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慧  柴华 《文博》2010,(6):55-58
北魏时期造像是一种风气,是地主阶级为了祈福,广植功德或劳动大众为摆脱苦难而所造之像。本文通过对几件北魏造像的细致描述,浅析北魏造像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海外所藏两铺河北地区北魏金铜释迦多宝并坐像名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迪 《文物春秋》2006,(4):39-45
两千载一气呵成的中国佛教史中无疑烙有世俗权力的深刻烙印,如北魏中晚期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造像的风靡一时,即与其作为孝文帝、冯太后“二圣政治”宗教宣传品的现世功用不无关联。河北地区系北朝施造铜、石单体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根据地之一,本文选取流失海外的两铺出自河北地区的北魏金铜二佛并坐像名品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3.
1976年11月,在隆化县征集到一批三尊金铜造像,其中一尊刻有铭文和明确纪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北魏较早时期有确切纪年的铜造像,对北魏时期金铜造像的分期、断代及定名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4.
1984年11月,我们在偃师县南蔡庄乡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宋湾村收集到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扫逆将军翟兴祖等人的造像碑。该碑虽然出土已二十年,但保存仍较好,造像艺术精湛,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对于研究北魏洛阳寺院分布、佛教造像艺术、文字书法、民族融合等方面有一定价值,兹报导于后:  相似文献   

5.
<正>贾思兴造弥勒像龛,又称"贾思兴百八十五人等造弥勒像龛"、"北魏弥勒造像龛"、"道晗造像碑"等,1976年3月河南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北魏孝昌元年(525年)雕造,石灰岩质,四面环刻。郑州市博物馆于1980年3期《文物》上发表《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一文,对所出造像进行了简要报导。  相似文献   

6.
"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9期于笔者"济南近郊北魏隋唐造像"一文(第27页末行)中附编者按语云:"为什么较晚的这些石崖,逐步的靠拢济南市?为什么较早的北魏石崖不这样靠拢?据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志的意见,有无石崖造像似乎只是一方  相似文献   

7.
河南古代石刻艺术展作为河南博物院八大陈列展览之一,共展出古代石刻146件,展览包括两大内容──“世俗石刻艺术”和“佛教造像艺术”,其中佛教造像艺术展汇集全省石刻造像精华,展出自北魏至明清的雕塑计63件。这些石刻大多从全省各地征集而来,有些尚未发表过,现摭选几件予以介绍。 一、骆道明造像 刻于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高44厘米。(图一)石像由舟形大背光和长方座两部分组成,正背二面造像。碑阳造像三尊,本尊释迦牟尼面清癯,头微低,眉目清秀,嫣然含笑。圆项光,内浮雕二重莲瓣。手施无畏与愿印,身披双领…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7,(4)
麦积山石窟133窟10号造像碑内容丰富、雕刻技法精湛,制作于北魏晚期。该造像碑为释迦、释迦多宝、弥勒组合题材,两侧雕满佛转故事。在艺术形式上已摆脱了孝文帝时期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受到来自龙门石窟造像的影响。该造像碑不仅代表着北朝佛教艺术的水平,更是中国古代传统雕塑中的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户县现存两尊北魏、北周时期佛教石刻的介绍,谈陕西境内北魏、北周时期佛教造像的几个相关问题,分别从遗存情况、遗存少见的原因、艺术特征对隋唐佛教造像的影响以及造像的保护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1981年至1985年,省考古研究所、洛川县博物馆在该县土基镇鄜城村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北魏到隋代的佛教造像碑.主要有北魏神龟元年千佛造像碑、西魏大统十二年法龙造像碑、北魏永安三年李黑城造像碑、北周建德二年杨广昌造像碑、建德四年郭乱颐造像碑、隋仁寿三年王洪晖造像碑等.一九八四年第五期《考古与文物)介绍了大多数,只有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的造像碑出土较晚,现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张永造像是北魏武帝灭佛后的最早单体造像之一,是在《法华经》思想影响下的弥勒造像。主尊弥勒,与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组合,反映了5世纪北方影响最大的"三世佛"思想;佛像背面雕刻佛传、本生等故事图像,内容选取以北魏所倡导的"孝"道精神为准则。造像沿袭了犍陀罗晚期佛像表现形式,是北魏中期中亚与我国北方的宗教艺术交流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南京博物院藏两件北朝造像碑浅析郝金娥南京博物院藏有不少南北朝的石雕造像,它们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现对其中两件北朝造像碑做一介绍与分析。北魏正光四年(533年)造像碑(图一),高196、上宽47、下宽57、厚15.5厘米,石质砂岩,灰白色,系1936年...  相似文献   

