同样,当  相似文献   

8.
康熙和乾隆皇帝是清朝二位杰出君主,在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历史中,他们就占了一百二十一年。中外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康乾盛世”。当时国势强盛,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达到清朝的鼎盛时期,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康、乾二帝死后,他们的后嗣子孙给予了崇高的评价,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记载,结合我院珍藏的二位皇帝谥册宝,对他们的谥号,册宝、谥法制度及文物现状做一简略考述。一、康乾二帝谥号封建贵族死后,后人按其生前事迹给予评定的称号为谥号。也可称其谥法,是宗法制度中的重要内容。谥法…  相似文献   

9.
前言绥远城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至今有268年的历史,作为保障边疆安定之城,其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于大漠南北影响深远。然而对绥远城兴工竣工之确切时间这  相似文献   

10.
一、清(1840年以前)近年的清史研究,不再局限于对传统中国社会内部具有固定结构特征的“共同体”的考察,而是注重探究社会集团的产生、衰亡及其流动变化。由此着眼,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岸本美绪先生就曾提出:“在咱由’社会里,秩序如何成为可能呢?”(岸本美绪《“市民社会”论与中国》,历史评论))527)换言之,在实现高度社会流动的传统中国社会,秩序形成的系统以及稳定组合的要素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原有结构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将以此为基准,对去年发表的众多研究论著展开述评。在法制史方面,寺田洁明《明清时期法秩序中…  相似文献   

11.
清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迅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时期。阐明这一阶段的民族关系,对促进中国民族史和清史的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最近读到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杨学琛教授所著《清代民族关系史》,获益匪浅,现对这第一部论述清代民族关系的学术专著,从三个方面予以评介。首先,全局明朗,主流突出。自顺治元年(1644)入关到宣统三年(1911)幼帝退位需清朝历经十帝共268年,若再加上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至清崇德八年(1643),又,往前延伸六十一年,即明朝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之时。在这前后三百来年里,各族之间,边疆少数民族与清朝中央政府以及他们与满族、汉族之间,真是恩恩怨怨,时战时和,喜怒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清史学 ,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学的一部分、一个分支。近代清史学 ,即资产阶级清史学。它的萌生 ,大体上与世纪同步。这不是偶然的。当 2 0世纪迈步走来时 ,世界资本主义在欧、美和亚洲部分地区已很发达 ,近代的即资产阶级的学术已有很大的发展、很多的积累。在中国 ,清朝正加速衰败 ,走向灭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蓬勃展开。在政治上 ,革命和社会对了解本朝历史的要求普遍加强了 ,清史研究和编纂有了最迫切的现实意义 ,而随着清朝统治的削弱 ,“国史”研究的环境也渐渐宽松化 ;在学术上 ,中国学术近代化变革潮流开始涌动 ,留学东、西洋…  相似文献   

13.
清代档案与清史修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档案修史 ,是中国历史的优良传统。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 ,大都是根据档案文献撰修的。当今 ,要撰修一部新的高质量的大型清史 ,更需要充分利用现存的清代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责保管明清历史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 ,珍藏着一千多万件清代中央政府和清皇室的档案。这里有无数件皇帝的谕旨和诏敕 ,有十多万件历代大案要案的卷宗 ,有清代数以万计官员的履历 ,有 2 0 0余年各省府州县雨雪粮价的清单 ,还有记录皇帝、后妃、皇子们起居、饮食、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起居注、膳单、脉案 ,等等。这些历经周折存留下来的档案 ,是中华民族珍贵…  相似文献   

14.
正英国学术界对中国的关注始于清朝。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收藏的最早中文文献中有博德利爵士(Sir Thomas Bodley,1545-1613)的手迹,其时间为1604年。a不过,尽管中英贸易不断发展,但"英国汉学"却进展缓慢。虽然汉语教育起步较迟,发展缓慢,但英国还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成为中国与西方交往的领路人。英国在华的实质存在意味着清史研究以及英国汉学的进展与英帝国的经历以及通商口岸和租借地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帝国的衰落,区域研究的兴起以及清朝逐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英国也开始为清史研究做出卓越贡献。除了主流  相似文献   

15.
史美珍 《沧桑》2011,(5):54-55
中国古代素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清官修《明史》便是易代修史的产物。顺治二年之后,诏谕开馆修史。惟有明三百年,事迹繁杂,非短时间所能纂述,因此,它的修纂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至乾隆四年殿本《明史》刊刻成书,历时大约95年,前后参与人数达190余人。可以说,《明史》的纂修是清朝一项历时甚久,几经起落的活动,并且与清朝皇帝的史学观念、清朝政权的政治需要以及国情形势等密不可分。到了近代,已有学者对《明史》的某些方面作了论述,对于编纂过程,也有很多研究,但其到底应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历史教育的主要工具,历史教科书在清季开始登上教育和学术舞台。当时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对清朝历史的叙述,大体是基于"本朝史"的书写框架;进入民国后,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虽然短时期内未做大的变动,但基于民国的共和立场书写清朝历史则成为教科书编者的共识,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发生巨变。本文从书写原则、书写策略等方面,以及民族、国家认同等视角,对清季民初之时历史教科书中的清史叙述进行分析,以期为历史学如何求真与致用,提供一个典型案例。进而思考这样的清史叙述如何影响甚至规范此后的清史研究脉络、走向等重要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六二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郑天挺教授,应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之请,在该校提纲挈领地讲述了清代的历史。十八年后的一九八○年,郑先生的这次讲课记录稿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题名为《清史简述》。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概述有清一代历史的专著,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解放后清朝断代史的空白,而且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我国清史研究的新路,为大部头的清朝断代史的问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书出之日,郑老尚健在,而我  相似文献   

18.
纵览2 0 0 3年的清史研究,总体感觉是著述颇丰、稳中求变。所谓变,一是针对某些前人已有研究的课题,运用新材料、新方法,从多学科的角度,展开进一步探讨。二是研究领域有所拓展。研究者更加注重清代社会与下层民众问题的研究,更加注重与现实有关问题的研究。下面拟就本年度清史研究的主要情况,分类择要地加以介绍,以资省览。2 0 0 2年底正式启动的清史修纂工程,仍是2 0 0 3年史学研究者普遍关注的事情。修史工程,体例先行。今年2月以来,清史编纂委员会先后邀请4 0 0多名学者,多次就体例体裁问题进行讨论,并采用社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修史,从联共党史起,似乎就是综合论述党的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种格式,似乎正史就是如此,只能如此。其实,这种格式固然有它的长处,是现代修史、科学地修史所不可缺少的,但不应该用这一种格式来限制修史。中国历史悠久,修史经验丰富。中国古代修史,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有纪有传。本纪和列传,是一个个人物的传记,可以说,人物传记居中国古代正史的主体地位。我们现在不来争主体地位,但是一定要看到,人物传记在历史上、在党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唐末以前官修史书要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至迟在殷商时代便有了史官。最初的史官虽非以修史为专务,但记录时事无疑是他们的一项重要职责,这实际已开官方修史活动的端绪。史官将过去的记录编次成册,便是官修的史书。而私人修史,则是到了春秋末期,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历史记载由官府流传到民间之后才出现的。两者相比,官方修史活动的历史要更久远些。而且,以最初的史官修史直至民国北洋政府开清史馆,其间各朝各代官方修史机构的名称职司及官方选用修史人员的方式,虽然屡有变化,但官方修史活动的传统却从未中断,即使在私人修史风气甚盛的时期也是如此。因而,官方修史活动当然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