13.
<正>北魏洛阳城自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始,历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孝武帝等,至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前后共计41年时间,经历了始建、繁荣、废弃几个阶段。龙门石窟自太和年间开凿,迄至隋唐盛期,位列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其中北魏时期的石刻造像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对了解洛阳城的丰富内涵、龙门石窟的造像沿革,具有重要价值。一、北魏洛阳城建与同期龙门石窟之沿革北魏洛阳城是在魏晋洛阳城故址之上的又  相似文献   

14.
孔惠超造像是河南现存保存最完好的北魏造像之一,原定年代与造像不符。本文利用图像学和类型学将该造像的造像题材以及艺术风格与同期造像相比照,并对造像题记和题名进行研读,考证其准确的雕刻年代为北魏孝昌三年。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85年第4期《陕西临潼的北朝造像碑》一文中,西魏大统六年吉长命造像碑的题记录文所谓"为岳父母阖门大小",应系"为忘(亡)父母居门大小"之误。北魏造像题记中"亡"作"忘"不乏其例,如龙门石窟古阳洞吴道奴为亡妹造像记、刘□为亡父母造像记、比丘尼僧恩为父母造像记、崔显白为亡父造像记、房进机为  相似文献   

16.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于 2 0 0 0年十一月三十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文化、佛教、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它位于洛阳市城南 13公里处 ,密如蜂窝的石窟群点缀在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龙门石窟断断续续雕造长达4 0 0年 ,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 15 0多年。全山造像 11万余尊 ,唐代造像占龙门石窟造像的 60 % ,北魏造像占 30 % ,其它朝代仅占 10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是皇室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是当时的人们对生活追求的缩影。在龙门石窟的佛像中 ,雕凿细腻、逼真传神…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2008,(6):72-77
概况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代表了中国古代5世纪到6世纪时期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整体布局严整,风格和谐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次高峰。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在我国三大石窟中,它以石雕造像气魄宏伟,内容丰富著称。  相似文献   

18.
2020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新发现三件北朝石刻造像碑,均镌刻造像记,其中两件北魏造像碑纪年明确,为景明三年(502)和神龟元年(518),景明三年碑为目前泾川所见纪年造像最早者。另有一件无纪年造像碑,推测为北周时期。从造像题材和造像特征来看,北魏造像碑受到了云冈石窟和关中地区造像风格的影响,为考察泾川乃至陇东地区造像演变提供了新材料。造像记表明,三件造像碑由梁氏家族供养或由梁氏作为结社首领参与造像,供养人族属反映出当时泾川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1972年,陕西省长武县出土一批佛教造像碑,其中有长武县马寨乡司家河村出土的北魏造像残碑4通;长武县昭仁寺内出土的北魏、北周、隋、唐造像残碑7通,石造像3件,造像残碑头及经幢各1件。现将这批资料整理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20.
麦积山石窟10号造像碑●项一峰麦积山石窟万佛洞(第133窟)10号造像碑,是北魏太和十年(486)至太和十八年或景明三年(502)所作,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是佛教碑刻造像中的艺术精品。造像碑通高136米,宽073米,厚010米,正面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